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刷抖音(抖音)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慨。有钱人真多啊。他们四处旅行,在巴黎、斐济、斐济、世界各地旅行,到处旅行,就像每天旅行度假一样,好像不用上班一样。
还有我们过年一回家,就听说二舅家邻居儿子王大壮发达了,开着奔驰宝马保时捷,又或者三姨家邻居女儿赵小花如今做了医药代表,年薪百万。仿佛我们总会发现身边不断涌现出成功人士,无论是朋友,同学,亲戚,这些人的光芒照的我们无地自容,他们炫耀成功,我们感到无比失败。
那么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头部效应和赢家通吃
诚然,这个世界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了。赚钱的行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行业,如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等,而大部分行业如农业,冶金,化工,基础材料等则利润越来越微薄。
不仅如此,在一个行业内,资源还集中在少数的企业内,通常一个行业内仅有头部的两三家企业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其他大部分企业则仅仅能维持不倒闭。因为如果行业普遍利润率高,就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直至产能过剩从而把利润率打下来。正如《三体》中所说,如果一个行业想要躲避行业外企业的“黑暗森林”攻击,则只能通过降价把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通过自残式的“低利润率黑域”来阻止行业外资本进入。
想想光伏行业从刚开始的暴利到现在的微利甚至无利,大部分企业拼死拼活,最后还是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多晶硅价格从2008年的五百美元一公斤,降低到2020年的5美元一公斤,多晶硅片价钱从1片1百块降低到现在的1片1块钱以内。
在一个企业内部,员工间收入的分配也越来越极端,比如拍一部电影,一个当红女明星的收入可能要超过所有的群众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一个直播带货超级网红的收入可能超过无数小主播们收入的总和。这就是赢家通吃的局面,要么得到大笔的奖励,要么什么也得不到。
努力和收获并不是线性的
我们在情感上有个误区,总是觉得努力和收入应该是线性的,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收获。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努力和收获往往不成线性比例,更有可能是指数型的。一开始你可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就如指数曲线一开始那样,始终趴在横轴那里起不来。
很多工作需要厚积薄发,需要隐忍和积累才能看到成绩,在你最需要收获的满足作为鼓励的时候,往往遭受的都是周围人残酷的打击。在这中间,大部分人放弃了,从此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而只有少数人坚持住了,最后迎来了突破。他们摇身一变,从别人眼里的异类和傻子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偶像。我们熟知的马云马化腾哪个一开始的时候不是被人嘲笑和不理解。马化腾一度要卖掉公司,只是对方开的报价实在太屈辱,只计算电脑和桌椅板凳的价钱。哈佛商学院甚至把阿里巴巴列入教科书,觉得它一定会失败。
再以读书和学习这件事来说,你读了一本两本和不读也不会有啥区别,甚至读了10本坚持半年一年也未必就有什么不同,因此大部分人都放弃了,忘了开始的雄心壮志,转而刷抖音玩游戏了。
正是因为努力和收获并不是线性的,大部分人都因为看不到希望,收不到奖励而中途放弃了,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走到九十里也才走了开始的一半,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收获大都集中在最后的10%。
我们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平时感觉不声不响,不显山不漏水,有一天好像突然开窍了,一下子突飞猛进,几年前还是普通员工,突然就晋升成高管独当一面了。或者有人开了小店或者小公司,一开始也赚不了几个钱,突然之间就发达了,又开了很多连锁店或者公司规模一下子扩大了。这都是指数型曲线的现实例子。
幸存者偏差与沉默的证据
我们经常听媒体报道哪个人没上过大学但是创办公司或者做生意发了大财,可是根据专业机构的统计,高学历人才平均收入明显高过低收入者。哪里出了问题呢?当然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报道的都是罕见的个例,或者是特殊年代的个例,大多数没上过大学没有发财的当然不在他们的报道之列了。这就是幸存者偏差,能够有机会得到报道发出自己声音的都是幸运儿。
幸存者偏差理论中幸存者飞机损伤图
