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变革中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现在农村更明显。山西省晋南农村地清源也在变迁。这种自古以来被称为冬天温暖的夏天凉爽的特色民歌的民歌正在慢慢消失,但仍然有人对它抱有热爱,继续坚持着。我们今天看农民叔叔,他家没有人住的地房子是20万韩元
周六的早上,影友相邀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百里之外的中条山脚下农村,也许是来得过早了,村子里的巷道中很难见到行人,我们便打算继续前行,不想却走到了死胡同,前方是一条杂草横生的荒芜的土道,正在发愁之际,忽然听到前边荒草树林后有动静,向前走了20多米发现了这个隐藏在林木之中的地坑院的入口,一位大叔正朝着里边走去,原来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地坑院。
W老师高声喊住了大叔,老人很友善,听说我们想记录地窨院的变迁,欣然同意我们去他家参观。大叔姓张,今年74岁,他家地窨院建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距今已经有50多年时间了,他有2个儿子1个女儿,现在已经成家,都生活在当地的县城里,原本他和老伴坚守着在这里,可是老伴这几年去城里帮着儿子带孙子去了,他在附近的一个小景区谋了份看竹林的差事,平时也很少回来,今天早上抽了个时间回家转转。
俯瞰大叔家的地坑院
大叔人很健谈,他开始给我们介绍自家的地窨院子,他说地窨院子就是山西这边的叫法,在黄河对岸的河南农村人叫地坑院,河南人的叫法形象比较好理解,可是建筑形式基本一致,都是在地平线下开挖四方大坑,朝着四个方向打出窑洞,标准的地窨院子应该是平地挖方坑,然后打一个往外的通道,当然也有人会利用地形,在沟边建成这样的院子,大家叫做“半地窨院子”,相比之下地窨院子费工,“半地窨院”要相对省时省力。
当地农村地处中条山脚下,常年大风不断,黄土地上沟壑纵横,先民们将巧妙地利用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发明了宜人居住的地窨院子,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前农村的民居几乎全是这样的建筑。大叔说自家的地坑院建于70年初期,当年自己刚刚结婚成家,农村人有个讲究婚后都要分家立户,正月里生产队会放假,他就开始一个人挖建地窨院子,期间也有亲朋好友义务相帮挖方坑,之后他挖好了第一孔土窑洞,就算有了自己的新家。
大叔说当地人建地窨院有个讲究,里边的窑洞多为8孔以上,叫做8数窑或者9数窑,自家的是最大的窑数,是个10数窑洞,图的就是十全十美的好寓意。当年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建造这个地窨院子,相当费力气,除了方坑有乡党和亲朋好友帮忙,其它的窑洞几乎都是他一人所建的,每年挖一孔,陆陆续续干了10年的时间,这个地坑院子也就是不花钱建造的。
平视地窨院
张大叔的孩子们现在都生活在当地的城里,家里的10多亩地都不种了,他说这几年农民种庄稼基本不赚钱,所以他只给自己和老伴留下几亩口粮田,种上了小麦玉米和蔬菜,其它的地种上了山楂和苹果,老伴去了城里,他看竹林每月有1000多元钱的工资,平时就住在山沟里的的竹林里,很少回家,地窨院子常年不住人,尽管如此他还是把地面上做了加固,地窨院子看上去就是个方坑大小,可是下边窑洞四面都有,所以上边的地面占地比较大,应该在2亩多的样子,如果雨后长期不及时加固就会有坍塌的危险。
地窨院下边的窑洞里冬暖夏凉,是个宜人居住的好地方,从前里边的生活设施很传统,几乎全是黄土面,这几年整个墙壁已经用白石灰进行了处理,地面也用水泥进行了铺盖,只是保留了火炕,冬天一把柴火或者通上做饭的灶台,土炕一直是热乎乎的,夏季深深地窑洞里边保持恒温,不用空调电扇一样凉爽。城里人见了很喜欢这种原始自然的生活环境,前几年黄河对岸来了一家三口,看过我家地窨院的窑洞很完整,便出价20万要买下,说要在这里养老,听上去价钱还是非常诱人,可是我没有答应,这里边有原因。
土灶台
张大叔说地窨院子看上去现在不住人了,可万万不能卖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卖了以后他和老伴住哪里?20万元我在城里也买不下一个单元楼,其次这是我10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每孔窑洞都是我的杰作,其三国家现在发展很快,以后农村就是香饽饽,我要把它留给孩子们。村子里这几年已经有人把院子卖了或者租给了城里人,说我家20万高价不卖,都觉得有点想不通,听了我的解释,他们才说我很现实,有眼光,有远见。
大叔家地窨院子门楼很讲究,青砖墙体上还有5副墙画,松竹梅兰非常高雅,大叔说这是当年他家一个亲戚帮着绘制的,也没有花钱,现在看到就不是简单的绘画,看到的就是亲情。
大叔家的窑洞里传统的生活设施保留的很完整,甚至50年前的瓷盆,水缸,木案板还在,大叔一一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并且特意带我们看了他以前做豆腐的土窑洞和土灶台,这里曾经是他全家赖依生活的主要来源。
地窨院的全貌
张大叔家的地窨院隐藏在山楂和苹果林之间,站在上边空气新鲜,心情舒畅,看着它静静的坐落在黄土地下散发出一种神秘之气,如同神仙洞府,难怪游客会爱上它,出了高价钱。大叔不卖地坑院表面看非常现实,其实背后是一位7旬老人对家的难舍之情,家园情怀自然无价,高价不为所动也就在情理之中。各位,如果您有这样一个无人居住的院子会怎样处理?【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