[编辑]
日记,确定时间,记录生活。
疫情期间,一篇文章诞生于居民的家、隔离酒店和封锁小区。一张照片和一段视频在抖音(抖音)、微博和朋友圈广泛传播。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抗疫船上的人都以多种形式将日记& amp# 039;写& amp# 039;正在做。
这些“疫线”日记里,有跳动的幸福时光,也有彻夜不眠的艰苦鏖战,有倾情的为民服务,也有发自肺腑的感谢之情。今天起,本报推出《疫线日记》栏目,带领读者共同“翻”开一本本“疫线”日记,阅读文字、共赏图片和视频,重温每个“疫线人”的心路历程,见证他们的成长蝶变,体味这座“博爱之都”的向上力量。
“从未想过疫情距离我如此之近!”近日,《一名机场家属的隔离日记: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文在网上走红。被集中隔离的作者张洲以幽默的文风走心地记录下了自己在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瑞华酒店隔离点集中隔离的完整经历,和网友一起分享了被集中隔离后的心路历程。
7月30日日记——
“你弟弟是在机场工作吧,你赶紧准备一下东西,马上和我们走,需要集中隔离。”电话那头,社区工作人员态度坚决。
很快,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在仓促收拾完些许行李之后,我静静等待着防疫车辆的到来。
1996年出生的张洲是某房产公众号的编辑,家住江宁,表弟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一名机务工作者,“我表弟家因为正在装修,所以前段时间住在我家。”张洲回忆,7月16日晚,表弟来到自己家中住下,7月17日一早,两人一起出门上班。
7月20日,南京通报了疫情相关情况。张洲便按照规定开始居家隔离,直到7月30日,他被转为集中隔离,在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瑞华酒店隔离点住下。“我收到集中隔离消息后,不到两小时,工作人员就上门把我带走了。”张洲说,前往集中隔离点的这段路程,他觉得是自己走过最漫长的路。
出门的第一步便是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一次性灭菌橡胶外科手套,“真的是全副武装,还没走到百米,我已经能清晰地感受到汗如雨下。”张洲说,等他进入隔离酒店脱下防护服后,手指已经留下了被汗水浸泡的明显痕迹。体验过防护服的他,对一线工作人员更多了一份敬意。
8月1日日记——
早餐:7—8点;午餐:11—12点;晚餐:17—18点。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时间都很准时,生活规律无比。
在吃的方面,肉、水果、鸡蛋、酸奶均有,入住三天了竟然没有重样。从口味上来说,我觉得按美团评分怎么着也得有个4.8,糖醋带鱼简直吹爆,比公司周边的外卖强上百倍。
张洲告诉记者,隔离酒店房间内,桌子上放置着一张入住告知书,上面清晰地写着所有的注意事项,从就餐到房间内消毒,再到垃圾处理……面面俱到。在这里的每一天,张洲都需要做一次核酸检测、早晚两次测量体温并及时上报、每天三次开窗通风、做好室内消毒……“工作人员真的很尽职,同时也非常辛苦,我们应该配合防疫要求,互相理解。”张洲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惊喜”让他倍感暖心。他说,在隔离饭菜中,每天必有蛋类,满足他日常的蛋白质补充,同时饭菜美味、水果充足,“再这样吃下去,我得跟酒店申请配备一个体重秤了!”张洲开玩笑道。
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酒店竟然还送来了一个灭火器和消防自救呼吸器,以备隔离人员的不时之需,对此张洲评价说:“他们的工作真是细致到令人难以想象!”
8月2日日记——
今天上午,一位同楼层隔离的群友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来自隔离酒店送出的生日蛋糕,当问之如何知道今天是其生日时,酒店工作人员回答道,在登记个人身份信息时记下的,恰逢疫情,送上这份特殊的祝福。
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大疫之下,同舟共济。
张洲说,虽然不是自己过生日,但也能在微信群里感受到,那位一同隔离的群友收到生日蛋糕时的激动,大家都被工作人员的“走心”暖到了。
特殊时期下,平凡小事更能触动人心。张洲说,他想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这段特别的经历,于是他用文字、图片的形式把亲身经历的事情、感受到的工作人员的“用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与众人分享,“也算是为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一个正向的发声,他们真的辛苦了!”
“夕阳西下,朝阳可期,众志成城之下,南京人民一定能够手握长缨,一扫疫情阴霾。”这是张洲在隔离日记的结尾写下的文字。他说,虽然不想经历疫情,但这次的隔离经历,对他而言也是非常特别的一段旅程,“也许正是白衣天使的坚毅笃定、基层工作者的勇往直前,市民们的守望相助,方才使得万家灯火连昼明。每一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英雄。”在倒数隔离日子的同时,张洲也期待疫情早日过去。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