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发现大连高村访问|“大连菜篮子”的悠然“后木”路
凌峰左正红旅顺大型画展今天
“黄龙美的小海鲜,后木村的料理”在大连人眼里都是大名鼎鼎的。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地处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的后牧村作为整个大连市的菜篮子,曾经满足了全市三分之一的蔬菜需求。随着改革开放之深入,后牧村在发展上也经历了一波几折。现如今,在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的当下,历史文化悠久的后牧村现状如何,旧日的辉煌能否再现?就让本报记者带你到后牧村去看一看。01
“第一书记”网红带货
第一次到后牧村的时候,驻村“第一书记”葛占东正忙着为宣传推广后牧村做新媒体视频拍摄。
1987年生人的葛占东身高196厘米,自带辨识度,人称“大葛”,之前就在知名网红的农产品宣传抖音视频里着实火了一把。这不,借着这股热乎劲儿,大葛把村里的山山水水、蔬菜瓜果都拍了下来,打算以短视频的形式推送到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把后牧村推到全国老百姓的眼前。
后牧村是一片肥沃的沙土平原,平均海拔10米,纬度、气候都极利于作物生长,旱涝保收,是从事农业生产最理想的地方。
记者尝了大葛刚从地里摘下来的黄瓜,满口的清甜让人精神一振,耳边听到大葛说:“我们后牧的菜味道好吧,在市场上你一提营城子的菜,卖得都比别的地方贵些。可是,大连老百姓早都忘了,营城子的菜大多数都是我们后牧的。”
为了让后牧村重回大众视野,村里还借着樱桃成熟推出了自己的樱桃品牌,通过网络平台接到了来自广东、湖南、湖北等12个省市地区的订单,半个月的时间实现了20余万元的销售额。
“20多万元并不多,却说明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以后我们还会选择其他瓜果、海鲜等村里的特色单品进行推介。这是我们的一个起点,让我们的‘势’起来了。”大葛信心十足地说。
“大葛”正忙着为宣传推广后牧村做新媒体视频拍摄。
02
一座驿站引发的历史记忆
后牧其实是后牧城驿村的简称,和前牧一起同属于牧城驿,其分界线是东西通行的旅顺支线铁路,铁路北边就是后牧村。后牧村地处营城子街道东部,坐落在渤海之滨,东临革镇堡,西接沙岗子,南至旅顺支线铁路,北临牧城湾(俗称北海)。全村户数2302户,人口6084人,全村土地面积447余公顷。
牧城驿自古以来地处交通、军事重地,是金州通往旅顺的必经驿站。唐代以前,这里叫作木场堡。那时这里人烟稀少,从牧城河直到北海边,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是天然的伐木场和放牧场,所以叫木场堡。到了明代,木场堡改称木场驿,明政府为了传递军令,贯彻政令,运送贡赋,在全国广设驿站。辽东地区以辽阳为中心,有四条交通干线,其中南线是从辽阳至旅顺,共设有11个驿站,最后第二站就是木场驿。明朝嘉靖年间重修牧城驿关帝庙的石碑上,刻有“木场驿”三个字;清康熙年间编撰的《盛京通志》中,将“木场驿”称为“木厂驿”。19世纪末,“木厂驿”改称牧城驿,并沿用至今。
后牧城驿村最早迁入的,据说是东甸子王家园的王姓,其次是穆姓,由山东蓬莱迁入;至于大小韩姓,则是先从山东文登移居至广鹿岛,再迁入金州大和尚山北,最后迁到后牧村开荒谋生的。上述这些大姓家族就是这里最早的“海南丢”。至于原先当地的居民,现在很难查明,因为明末战乱频繁,居民生死未卜,造成此地几十年无人烟,牧城驿一度曾出现“老树繁茂,虎狼栖息”的情况。由此可见当时人烟的稀少。
如今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砣子遗址和岗上楼上墓地遗址还在记录着早期先民在此劳作生息的印迹。
双砣子遗址是青铜器时代代表性遗址,是双砣子一、二、三期文化的命名地,不仅对大连地区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更为辽东半岛以及东北亚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岗上楼上墓地遗址是辽东半岛青铜双房文化的重要代表性遗址。
岗上楼上墓地遗址。
双砣子遗址。
03
文化搭台、蔬菜唱戏的起点
后牧村的蔬菜生产经营始于1920年前后,当时,蔬菜生产的收入高于粮食生产许多倍,所以凡是家里有平坦好地、灌溉方便的,或多或少都开菜园子。
“以前的后牧村以自产自食为主,地里种的都是苞谷、麦子、杂粮等粮食。后来,大家族的人从山东请来了‘把头’,也就是种菜能手,到后牧来教种菜,营城子、旅顺一带的蔬菜经济都是从后牧铺开的。那时候,你在大连街面上看到的拉粪车全都是后牧的。”用20年时间参与编修韩氏家谱的89岁老人韩文行说:“当时韩氏有八大堂号,三乐堂、一心堂什么的,有点像现在的品牌,主要经营蔬菜、豆腐坊和粉坊。一提我是哪个堂的,人家就认。”
