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 time weekly-2015-03-01 16336018:39
按键:白金或蓝色黑色刷屏!在荒谬的社交纠纷背后,记者能学到什么?外国著名记者Craig Silverman对此进行了研究,解释“大脑经常欺骗我们”,并向记者提出了必须get的5个现象和偏见、偏见同化、集体极化等用语,这真的不清楚!想成为职业客观的记者吗?这篇文章带你学习5分钟干货!
最近网络上关于裙子颜色的争论给所有记者的日常工作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这堂课无关病毒传播、时尚、BuzzFeed、社交媒体、媒体的未来、Tumblr或者用户互动,只是一张裙子的简单照片,这和智力、经验、时尚嗅觉或任何其他个人特质都没有关系。所有人都是听凭着自己大脑和它的认知过程控制的。我们的眼睛负责抓取眼前的事物,而大脑则负责对事物进行加工。但是在很多时候,它给了我们错误的答案,只不过由于这答案来自大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它是对的。人们坚信他们所看见的东西,正是因为那的确是他们真实所见。假设我们的大脑或者眼睛总是提供给我们错误的信息,我们就无法正常生活了。但事实上,它们的确给我们提供着错误的信息。
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常常采取一种能把人诱入歧途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每一个记者都必须牢记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注意。对于如何收集、处理并保存信息,我们的大脑是存在认知偏差的,“人们倾向于把意义解读成视觉和听觉上更为随意和模糊的意识。”
剑桥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Daniel Bor在《贪婪的大脑》一书中解释了我们在喧嚣中探求秩序的渴望。这是援引自该书的摘录:
也许人类与动物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我们对于探索周围事物结构的强烈渴望。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使用能动的搜索模式——搜索任何有助于我们的行为表现和理解的相关数据。
这看上去好像不错,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我们有时也会被误导,Bor写道:在广泛且精巧地弄错事物这方面,我们是最先进的物种——这是一个有问题的推论。我们总是带着宗教信仰或者星座迷信色彩,直接跳到结论;总是热衷于寻找一个既定模式,并且一旦找到就无比满足,甚至不会加以判断。
眼见也可能为虚
记者总是被不断告知要弄清偏见的来源,但其实更要不断了解并寻找自身的认知偏差。
这条裙子提醒了我们有时眼之所见,并非事实所在。如果弄错了所见的东西,就会沦为大脑的牺牲品。尤其是在处理信息这一方面。一旦我们开始操纵自己的意识——或者决定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试图让信息与视角保持一致。
“人类如此迅速地发展起了对于信仰的忠诚,并且努力去寻找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而对于违反信仰或者与既有观念不一致的则置之不理。”《大脑里的八个骗子:在<纽约时报>中,你的大脑如何欺骗你》的作者Cordelia Fine写道。
我正在做一个关于网络幽默和新闻组织如何拆穿虚假信息的研究,对认知偏差有一些看法。以下是我报告中的一些摘录,列出了五个现象和偏见,这也是每个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了解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当我们搜集信息、与人交谈以及找出什么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排除的时候,就想想这条裙子。让这条裙子随时提醒我们:我们的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和脑之所想,也许与真实的世界无关。
逆反效应
在博客You Are Not So Smart 中,记者David McRaney用一句话给逆反效应下定义:“当你深信不疑的观点遭到相反证据驳斥时,你会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
下面简要概述McRaney如何进一步阐释逆反效应:
一旦你开始相信某一观点,你就会防止他人质疑这个观点。当观点与相反信息冲突时,你会出于本能、在无意识状态下捍卫自己的认知。你会始终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而不会质疑自己。当他人试图说服你、解释错误观念时,这些错误观念反而会事与愿违地加强在你认知中的地位。
证实偏见
证实偏见指的是我们通常会选择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证据来强化认知。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结果会如何,就将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导致这个结果的数据或是信息上。实际上,我们的大脑会由所有支持这个观点的见闻组成。
发布在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将“证实偏见”定义为:“搜索并解释信息以使其支持已有的观点、期望或假设”。
《华尔街日报》认为在商业中“证实偏见”会这样表现:“总之,你会强迫自己成为应声虫,支持一切你想要相信的东西。”
动机推理
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曾说过:“一个有信念的人是难以改变的。就算你不认同他,他也会对你置之不理。就算你拿出事实证据,他也会质疑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就算你说明一遍思考逻辑,他也不能理解你的意思。”
我们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会周全考虑所有现有的证据和信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通常会偏爱那些适合自己观点的论据,而不去理会那些相反的证据。因此,我们推理的能力容易被现有的观念所影响。
Brian E. Weeks在他的论文《感觉值得相信吗?公民政治信仰中的情绪影响》中谈到:“人们不仅积极寻求肯定自身态度、信仰、意见的信息,而且也会在驳斥相反观点时接受证实自己的信息。”
偏见同化
Manjoo引用了心理学家Charles Lord、Lee Ross、Mark Lepper的研究论文《偏见同化与态度极化:现有理论对随后接受信息的影响》,将偏见同化定义为“人们以迎合自我观点的方式来解释、理解新信息”的一种趋势。
群体极化
当我们参与到群体讨论中,会出现群体极化这一现象。如果参与者都肯定同一观点,那么所有人就会更加深信这一观点。Cass Sunstein在《谣言》一书中谈到:“假设群体中的部分成员更加倾向于接受一则谣言,那么很有可能,在他们进行讨论之后,他们都开始坚信这个谣言。”
2010年,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微软研究所,研究了Twitter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他们发现志同道合的个体互相回复,将会加强群体认同。这表明网络群体是动态的。当遇到意见相左的人时,Twitter用户将只能进行“有限意义范围内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