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她为了家里一间瓦房的愿望,甘愿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男人,但生下了满天下的胡适老师。(莎士比亚)。
不幸的是,丈夫不久便离开人世 ,留下她一人撑起整个家族。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那么,胡适先生背后的女人,应当是他的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当我们回顾这位徽州女人的人生史,会发现她的一生都在奉献自己成全别人。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胡适最终成为了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最具知名的学者,并荣获三十五项美国博士桂冠。
胡适说:她对我的管教,在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上,让我一辈子受益。
从少女到寡妇的坎坷人生
冯顺弟的父亲名叫冯金灶,是个穷苦的农民,兼有裁缝的手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盖上自家的新宅,但因贫穷始终没能如愿。
冯顺弟十七岁那年,人称“三先生”的胡传回到家乡,托他的伯母星五嫂向冯金灶说亲,想要娶时年17岁的冯顺弟为填房。
冯金灶同意此事,但遭到了其妻的坚决反对。夫妻意见相左,只好征求女儿本人的意见。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帮助父亲完成盖一间新房的愿望,冯顺弟答应了这门婚事。
胡适的父亲胡传生于1841年,25岁考上秀才,此后与举人无缘,但他以研究边疆地理为己任,走南闯北,精明干练,在河南当上了候补知州。胡铁花两次娶妻均早逝,但给他留下了三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居所,当时他的母亲才19岁。不久胡传到台湾任知州,冯顺弟带着胡适在台湾生活了不到两年,后因日本有侵占台湾的可能,所以他们母子又回到了家乡绩溪。
在胡适不满4周岁时,胡传病逝于厦门。23岁的冯顺弟得知此消息时如五雷轰顶,猛地从凳子上仰翻在地,蒙受的打击之大难以想象。
从此,没有依靠的冯顺弟以后母的身份执掌家政,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守寡生涯。胡适的二姐和长兄也都比冯顺弟年龄大,他的异母大姐比冯顺弟年长7岁,而比胡适大20岁的异母长兄吸毒又赌博。
难以想象,一个23岁的寡妇执掌这样一个大家庭的艰难。
一个寡居女人,支撑着两个家庭
丈夫去世,她要撑起胡家,作为冯家的大家,又要照顾着冯家,事情很多,她独自撑起两个家庭,其中有热有冷,冷暖自知。
在冯顺弟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丈夫的死亡,弟弟的离去,都给她带来无尽的伤痛。
她的弟弟冯诚厚,幼习药业,农忙时回家种田,不幸感染上血吸虫病。在她的妹妹死后不久,冯诚厚的病势转重,腹胀不消,又不忍心让年老的母亲知道,便到上庄姐姐冯顺弟家中治病。
胡适的母亲服侍汤药,夜不解衣。冯诚厚的病情却不见好转。有一天,她听乡间传说割股可以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
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可惜的是,如此赤诚的冯顺弟最终也没有挽回弟弟的性命。
胡适眼中的母亲冯顺弟是一个十分温柔仁慈的人,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一个女人,操持着一个家,骨子里全都是刚气,不受半点人格上的侮辱,这在以后胡适身上也有很多体现。
胡适的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冯顺弟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
这句话传到了冯顺弟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为子女,做慈母扮严父,付出一生心血
因胡适年幼丧父,母亲冯顺弟一直扮演着慈母严父的角色,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适5岁回到安徽家乡的时候,冯顺弟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高凳上抱上抱下。
在家乡读书9年,先后读了《孝经》、《小学》、《论语》等经典。当时塾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了事。
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好读书而必求甚解。
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别的小孩学费只有2元,冯顺弟渴望他多读书,故学费额外多交,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一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12元。
并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
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母亲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
一天,冯顺弟得知邻人宋焕家中有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得知宋家减价到80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
为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对此,胡适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胡适13岁时,冯顺弟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
但胡适毕竟是冯顺弟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她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可见母爱的伟大。
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初读农科,一年半之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1913年冯顺弟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儿子见不到,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
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闻者无一不感动地落泪。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时年26岁。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
1918年的11月,胡适劳碌一生母亲冯顺弟在家乡不幸病逝。悲痛欲绝的胡适与刚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