或者我们去同学会的时候发现老同学混的都挺好,好像就我们自己混的不咋滴。这就是因为大多数混的不好的都不愿意参加同学会,愿意去参加同学会的都是混的不错的。所以都是统计的样本出现了偏差,只有幸运儿才在统计样本中。话说回开头,哪个人不是吃顿大餐才发朋友圈,出去旅游逛街才拍抖音呢。每个人都是把自己美好光鲜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谁会把不好的一面拿出来显摆呢。
还有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一开始炒股的时候运气都很好?这是因为大多数新股民第一次进入股市的时候都是牛市的中后期,买啥都赚钱。另外一个,买股票无非就是赔了或者赚了,一开始就赔了的怕媳妇儿知道,也就不声张了,觉得自己压根不是干这个的料,也就金盆洗手了。而一开始赚了的则到处显摆,还给别人到处推荐,所以一般牛市中后期仿佛遍地都是股神。
我们看到地下的化石,知道很多动物灭绝了,但是不要忘了,一定有更多的动物灭绝了,因为能变成化石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剩下的没有变成化石的才是沉默的大多数,换句话说,它们是沉默的证据。
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们读历史书,读名人的传记,经常会被故事中主人公的勇敢,果断,勤奋等品质所感动。但是同样也勇敢,果断,勤奋的人可能失败了,更多的勇敢,果断,勤奋的人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李广没有封侯,但是司马迁给他作了传,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多的像李广一样勇猛作战的士兵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出场就被一支流箭射死了。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盯着那些英雄人物的光环仰视和膜拜,而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看到很多创业成功的大老板在电视上侃侃而谈,仿佛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自己洞若观火,未卜先知,英明神武似的,仿佛说什么都是对的。其实他们不过是披了成功的光环,又正好踏在了时代的浪潮上。举个例子,阿里巴巴如果一开始创办在非洲或印度,又或者早创办了20年或者晚创办了20年,还会不会像现在一样成功。又比如比尔盖茨或者沃伦巴菲特如果出生在中国或者中东,还能不能成为世界首富呢?和他们同时创业的大多数人都沉默在历史的河流里,也许他们一样优秀,只是少了点运气,又或者时间或地点出现了偏差,最后就成了方尖碑下的枯骨。
看不见的代价
在公共决策中,我们经常只能看见显性的结果,而忽视掉隐形的影响。就比如广为人知的破窗理论,说是窗户破了需要换新玻璃,可以拉动经济发展什么的。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只看到了拉动玻璃产业发展的这件事,却忽视了他买玻璃的钱本来可以去吃顿饭拉动餐饮行业,或者去酒吧拉动啤酒消费呢。
在911事件中,我们都注意到了2500人成为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可是却忽略了另一些受害者,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很多人不敢坐飞机了,改为坐汽车,而公路死亡率明显升高了,最后1000人成了沉默的受害者,他们就是看不见的代价。
皇帝都是怎么病死的
我们看历史,经常发现很多皇帝都英年早逝,二三十岁年纪轻轻就挂了。按说他们吃的好,穿得暖,那么多人伺候着,怎么说挂就挂了呢。你可能说“后宫佳丽三千人”,累死的呗!我只能说你很有见地,是有这么回事。不过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想象一下,人们去医院看病,如果医生给你没看好,通常你也不会回过去找人家,因为可能病情比较严重或者罕见呗。但是如果医生给你下了猛药,病是治好了,不过留下了副作用,比如感冒治好了但是嗓子哑巴了,你还不得去找他拼命啊。因此医生给开的药,效果另说,肯定要安全不能有啥毒副作用,这也是为啥新药上市通常要那么长时间。
我记得之前有新闻报道,美国有很多艾滋病人跑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就是FDA的门口抗议药品放行时间过长,“我们要活命,我们不要那么安全的药物”。
在古代御医给皇帝看病这件事上,御医通常都不敢冒险,只敢开一些非常安全但是效果差的药,治不好也不过是被骂一顿或者挨顿板子,如果开了猛药,虽说有概率把皇帝治好,万一药物太霸道把皇帝吃的病情加重甚至吃死了,那可是要灭九族的。这就是因为皇帝性命太金贵了,反而没人敢给他治病了。因此皇帝是不能得病的,得了病虽然有一堆御医,却没有人敢放手给他治病。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只看到显性的一面,而忽略掉隐形的影响,往往会不明就里,事与愿违。
塔勒布还有很多高论,美国《时代》杂志把他评为当代最辣的思想家,绝不是浪得虚名。如果你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请关注我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吧。每周精读一本好书,提升认知,引爆思维裂变。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