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短视频平台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播放量前十名的乡镇、前三名都在长江三角洲。
第二名是浙江金华东阳的横店镇,这或许在意料之中。但江苏连云港赣榆区的海头镇和石桥镇竟是排行榜的第一名和第三名,这不仅让外地人惊讶,连云港人也连呼想不到。
短视频正当红。西安主要领导曾带队去抖音谈合作,此后数十个政府机构开通官方抖音号,成了“抖音之城”;重庆、成都等地打出火锅与美女的城市符号,用短视频在年轻人中重塑城市形象;广西南宁以“电动自行车大军过马路”的热播短视频,被网友封为“电动车之城”……长三角多个城市,也正在短视频上发力。 该怎么发力?一个地方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能带来什么好处?其他地方能否借鉴效仿?记者赴“全国前三”的海头、横店、石桥,也去了浙江义乌的北下朱村,一探这批“长三角网红”。
小镇“网红”随处可见
海头镇凭什么?一句话,靠的是海鲜。
对很多海头镇的居民而言,这里已“红”了多年,拥有十几万粉丝的“网红”随处可见,“多得就跟海头的海鲜似的”。
一到镇上,海洋气息扑面而来,与其他渔港不同的是——在码头,随时可见用手机拍摄短视频或是正进行直播的村民们,到退潮时,他们三五成群在海滩上赶海直播。这些短视频博主大多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渔民,如今纷纷“上了岸”,成了短视频“网红”。
粉丝超过200万的匡立想,已经“红透了”,他甚至很少“亲自”出海。记者采访那天,他应粉丝们要求,难得地出了趟海,在自家的渔船上录制了一个烹制海鲜的短视频发布。“老铁们,出海回来了,咱煮上一锅最新鲜的皮皮虾,吃咱就吃最新鲜的,喜欢的就给个双击,加个关注,体验渔民生活!”画面中,匡立想麻利地吃着皮皮虾,这是他在快手上的第694个作品,发布3小时后,获得了816个评论,11万个赞。
“网红”外更有红人。匡立想认为,当地“网红”第一人,“非三子莫属”。“三子”叫张延喜,出生在海头镇海前村,祖上世代都是渔民,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外号“三子”。张延喜自小家境贫困,父亲早亡,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他早早辍学,随哥哥到深圳打工。2013年,31岁的张延喜回到海头镇,在同村人的渔船上打工,常常一出海便是好几天,日子枯燥,为打发时间,张延喜便把自己的海上见闻写成日记,并发表到网络上,没想到好评不断。一年多的时间,他在海上写了十几万字的渔民日记。2015年2月,喜欢尝鲜的张延喜就尝试把自己的渔民生活拍成短视频上传,出海、捕捞、进港,还有刚捕捞上来的海鲜和当地的海鲜市场等短视频,没过多久,张延喜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就超过了10万。开始有粉丝在他的视频下留言想买海鲜,于是,张延喜干脆注册了网店,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来推销产品。
当时,网店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但张延喜既没有经验又缺乏本钱,创业何其困难。身边的人也不理解,在他们眼里,拍短视频搞直播就是“不务正业”。为了吸引眼球,张延喜在直播中往往表情和动作比较夸张,变着法儿地吃各种少见的海鲜,再加上要开网店,一个人白天发快递,晚上还要直播和更新产品,不少朋友都觉得他“疯了”。一时,“三子”成了“傻子”。
如今,张延喜的“三子海鲜”已成了短视频平台上小有名气的海鲜品牌,有粉丝50多万,每天可以稳定出货数百单。去年,“三子海鲜”通过网络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张延喜一家人从破旧的老房子里搬出来,住上新楼房,买了小车。
去年,张延喜娶了媳妇,婚礼排场很大,都是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帮忙张罗的。
“带货”带来新商机
海头镇与石桥镇紧挨着,都是传统的渔业镇,当地的苏鲁海鲜市场是苏北地区最大的海产品批发市场之一,可海鲜批发商似乎从没像张延喜这么“红火”过。
张延喜的致富故事,引得当地人纷纷效仿。根据海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前村共有1320户,其中400多户个体工商户,经营海鲜产品占一半以上,网络销售额早已超过2亿元;大兴庄村1400多户居民中也有近500户从事海鲜电商产业。海头镇建起了电商产业园,是远近闻名的电子商务示范镇,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都回乡创业。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前,海头镇上只有两三个快递员,而现在镇上快递网点遍布,一天能出几十万个快递。
匡立想也是在张延喜生意有起色后,才加入短视频平台的。200万粉丝“捧场”,他的“彩云海鲜”每天可以稳定出单超过1000单。在他家里,快递盒堆成了小山,打包时全家人齐上阵也忙不过来。匡立想说:“每天晚上9点到12点,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用快手等平台做与海鲜相关的直播。”
他们的生意并非一帆风顺。海头镇人常用麻辣方法来处理海鲜,麻辣小海鲜口感不错,也便于物流和存放。张延喜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订单不多,镇上没有专门的海鲜加工厂,他也不懂食品规范。他在家自己做麻辣小海鲜,结果有客户吃坏了肚子,还投诉他售卖“三无产品”……后来,很多海鲜加工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食品标准有了,还形成了几个有名的本土新品牌。此外,先前由于都是主播带货,个体经营,定价没有标准,一度打起了价格战。不过,眼下情况在好转。当地自发地组织了电商协会,来推动行业标准的规范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也在发力,海头镇所在的赣榆区正重点培育以海鲜为品牌特色的海头镇“海头鲜”、柘汪镇“柘里香”。
