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处在破碎的快速变化的生活中。
一点一点地通过时间适应了
为了理解和判断,
但是经常使自己身心疲惫,没有地方发泄
他借用了以艺术形式雕刻的信息
抒发自己的感情
表达自己对社会空间、大众文化的
消费主义观点
年轻艺术家王浩洋
王浩阳的雕塑世界
我的创作主要围绕城市社会空间、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碎片化信息等展开。
在我看来,这些主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当然它们也不是精英化的状态或抽象的概念,你会发现它们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天堂鸟》 60×120cm 综合材料拼贴、丙烯 2020年
我在正式创作前,会事先收集好现成品图像和文字。这些现成品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或者说它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对于我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
现成品本身只代表着一个碎片化信息,或者说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物本属性。
我会把收集到的图像和文字在画面上进行重组,再以颜料、打磨、剥离、粘贴等方式,将其进行所谓的二次处理。在创作过程中,我也会把一些个人情绪和情感流露投射到作品里。
《无题》 几何体拼贴 2020年
为什么我要把大众文化、碎片化信息、城市社会空间、消费主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作为我想表现的创作主题呢?这要追溯到一年前,本科快毕业的时候,我最关心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创作怎么设计,处于一个毫无头绪的状态。
《车》 60×100cm 综合材料拼贴、丙烯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最吸引我的是城市的繁华路段、巨大广告牌、穿流的人群和车辆、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霓虹光线,但当时我心里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意识。
《无题》 60×80cm 综合材料拼贴、丙烯 2020年
赛博朋克,可能大家都熟悉,它脱胎于现实社会、现实空间、现实世界,却在这些基础上对未来做了一个假设和虚拟描绘。基于这两点,我慢慢摸索到了一些门路,便将毕业创作沿着赛博朋克、城市空间往下深挖。我现在的创作就是从当时一路发展过来的。
我特别感谢带我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的符曦老师,她当时看小组的同学都没什么想法,便带我们去图书馆找画册,我由此找到了对我影响最深的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一位美国黑人艺术家。
马克·布拉德福德,艺术家,艺术界将他的创作方式称为解构拼贴,以区别于基本上保留素材原貌的其他拼贴艺术
马克·布拉德福特擅长把各种各样的文本、图案、图像收集起来,拼贴,再进行多项处理。这位艺术家去年年底在上海办了一场个展,我有幸去看了原作,令人惊艳,其中一些作品更是对我最近的作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马克·布拉德福特上海个展现场
此次上海之行也让我对国际化大都市有了更近距离、更直观的内心感受,也刺激着我的创作向前推进一步。
除了马克·布拉德福特,朱莉·梅瑞图、克罗斯比对我的创作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尤其是朱莉·梅瑞图,她的创作关联着社会空间和人的状态。我现在的创作也反映了她们作品里的一些因素。
Stadia II(系列:无系列作品), Julie Mehretu, ink and acrylic on canvas, 2004年
过去一年,我创作过几幅大尺寸的作品,比如《2049》,是以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海报作为基本媒介创作的拼贴作品。这部电影是非常典型的赛博朋克风,我把这些海报撕碎后进行重组,最终组合成隐喻着香港高耸拥挤的居民楼的图像。
《2049》 200×270cm 综合材料拼贴、丙烯 2019年
《银翼杀手2049》这部电影意在描绘近未来社会状况,着重对“高科技、低生活”的刻画。我结合作品画面中类似香港拥挤的居民楼的图像特征,想引出观看者对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体身份认同与否的思考。
另一幅作品《我们必将在黑暗中发光》,名字取自我喜欢的乐队一首歌中的一段歌词,听上去有一点点浪漫主义的感觉。我实验性地选取了胶带作为媒介,画面上黑色的部分都是被胶带所覆盖的区域。
《我们必将在黑暗中发光》细节
我的工作室处于小区里的高层楼,傍晚可以在阳台看夜景。夜晚往往是感性的时间,当自己身处高楼俯视城市夜景的时候,尽管远处那些灯光饱含轻浮与躁动的气息,但这些灯光是由我们人类自己构建出的人造景观,很难不为之所动。
城市夜景
我会不自觉地去想,每一道光线每一个闪光点下所发生的故事——人们在这些光线的笼罩下活动,他们甚至会彼此交汇、创造联系。这些摇曳在黑暗中的光芒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存在与活动的载体。
所有这一切,最终编织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有机的人造景观。《我们必将在黑暗中发光》正是基于构建这种人造景观的想法诞生。
