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猪圈,居然成了中国人最美的家”“看到这个粮仓,美女设计师一时冲动”.这种猎奇的短视频不是表面的“标题党”,而是实际建筑师作品的实录。来自抖音(抖音)科普建筑的@建筑学小姐姐。
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后,小姐姐先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入职一家新媒体平台,担任建筑栏目制片人。日常工作中,她在幕后策划制作,访问建筑界大咖;在抖音,她走到镜头前,化身“建筑学小姐姐”,带粉丝探访各地建筑,科普建筑知识。
她说,上学的时候,自己会把喜欢的建筑拍下来,做成明信片寄给没有亲临现场的朋友。没想到几年之后,抖音上的万千观众得以透过她的镜头,窥见丰富的建筑艺术世界。
令人惊喜的“试水”
今年2月,小姐姐接到一个工作任务,在抖音以个人形象开设账号,发布建筑艺术内容,吸引垂类粉丝。
在抖音科普相对小众的建筑学,会有人看么?小姐姐和领导心里都没有底。领导宽慰她说:“试试吧,没有水花就不做了。”当时,小姐姐觉得能有几万粉丝就不错了,“顶多不会超过10万”。
没做太多规划,“试水”账号开通了。一开始,粉丝增长很稳定,也在预期之中。拍到第六个视频时,“突然爆了”。在这个介绍哈尔滨大剧院的视频中,可攀爬的铝板外立面引发了网友的讨论热情,很多人留言问:“真的可以爬吗?”也有人表示:“这个可以爬,我爬过。”一天之内,粉丝量蹭蹭地往上涨,一下多了2万左右。一个半月后,原本以为是“天花板”的10万粉丝量轻松突破。10个月后的现在,账号已经拥有47.3万粉丝,远超小姐姐的预料。
“只要有内容,就一定会有市场。”受到鼓舞的小姐姐决定“多用些力气”。她发现,和自家官方账号发布的精美、有距离感的建筑相比,抖音用户更喜欢实用、可接近的建筑。在小姐姐看来,观察建筑的不同角度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所有视频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位建筑学女博士放弃高薪,深入云南灾区9年改造危房的故事。黄土夯成的抗震土墙一点也不“美”,却获得了91.7万赞。
意料之外的私信
“我家后院也想要一个这样的集装箱。”今年4月,小姐姐收到了一条意料之外的私信,来自女明星周海媚。那时,账号刚发了一条用旧集装箱改造房屋的短视频,网友们都很感兴趣。“没想到连大明星也关注到了,问我怎样才能实现。”
日常工作中,小姐姐也接触过一些明星。“很多人会说:‘啊,我是你们平台的粉丝,微博微信都关注了。’但我从来没有在互动区看到过他们的身影。”小姐姐也明显感觉到,在抖音,粉丝的反馈和互动都更加积极。
这种互动不仅限于视频内容。在评论区,有人求小姐姐推荐建筑相关的纪录片,有人咨询房屋装修问题,还有人表示看了小姐姐的视频,未来也想学建筑学,向她求教升学经验。
“在微博、微信,大家可能会觉得发布内容的主体与自己略有距离,和一个机器对话的积极性不那么高。”小姐姐分析道,“当我站在镜头前,赋予这个账号人设之后,我们的内容就是有态度的。”而有态度的内容,总是可以激发起他人互动的欲望。每当有粉丝兴奋地表示,自己也去过视频中的地方,探访过相同的建筑,即使对方的体验和自己不尽相同,她也感到很开心。
这种以旁观者视角解读建筑的方式还启发了不少圈内人士。目前,主流的建筑报道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图文时代,建筑师一直苦于作品难以“出圈”。有的建筑师听说自己的设计会被小姐姐发到抖音上,就特地找来关注。小姐姐的视频往往让他们觉得很惊喜。“不少建筑师看了我的视频,都表示会考虑用类似的方式拍摄视频,推广自己的设计。”
给自己留一个空间
虽然在网上多了40多万粉丝,但小姐姐的生活仿佛并没有太多改变,偶尔有朋友在抖音刷到她的视频,会截图发给她:“我身边竟然出了个网红。”
但对她而言,相比于成为“网红”,她更享受输出知识的过程。“以前工作,我传递的是大咖的声音,自己是隐去的;朋友聚会,也顶多只能和十几、二十个业内朋友交流想法。”但作为“建筑学小姐姐”,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能正大光明地“夹带私货”,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抖音,小姐姐向网友介绍自己喜欢的林徽因、贝聿铭等名家,带网友参观朋友工作的红砖美术馆。她款款行走在建筑场景中,向更多人表达自己对建筑的见解。都说生活最理想的状态是用工作践行兴趣,小姐姐在抖音找到了得以实现的渠道。她说,她也会一直做下去。
那么,建筑学对普通人到底有什么用?在小姐姐看来,建筑离每个人都很近。了解建筑,可以帮人们更好地探索自己的生活。她希望她的视频可以让更多人从忙碌的工作中抬起头来,仔细看看身边的房屋,重新打量自己生活的城市。很多人说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毫无特色,但小姐姐认为,每个城市的建筑都蕴含着自己独有的气质。“比如成都人爱吃火锅,爱打麻将,成都的建筑就很注重拓展户外空间。而在亲水的绍兴,建筑总是会和河道产生关联。”
她希望人们每到一个城市,都可以在“打卡”旅游景点外,留心寻找到这个城市特有的空间。或者在设计自己的房子时,为自己留一个感到舒适的角落。“因为说到底,建筑是和人发生关系的所在。”
#DOU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