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于疫情关系,今年六一注定有些特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举行了在线“六一晚会庆典”。
晚上七点抖音直播,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的舞蹈表演,还有抽奖活动,虽然没有现场的热烈氛围,热情依然不减。
在活动进行到中间环节——“优秀奖”颁奖活动时,直播现场十几名家长带着小朋友站到了舞台上,接受了幼儿园颁发的奖励。
直播评论区瞬间沸腾了起来。
“为什么我家孩子没有,都气哭了”
“我家孩子也哭的不行”
“你们谁听到我家孩子在楼下哭了”
“这不公平”
“没有奖励,自己给孩子买(奖品)去”
“都下线吧,还看啥呢”
更有甚者,还有人抛出了“退学费”的问题。这种情绪持续了十几分钟还没有平复。
说实话,我看到心里也有所触动,疫情期间,老师网上授课,孩子在家上课,家长全心陪课。
三方协同,克服阻力,只为了让孩子学好知识,不落下一门功课。
就像直播讨论区的一位家长所言:每一位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都是优秀的。
但是,当孩子的满怀期待落空时,我们作为家长所做的不应该是听之任之,而应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
有问题,先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味发泄情绪,在孩子面前要有一个成熟的态度,可以私下里跟老师沟通建议,但是不可以孩子面前“损伤”老师的威严。
有句话这么说:“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孩子虽小,却是有模学样。面对大千世界,父母什么表态,孩子就是什么状态。
2
前几天,一张图片,刷爆了朋友圈。
看到的人,无不为之愤怒。
照片中,儿子侧身躺在椅子上,架起二郎腿,目不转睛地玩着手机,而对跪在地上的老母亲熟视无睹。
原来,这位妈妈为了让儿子去上学,无奈之下出此下策。
不知儿子竟无动于衷,任凭妈妈生生跪在地上一个多小时。
还拿起手机,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发了朋友圈,并配文称:开心每一天。
正如卢勤所言:“过分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
这位妈妈以为用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儿子回心转意,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殊不知,跪着的父母,又如何能够养出站着的孩子?!
过度的付出和泛滥的爱,只会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懂感恩的孩子,又如何能够体谅你那颗“望子成龙”的心?!
朱熹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
的确,过度溺爱,眼无其缺;过分贪婪,欲求难填。
父母无尽的纵容,注定了孩子的骄横。
身为父母,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明自己的立场,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坚持原则底线的爱,才能开出平等的花朵。
3
朋友讲过一个小故事。
一次,她和朋友在一个面馆吃饭,邻桌是一位年轻妈妈,旁边坐着一个一两岁大的男孩。
当服务员从后厨端出面时,孩子双眼有神,语言表达有限的他,指着服务员手中面碗,和妈妈说:“面。”
服务员越过孩子,把面上到了别的桌子上,小孩子一头雾水地看着。
这时又有服务员端出了一碗面,再次越过他上到其他桌子上。
这次,男孩终于忍不住了,带着哭腔对妈妈说:“面……”
其实,这一切妈妈都看在眼中,直到孩子向她求助,她才轻语道:“那不是我们的面。大家都在等着吃面,旁边的爷爷比我们来得早,肯定是要先吃的呀。”
男孩似懂非懂,眼泪总算没有掉下来,大概是妈妈的神态言语间,已经足够让他安心。
不一会儿,面上来了,男孩开心地摇晃着两条腿,等待着妈妈喂面。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小心摔倒,有的父母或者长辈便拍着地面说,都是地面的错;
两个小朋友打架,会不由分说的感觉自己家孩子吃亏,干脆不和别的小朋友玩;
家里买了好吃的,总是先让孩子吃,有时大人吃一口,孩子还会提醒:你别给我吃完了。
见了太多以满足孩子为主的家长,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更值得人深思。
显然,她并没有因为孩子年龄小,一味地满足迁就,而是跟孩子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并且催促着服务员尽快上面。
虽然不确定小男孩听懂没,但是妈妈这种安抚情绪的办法,确实有效了。
听过这么一句话:“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范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最强的说服力。”
所谓“育儿先育己”,作为父母,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练就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沉淀孩子为人处事的态度。
4
《童年的秘密》中有句话:“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这是一场终身修行,需要我们持续的行动,并为之努力、修正。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在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当我们用谨慎的态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时,孩子也会解锁正确的处事方式。
当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心态时,孩子也会端正自己的状态和思想。
当我们全力做自己时,孩子才有机会靠近那个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