《我们必将在黑暗中发光》 200×330cm 综合材料拼贴 2020年
这幅作品还以杂志、报纸等大众传媒作为材料,我在拼贴的同时也是对人们所接受的信息、所看到的大众娱乐产品的解构与重构,用碎片组成的画面回应这个充斥着多元文化、碎片化信息、娱乐至死与消费主义的特殊时代。
未来的创作方向,我有两个想法,一是进一步对纸质材料在创作中是否会带来更多表现的可能性这条线索挖掘。二是沿着目前的这些主题(城市社会空间、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碎片化信息等)继续深挖。
《山》 160×120cm 综合材料拼贴、丙烯 2020年
另外,我想提一下碎片化的信息。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被这些所谓的碎片化信息所笼罩。
例如每天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以及我正在分享的创作历程,都是碎片化信息;这些碎片化信息又引发我们一些碎片化的思考。
比如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鸡汤文,有所感悟,也许并不会对个人的三观产生很大的变化,但它让我们有了碎片化的思考,这些思考会引起我们的焦虑和负面情绪。
为什么我的作品中会体现碎片化的信息,因为这些创作本身是由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所构建出来的,同时伴随而来的碎片化的思考又会引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琐碎及焦虑情绪。其中包含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大众文化、大众娱乐项目等会刺激消费,进而引出消费主义。
《无题》 80×120cm 综合材料拼贴 2019年
这些元素共同构建,共同编织成了一张网,而这张网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本质其实就是日常。所以,我们所有人都生存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并感受着社会空间所传达给我们的一切。
快问快答
Q:当下是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师在生活中面对这些碎片化信息是怎么储存、转化、处理的呢?
现在的生活被碎片化信息所笼罩,每个人接受的类型也往往不同。绝大多数时候,当我接收到信息并分类后,我会将有意义、有影响的记录下来。其他无意义的信息,如湍流中溅起来的水花偶然被留意到,随即又消失在湍流之中。
Q:在分享中,老师提到了马克·布拉德福特在艺术中对自己影响很深,可以具体谈一谈喜欢他的哪件作品或者哪一系列吗?
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ghost money》是在一本画册上,我立马就被抓住了眼球。马克用他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模式绘制了一张巨大的图,类似于有机体一样的结构。
《ghost money》 马克·布拉德福德
这张画让我联想到在城市的部分街区所感受到的嘈杂、混乱因素。当时,我的毕业创作是以城市、社会为主题,马克的创作模式以及创作理念对我的吸引,随着对他研究的深入,也越来越强烈。
另一件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作品是他在上海展出的《拉画4号》。我以前片面地认为拼贴画就是对现成品进行一次巧妙地重组。《拉画4号》这一系列作品,突破了这种局限。在纸质现成品材料上,他探索出了更多形式上的可能性。
《拉画4号》 马克·布拉德福德
观摩这幅作品前,我刚看完《银翼杀手2049》,对电影里的一些设定非常着迷,马克刚好是用这部电影的海报制作出拉画4号,使我觉得自己和这件作品产生了共鸣。
《银翼杀手2049》海报
总而言之,这件作品一是在创作背景上吸引我;二是它打破了我对拼贴的刻板印象;三是它选取具有具体图像的海报进行制作,最终呈现的画面,又非常有形式感和抽象意味。
Q:艺术的呈现手法有很多种,王老师能否讲述一下你为什么要以类似拼贴画的形式来表达您的艺术观点和主题呢?
拼贴的渊源,其实一直藏在我的潜意识里。小时候的娱乐行为,已经无意识中埋下了拼贴这颗种子。比如:我最喜欢的玩具乐高,是用零件组装成新的小玩具,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现成品的拼贴再创作呢?
乐高积木,由丹麦的奥利·柯克·克里斯琴森发明的一种塑料积木,一面有凸粒,另一面有可嵌入凸粒的凹槽。
本科毕业前,吉磊老师的综合材料创作课,让当时的我对拼贴有了启蒙阶段的认识。毕业创作里想表现一些和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东西,比起多年学习的油画老本行,现成品拼贴对于我来说可以更直接地呈现出想法,所以选择用综合材料拼贴设计毕业创作。
《昼&夜》 150×270cm×2 综合材料拼贴 2019年
之前没有尝试过拼贴创作,毕设用新的形式创作无疑是非常冒险的做法,最终呈现的效果我也无法预料。但在熊宇老师的建议下,我继续沿着拼贴这条路,往下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拼贴这颗种子深埋在我的精神土壤里,直到今天,终于萌芽。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时代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碎片信息。或精彩或黯淡或绚丽夺目,这些不同的碎片拼凑起来就是不一样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