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跟“繁体字”有什么区别?
1、繁体字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而来,因此有很多能够考察出字的本义,也就是它最原初的意思。
简体字繁体字 繁体字大全字典
2、比如说“引”实际它的本义是拉弓的动作,而现在其意思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个字在字形上还是没有改变的。
3、再比如“龙”现在已经简化成了“龙”,繁体字更容易使人感觉龙是一个张牙舞爪,投长犄角的动物,而简体字已经感觉不出来了,这是因为繁体龙是从原始的象形文字变化而来,慢慢历经了篆书、隶书、行书等的影响,才有了“龙”这个文字。
4、简体字是建国以后进行的文字改革的产物,方便人们学习和记忆,有利于使用和书写。
论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
一、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简体字与繁体字应该说是相对而言的,当一个汉字出现两个以上的形体时,笔画多的形体就称为该字的繁体字,笔画少的则是该字的简体字。这要从我国的汉字起源说起,我国的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描绘存在着差异,描绘事物形象的精细和粗略就产生了简体字与繁体字。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已经同时存在了繁体和简体的写法,这些简体和繁体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就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简体字和繁体字。所以说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一脉相承的。
二、简体字是繁体字演变的逻辑结果
汉字从甲骨文慢慢演变到楷书,总的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和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又是楷书的简化,还有不少简化字源于草书的楷化。例如“娄”这个字,它来源于汉代的草书,我国历代书法家笔下就有许多与“娄”相似的草书写法,“娄”字楷化后的字形最早是见于宋代刊行的《古列女传》一书中,后来该字被收入《国音常用字汇》里。历史上草书楷化的字还有:“时”、“东”、“乐”等。
三、简体字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的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字的最终形成是缓慢的。是由最初的甲骨文先慢慢的简化成草书和楷书,然后衍生出行书。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一步步的对楷书和行书进行简化。1922年,陆费逵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中,把一些笔画多的字进行了简化。到了1935年的10月,容庚出版了一部名叫《简体字典》的字典,里面收录了多达4445个基本上源自草书的简体字。同年的11月,陈光尧又出版了《常用简字表》,该表收字3150个,这3000多个字约有一半本自草书,另一半来自俗体字。到了1954年,文改委拟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里边收录了56个简化偏旁,并废除了400个异体字。第二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又和文化部一起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同年10月,国家举行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修正草案里将原先的草案中收录的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到了1964年5月,文改委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该总表共分为三个分表:第一个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个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个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954个简化字。三个表共收入了2236个实际常用字,这些常用字就是今天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这些简化字的平均笔画由原来繁体字的16到19画减少到了8到11画。
四、繁体字是我们现通用简体文字的原始版本
为了方便人们书写和认记,国家在将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时所遵照的原则是:“述而不作”和“约定俗成,稳步前进”,即对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简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如将“烟”确定为规范字,废除了它的异体字“淤”;二是减少笔画。汉字简化遵照的是以下九大原则:一是保留原字轮廓;二是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三是改换笔划较简的偏旁;四是形声字改用简单的声符;五是相通字合并,如“里”和“裏”两字在以前是相通,现在“裏”字已成为了较简的“里”字的合并字,又如“余”和“馀”两字以前也相通的,现在两字被合并为“余”字了;六是草书楷化;七是采用古象形、指示、会意字,这一原则为了让某些字形美观而将其字给繁化了,但在这一原则下造的字也有既简单又符合造字原理的,如“从”字,它取“双人为从”之意;八是用简单符号取代复杂偏旁;九是采用古字。汉字的简化还采用了以下六种方法: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如用“只”来代替“祗”、用“后”来代替“后”;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例如“乐”、“为”、“书”它们原来都是草体字。由此可见,繁体字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文字的原始版本。
五、简体字与繁体字始终处于共存状态
简体字与繁体字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笼统地说,简体字的历史跟繁体字是一样长的。我们从“众”和“众”这两个字中就可以看出。“众”和它的繁体字“众”两字出现的历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中,它们都属于会意字。“众”的写法是:三“人”并列,而“众”的写法是:“日(周代讹为‘目’)”下三“人”。“众”字经过后代多次的字形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是“日”下三“人”了,而“众”的变化并不大,由原来并排的三“人”写成上边一“人”下边两“人”而已,还是“人三为众”,会意犹存。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简体字,最早是见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上,到隋唐时代楷书的简体字数量就逐渐增多了,在民间已是相当普遍的出现了。不过,当时那些被简化了的字体还不叫做简体字,而是被称为“俗体字”。那些俗体字大多在唐代颜元孙所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所著的《刊谬补缺切韵》中都可见到。在那个时期出现,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简化字有“营”、“寿”、“尽”等。到了宋代,由于科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印刷术,简体字的使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又促使了简体字的数量和流行范围一并扩大。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中的记载,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中的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就多达6240个,将它们合为繁体字,就只有1604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繁体字都会出现3.9个不同的简化字。当时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就有“实”、“宝”、“听”等,多达330多个。在古代,那些俗体字是不被官方所采用的,那时我国书写时主要采用的字体为繁体,俗体字只在民间极窄的领域里使用。到了一九五六年,繁体字和简体字才有明确的区分。虽然我国大陆现在使用的是简体字,但台湾、香港和澳门依旧是使用繁体字,而北美的华人圈和东南亚的华人社区则是繁简并用。到了2008年,联合国将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起来,这就说明了简体字和繁体字将会继续以共存的姿态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
六、繁简字共同发挥功能
人们都说“繁体为本,简体为用”,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在历史的舞台上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古代,繁体字为官方文字,简体字主要用于碑刻和雕版印刷的书籍上。现在反过来了,简体字为正字,繁体字主要使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物古迹;二是姓氏中的异体字;三是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是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是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到的;六是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不过现在繁体字用得最多的是在网络上,主要是用于网名,例如:思念复燃、莪与幸福有个约会、罂粟花般的女子等繁体字个性签名。可见,简体字和繁体字在历史上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繁体字」和「简体字」哪个好?
