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庆元,金榜
几天前,抖音(抖音)(WHO)首次公开的数据:一生用户突破1.5亿人,月生用户超过3亿人。
这是一个超出业内预期、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数字,也是字节跳动敢于正面硬撼腾讯的最重要的一张底牌。在“头腾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抖音这一行为也被解读为秀肌肉。在互联网圈普遍被BAT压制的喘不过气的大环境下,抖音从默默发育到一举逆袭,这剧本只有网络小说才敢写。
微信封杀抖音,早就有网友说过,这是逼抖音也做自己的社交么?
到底能不能过社交这个坎儿,就成了一场可能性的辩论。
反方:抖音无法做社交
腾讯给业内制定了一个现阶段近乎完美的发展模式——社交。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在达到一定体量并陷入瓶颈时,都会选择社交作为突破口。远有支付宝备受争议的校园白领圈,近有因给用户贴社交标签而被炮轰的航旅纵横。尴尬的是,除了专注垂直于社交领域的产品外,余者都在社交这条路上步履维艰。
当下,互联网APP的发展已经进入末尾阶段。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社交软件之间具备排他性和目的性。在用户看来,每一个社交软件都有它专属作用,换句话说,用户使用抖音的主要目的,是看10-15秒的短视频。如果想看八卦,用户会选择微博。想与熟人互动,会选择QQ与微信。想认识陌生人,则会选择陌陌、探探。
社交在各个场景的市场已经被全部占有,抖音想要挤进去,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社交产品逻辑和生态。
但腾讯并不会给抖音这个时间。
5月下旬,微信官方升级了外链管理规则,要求“外部链接不得在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等法定证照的情况下,以任何形式传播含有视听节目的内容。”这一规定普遍被业内解读为“有意打压抖音从微信分流用户”。
失去了朋友圈这一巨大的导流渠道后,抖音在社交转发端的入口的确是一大缺失。抖音的逻辑是:通过算法匹配,推荐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用户,两方通过推荐引擎,建立起联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抖音对创作者和粉丝的信息匹配越来越精准,促进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连接。而抖音恰恰缺少的就是时间。
除此之外,抖音也并没有自己的类似朋友圈展示的机制,的内容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并非是强关联。动辄百万千万级的粉丝,使得创作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而对于受众来说,10-15秒的留存时间和庞大的创作者基数,极易分流注意力。
所以哪怕抖音的数据再恐怖,除了评论很吓人之外,可能不好把社交做起来。或者,抖音并不care吧?
正方:抖音能做社交
但另一种声音认为,互联网的本质仍是流量时代,只要有了流量,不论是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抖音的流量,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而流量时代的本质,是对于用户使用时长的争夺。人一天拥有24个小时,除去睡觉和工作的16小时,每人每天还有8个小时。全中国共有10.8亿的4G用户,而这10.8亿户的8小时,是各大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分秒必争的“战场”。换句话说,谁失去对用户时间的掌控权,谁就失去未来。
根据此前统计,抖音目前的平均用户使用时长达到30分钟以上。以抖音日活超过1.5亿人次的体量看,这一数据堪称恐怖。在这组数据的支持下,抖音已经有足够的用户量和逻辑实验群,去尝试完成社交逻辑设计。
事实上,抖音已经无限向UGC模式下的开放式社交靠拢。
UGC社交的本质是养成,而养成依靠的,是互动。这一现象最显著的例子是日本著名女子社团AKB48。其社交逻辑是,以内容为载体,做高频次互动。粉丝(用户)给予明星(创作者)建议、心愿和关爱,明星(创作者)通过内容反馈。
是不是很眼熟?微博就是一个典型的UGC社交逻辑,也是抖音模仿和超越的样本。
相比微博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UGC模式,短视频碎片化的时间则更具优势:时间和内容越碎片化,互动频次也就越高。频次越高、互动越频繁,养成的速度也就越快、程度越深、效果越好。
在这一逻辑下,只要抖音官方或创作者略微注意评论维护,且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优质内容,那么在用户对短视频这一内容形式产生厌倦前,抖音就足够完成自己的社交布局。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抖音的内容生态: 达人创造套路,吃瓜群众跟风,这才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热点,而这种套路多少会带来审美疲劳。而如果做了社交,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以今日头条这么牛的技术和运营,社交可期。
关注头条大V生态,挖掘头条商业价值,提炼真正有用的运营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