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看了一部电影,名为《黄金大劫案》。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在搞笑诙谐中,严肃自私并不缺乏正义,笑容中用眼泪流露出更加人性的光芒和民族大义。
该剧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讲述了一个乱世中的小人物历经磨难成长为一个爱国英雄的感人故事。从情感的角度看,该剧虽然平淡,但情节巧设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体看还是可圈可点的。作为一名化学老师,看完此片还是很有感触的,今天我们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黄金是人人都喜欢的资源,在电影中也成了主角。“小东北”拉着一车的王水,闯进了银行,溶解了黄金,破坏了日军的阴谋,情节也达到了最高点。电影描述运输王水的车是油罐车,溶解的是八吨黄金。分析一下这样的情节合理吗?
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王水的科学知识:王水又称“王酸”、“硝基盐酸”,是一种腐蚀性非常强,冒黄色雾的液体;是浓盐酸(HCl):浓硝酸(HNO3)=3:1组成的混合物。王水是少数几种能溶解铂金的液体之一,一般用在刻蚀工艺和检测分析中,极少数物质不受王水腐蚀,如钽、银、无机盐(AgCl、BaSO4等)、有机物中塑料之王(聚四氟乙炔等高聚烷烃),只有它们才能抵抗王水的侵蚀。
那么作为一个化学老师要站在化学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那辆运输王水的油罐车是什么样的材质,外层看上去是金属钢或铝,里层有没有设有防护层。当时的历史背景生产力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不可能有高级塑料或稀有金属涂层,除非经过周围的计划,科学家特意研制了精细的金属涂层或合成了硬质塑料。
另一问题,要溶解八吨黄金需要多少王水。当时的生产力能达到这样的需求吗?从化学角度看:溶解1g金需要1.72ml的HCl和0.57ml的HNO3,也就是说每溶解1g金需要2.86g的王水,那么溶解8吨金理论上需要22.9吨王水,考虑其他技术损耗,如随着反应的进行,王水中氯离子浓度降低,要想反应进行,必须是浓酸溶液,因此要想达到溶解效果至少需要40吨到50吨王水才够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只有一家生产硝酸的工厂,还因为战争而停产,当时的历史环境也不可能从国外进口。
下一个问题,王水有挥发性,要现用现配,油罐车上是否设有分层使两种酸分开装,要到现场再进行混合使用,这些都是疑点所在。
当然影片追求艺术美,在真实的贴切度和科学的严谨度上可能没有这么讲究,我们不必太较真。但是影片真正值得诟病和批判的是故事的结尾,溶解了八吨黄金的重金属盐溶液最终流入了江河,让人大跌眼镜,气从中来。这么多的金溶液对江河而言就是灭顶之灾。溶液中大量的腐蚀性的强酸和有剧毒的金属离子,会使土壤严重酸化和重金属化,鱼虾死亡,生态严重破坏。污染的水渗入地下,对饮用水造成污染,对居民的生活也造成了破坏。
其实污水里的重金属离子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用比金更活泼的金属可以盐从溶液中把金置换出来,从经济廉价的角度可以使用锌粉,但要注意锌粉一定要过量,先中和过量的酸,在置换中金。最有用盐酸或硫酸洗涤锌等杂质而得到纯金。既然是科学题材,情节需要想到用王水溶解金,却不考虑环境保护和爱惜资源。影片的真实性无可厚非,但影片折射出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却让人斥责惋惜。尤其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关爱环境,爱惜资源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意识。何况一部公映的影片,更应当首当其冲体现这种绿色的理念。如果影片重放,我们可以设计出完美的人性化的结局。设计回收溶金水的通道和水池,再现科学家置换提取金回收利用的场景,实现艺术与科学的和谐美。
科学的发展是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就拿王水溶解铂金这项科学研究来说,王水可以冶炼金矿,提取黄金。湿法冶金工业均采用王水溶金再加入还原剂将金还原,也可将溶金水直接蒸发,结合酸洗除杂,高温冶炼等工艺的得到高品质黄金。曾获物理学奖的两位物理学家,也是通过王水溶解奖牌成功躲过纳粹破坏,溶解的黄金经过科学方法再次还原而完美再现,这个科学的保存方法也被传为美谈。
话说回来,科学的发展有利就有弊,该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一般黄金首饰加工清洗时先用火烧,将黄金加热除去表面油渍,然后加入盐酸清洗除尘,黄金本身没有损耗,但不法商人将清洗溶液换成王水,利用化学反应窃取黄金,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反应速率较慢,不易察觉,因此清洗一定去正规的信用好的厂家。曾有这样一部电影,其真实性不置可否,当科学家发现王水溶解铂金,这项发现并未传播开来。“科学家”巧妙地设计瞒天过海的技术用王水溶解铂金来偷渡至自己的国家,然后用锌把铂金置换出来。落后就要挨打,火烧圆明园,掠夺财宝,被历史重重的记上侵略的一笔。而王水引人耳目,掠夺黄金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当然现在来看,王水的这项发现已成为了科学常识。海关检查在这方面已高度警惕,偷渡黄金也成为不可能。
还有九八年台湾王水溶尸案,更是让人毛骨悚然,不堪想象。
希望我们的国家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化学药品的买卖和使用严加约束,对科学犯罪严惩不贷。科学的发展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不再有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