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劣,简体字的优点就是繁体字的缺点,而简体字的缺点就是繁体字的优点,因此以简体字的优缺点为例,就可以明确说明两者各自的优劣,具体如下:
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优点:
1、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使汉字变得易于书写;
2、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
3、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4、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
繁体字化成简体字的原则
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
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
简体繁体字
内地用简体字主要因繁体字的笔画多,字数又多,书写及运用起来不方便之故;而中国香港因九七之前是英国殖民地,故没有跟随内地实行汉字简化。但自回归后,已有很多人学习简体字了。 而中国的简体字共有二千多个,主要是以「减少字数」与「减少笔画」为着眼点。 *减少字数:因中国汉字太多了,如中国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四万九千多个,而内地的 《汉语大字典》更达五万四千多个,而我们平常用的亦只是二三千个左右,故需要将某些字合并以减少字数,如“游、游”合并为“游”,“并、并、并”合并为“并”等。 *减少笔画:(一)起用古字。如“云”用古字“云”代之,“从”用“从”代之等。 (二)草书楷化。如“书”用“书”,“还”用“还”等。 (三)同音代替。如“余”用“余”,“征”用“征”等。 (四)省写部分字形。如“业”用“业”,“习”用“习”等。 (五)沿用宋元以来的俗字。如“灵”用“灵”,“阳”用“阳”等。 要学简体字并不困难,我相信大约几天便可学会。 不但中国的汉字有简化,甚至新加坡、日本的汉字亦有简化。
简体字系繁体字演变出来.....因为内地的人觉得繁体多笔画
难写又慢。 所以创造左简体字..中国香港在回归前都是写繁体...回归后...中国香港人都开始学写简体。 繁体可以话系中文既正字....简体系繁体中文既简写。大约咁上下== 我都唔系好记得
参考: 听老c讲...大约系咁上下
怎么区别字的繁体和简体?
按照提出的字词类型,推荐儿歌如下:
山石岩,鱼羊鲜;
人木休,不正歪;
古木枯,此木柴;
白水泉,舌甘甜;
日月明,女子好;
田木男,木广床。
类似字词为合体字,在我们中国的汉子中真的有很多,只能说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扩展资料: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中国文字史是中国文字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
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字
如何区别繁体字和简化字?
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相对简体字更复杂。
大部分繁体字有典型的繁体偏旁或部分,如:釒(钅)、糹(纟)、飠(饣)、见(见)、贝(贝)、无(无)等。通常情况下,含有这些繁体部分的字为繁体字,含有这些部分的简体写法的字为简体字。
还有部分繁体字与其对应的简体字差别较大,如:众(众)等。这些字需要特别注意。
另外,汉语字典、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等)中会给出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写法、异体写法,可供参考,如图:
《现代汉语词典》繁简体对照示例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是什么?
1、例如贇、鎲、钂、錡、蘇、车、贾、龟、懒、癞、罗、乐、骆、乱、栏、烂、兰、鸾、岚、滥、蓝、褴、腊、蜡、来、炉、卢、芦、虏、鲁、鹭、鲁、鹭、叶等;
2、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简体字与繁体字
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
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 ,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后面"的"后"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也明确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 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时使用,如某汉字无对应的简化字,则属于传承字范畴。但在某些时候,港/澳/台/通行字体会被笼统地称为"繁体字"或"繁体中文";我国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会被笼统地称为"简体字"或"简体中文",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故"简体中文"的笔划不一定较少;有的笔划还比前者多,比如"强"字。受书写习惯的影响,台/湾也出现了部分汉字的合并现象,但被替代字仍可作为异体使用,且只是该字的某一字项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