短视频能“带货”,直播也可以。
浙江义乌的北下朱村,街边小店里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大叔或许就是某个网络直播平台上粉丝量上百万的大主播。按照北下朱村微商会会长钟永平的说法,“网红直播第一村”的称号,北下朱当之无愧。来自福建的钟永平是第一批来北下朱淘金的商人。据他回忆,由于背靠义乌小商品城的庞大商品资源,加之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房租低廉,2014年前后,北下朱一度是全国江湖地摊的主要供货地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交电商这一新零售模式的迅速崛起,敏感的北下朱商人开始主攻“微商”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网络批发商”来此扎根。短短几年,这个距离义乌中心城区7公里的农民回迁新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微商爆款村”,而直播与短视频的新商机出现后,曾经的“微商爆款村”又转型成了如今的“网红直播第一村”。钟永平说,整个转型过程始于去年下半年,至今不到一年时间。
晚上8点,在北下朱村的一幢两层别墅里,郭果果关上房门,准时开始了晚间场的直播。郭果果的那100多万“粉丝”,在一些商人看来是一座待开采的金矿。去年,郭果果初试直播“带货”,首战大捷,一批库存皮裤全数出清,一个月净赚40多万元。义乌素来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天下,而如今的直播销售新模式则让这一市场成几何级数扩张。随着直播生意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批发商、供货企业和主播聚集到了北下朱村。钟永平告诉记者,北下朱全村共有商住楼99幢,入住率达100%,600余间铺面全数租出,活跃在此的社交电商从业人员近5万人。短短几年时间,北下朱商铺的租金一涨再涨,黄金地段的铺位单间月租金可达10多万元。
主播强大的“带货”能力对传统小商品的销售模式几乎是颠覆性的。在北下朱村经营化妆品批发生意的孙友强记得,去年,一位女主播相中了店里的一款护肤品套装,要求孙友强为其供货。孙友强不以为然,随口便答应了下来。谁知当天晚上直播后,这位女主播就向他要走了整整70箱总计1000多套该款产品。不仅如此,这款产品还一跃成为“网红款”,其他渠道的订单也涌向了孙友强。
孙友强感叹,主播们的“带货”能力“不服不行”。
短视频还能做什么
海头镇因“网红”们出名,有些乡镇则相反,它们本身就很热门,集聚资源催生出了更多的“网红”。比如浙江横店。
横店很“火”,从义乌火车站出发到横店的大巴车,总被游客塞得满满当当。最“疯狂”的时候,这座9万人口的小镇竟涌入227个剧组,演员则有50多万人次。2018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游客1700多万人次,2019年仅春节期间,横店影视城就接待游客120.83万人次。在短视频平台上,横店镇的明清民居博览城以超过14亿的播放量,成为最热门的乡镇景点。打开某短视频平台,关于横店的不少热门的内容几乎都与在此拍戏的明星有关。也有例外,近年来,“连续剧式”的短视频成了流量黑马,也催生不少以此为生的“网红”,姜兰便是其中之一。
姜兰记得,2016年她辞职从老家来到横店,一心只想拍戏。起初,姜兰做群演,拿200元一天的工钱,但是戏太少,有时生活费都够呛。2017年6月,姜兰玩起了短视频,目前核心团队5人,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都超过了10万。姜兰介绍,她的团队主要做剧情类的短视频,古装为主,她负责写剧本和制作,团队里其他人配合演出,她自己也常常出演。在姜兰眼里,横店最好的地方就是资源齐全,“在这里,拍视频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很快地找到”。她曾用100元钱买齐了所有需要的古装服装和道具。
姜兰的剧本很简单,人物个性分明,但坏人的角色很少。“粉丝喜欢谁很重要。你演坏人,他们会留言骂你,你演好人,他们就会喜欢你。”姜兰说,她的团队主要盈利模式,依旧是“带货”,通过制作一些系列短视频来“吸粉”,然后再开直播推荐衣服、首饰、彩妆等让粉丝购买。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国强告诉记者,近年来,横店还将在影视产业的集聚和完善方面投入更多。他也在考虑,在短视频与乡村“网红”上多做文章。
上述地方的“爆款”经验也许难以复制,但短视频能做的还有很多。已有一段小视频就能带火一座城市的案例,2018年西安市旅发委与抖音短视频达成合作,双方计划将基于抖音的全系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西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西安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安“摔碗酒”的抖音话题将成千上万的“抖粉”带到西安永兴坊,就为了喝几口白酒,摔个碗。西安的钟鼓楼、肉夹馍、灌汤包子都在抖音上拥有众多粉丝。短视频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安的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对于这座城市的刻板印象。据某短视频平台统计,2018年,超过1600万人通过短视频获得收入,一批乡村用户通过平台销售家乡手工艺品与土特产等,努力改善生活,并发掘更多可能。这也推动了他们所在乡镇的发展。
值得期待的是,因为短视频等新传播方式,知名度高的大城市有了更多提升城市形象的空间,小而美的地方也多了“逆袭”的机会。趣味性、碎片化特征和用户在移动端上的使用习惯,让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城市形象推广多了一条新路。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