20世纪40年代,后牧村开始采用育苗技术,实现了蔬菜早熟。“村里有了暖房,主要用来育苗,大连街最早上市的菜一定是后牧的。”韩文行说:“暖房里的空间不太,但还可以出些韭菜,过年的时候,韭菜可以卖到和肉一个价,可以说是大连最早的反季菜。”
后牧村经营果树比较早,开始于20世纪初,树苗都是从日本进口,品种有苹果、桃、梨等,果树收入高于粮食10倍,故称“摇钱树”。
后牧村还建有自己的私塾馆,韩文行的姐姐还在那里上过学。“当时,整个营城子就后牧有私塾馆。课桌椅是自己从家里搬的,先生是村上请的,八大堂的人轮流出钱供养,全村的孩子都可以去学。”韩文行说。韩氏家族是后牧村三大姓氏中最后一个迁到后牧的,却人丁兴旺,发展成了村里最大的家族,繁衍到今天已经第17代,“得”字辈;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韩姓族人迁走了,但留下来的仍占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口。
81岁的王之声年轻时一直在村里干对外宣传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后牧村是全市的治山治水、发展生产的学习典范,有汽车队、运输队、机械加工厂、汽车修配厂、镀锌厂等,还有全市叫得响的艺术剧团。”
“那时候,哪儿的姑娘都想嫁到后牧来。”老村书记王启兴说:“可是,改革开放之初,后牧村在新选择面前慢了那么一步,结果一步差、步步差,后牧村没能赶上改革开放的最好红利,脚步有点跟不上了。”
用20年时间参与编修韩氏家谱的韩文行讲起韩姓历史颇有些兴奋。
种了30多年菜的后牧媳妇张秀杰讲述着新平台的重要。
04
整装上阵再出发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巨大改变的一个动因。
疫情期间,后牧村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出色——四个小组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全面排查,“老兵使命志愿者服务队”“先锋模范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挥了作用,指挥部形成网格图,进行“挂图作战”,还创新地使用了无人机进行疫情监控,在2月初村里就助力“防疫阻击战”自愿发起了献爱心捐款,金额达5万余元……
同时,如何让农户顺利复工复产、保证收入也是村里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疫情期间,村里组织成立了5个农副产品群,以周边的几大小区的业主为主要购买力;进驻亿达第一书记店,进行点单式供应……销路打开了,价钱也上去了,路子走对了的后牧村动了起来,前不久还顺势成立了北纬三十九度东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走上了集约型精品农业的模式。
“以前看数量,可现在看的是质量,以前一筐一筐的都是百八十斤,可是现在,我们都是10斤一份的,没人要那么多了。”53岁的张秀杰是后牧的媳妇,在这里种了30多年的菜了,“现在是菜最不好放的时候,菜贩子拿了菜,要是烂了,就会退回来,伤的就是我们菜农,要是有了平台和销路,我们自己只管种菜就行,谁不乐啊。”
韩永杰属于大连种樱桃最早的一批农户,她的实验田里有10多种樱桃,大多都是科研所开发的新品种。“今年受疫情影响,外来的单子少了不少,我们需要平台。”韩永杰说:“今年村里卖樱桃,我家没赶上。可是我关注了,卖的地方多,价钱也好。明年,我一定和村里合作。”
“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第一书记店和电话销售的形式售卖,以后会进一步和电商平台合作,以小区带货的方式直接把菜卖到百姓的餐桌上去。思路在这,但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要逐步解决。可是,我们让村里人看到了新的气象,有了新的希望。”后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韩永峰说:“我们要让后牧村的名头再响起来,带领村域百姓升级农产品,推动全村经济发展,打造最美乡村——幸福后牧城驿村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新老书记们韩永峰(左)、葛占东(中)、王启兴(右)对第一版大樱桃包装感觉文化感不足,最后推翻,敲定了现在这一版。
文字:凌凤 左正红
图片:元起 卫家
编辑:车承川
投稿信箱:dbwh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