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市宁海县月溪乡7点村住着一位94岁的老人,常年努力工作,老人脸上刻满了霜的痕迹。
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他的真实身份并不简单,而是一名特级战斗英雄。在应隆滚六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特等功1次,甲功2次,物资奖3次。在这些荣耀的背后,是和死神的搏斗,是血与泪交织的传奇。可是近70年来,应隆滚却将这些赫赫战功深锁箱底,只字不提,连儿女们也不知情。
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是什么原因让他的身份曝光?他当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岁月洗礼?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这个老人不简单
时间回到2019年上半年,宁海县退伍军人事务局派遣工作人员下乡,开展退役军人登记调查工作,主要就是核实、确认在世和去世的退伍老兵信息。
三四月份的时候,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宁海县越溪乡,在当地的村委会设置了信息登记点,由各村派人通知村中的退伍老兵家庭进行信息登记。
应隆滚老人的小儿子应永飞接到通知以后,回到家中告诉父亲要配合政府登记信息,于是询问父亲的复员证明放在了什么地方。
老人听到儿子说是政府要求登记信息,他二话没说,让儿子打开了一个老旧的箱子,称自己的复员证明就放在里面。
应永飞在箱底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小木盒子,他拿在手上晃了晃,里面传出了一阵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
打开盒子以后,应永飞惊呆了,他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张纸,上面写着六个大字:“人民功臣奖状”,显得无比的显眼。上面署名的发证机构是:第十四军司令部政治部。
“应隆滚在1950年建设滇西巩固国防剿匪征粮等工作中,忠心耿耿,为民服务!获得光辉成绩,被选为:特等功臣。”
除了这张奖状,应永飞还看到了一张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上面有时任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二人的签名。另外还有一张复员证、革命军人证明书。
除了这些之外,这个小木盒子里面还有五枚纪念章,它们分别是: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解放华中南胜利纪念章……
看到这些,应永飞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因为自己的父亲是特等功臣这件事,他从来都没有和子女们说过。如果不是这一次国家要登记信息,父也亲一直都不准任何人碰他的箱子的。
带着疑惑和好奇,应永飞对父亲说道:“爸,您是特等功臣,为啥没和我们说过啊?”
应隆滚老人轻描淡写地回答道:“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没什么好说的。”
之后应永飞把父亲应隆滚的军功章和证书奖状,送到了宁海县退伍军人事务局。
工作人员在看到这些荣誉的时候,大惊地问道:“你的父亲是特等功臣,为何这么多年没有找过政府啊?”
应永飞回答道:“父亲一直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连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这些军功章和证书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不由得工作人员不相信。
为了了解英雄的过往,事务局的人开始寻找应隆滚老人的原始档案,在宁海县越溪乡人武部,终于找到了老人50年代留下的档案。
通过对比原始档案,工作人员发现和这些军功章、奖状证书上面信息基本一致。就这样,应隆滚老人的英勇事迹,终于大白于天下。
后来,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负责人说:“应隆滚老人是目前宁海发现的唯一一位拿到特等功臣荣誉的退役军人。”
一炮打中土匪头子荣立特等功
事情还要从1927年说起,宁海县越溪乡七市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一名男婴呱呱落地,他就是应隆滚。
1927年,正值土地革命运动兴起之际,全国各地都在打土豪、打地主,分田地。应隆滚的家庭也因此分到了两亩薄田。
旧社会的农村
但是,当时的农业种植技术却十分的落后,遇到年景好的时候,应隆滚一家半糠半菜的也能凑合着过上一年。
如果赶上哪年天灾水患,那么基本上都是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依靠挖野菜、啃树皮维持生存。
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应隆滚就开始帮家中干活,捡拾柴火、洗衣做饭。稍大一点的时候,他就和母亲一起打猪草,和父亲一起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售卖,换取一点微薄的薪酬,用以补贴家中的开支用度。
然而,即使老百姓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战乱又来了。大家的温饱不仅不能解决,甚至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日本鬼子进村
1941年,日军的铁蹄踏入了浙江地区,宁波城也沦陷了。那时候宁波城内的新江桥还是浮桥,日寇在这个地方设置了岗哨,只要是中国人经过那里,都必须向他们九十度鞠躬,如果不从,就肆意打杀,老百姓们过上了水深火热的屈辱生活。
可以说,日寇的到来,不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还在肉体上迫害,在精神上奴役,企图对中华民族实行灭国亡种的滔天罪行。
在应隆滚年少时期,他就常常会听到自己的家人,以及父老乡亲们对日寇的咒骂,所以在他的心中,对日寇也是充满了痛恨和仇恨。
日本鬼子的罪行
就是在这种苦难的生活中,应隆滚曾经萌生过参军报国的念头。但是由于他是家中的长子,以后需要负担起家庭的重担,所以父亲就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国人都以为能过上安稳生活的时候,解放战争却爆发了。
1948年的下半年,淮海战役进入了准备阶段。同年11月,一支解放军队伍开进了宁波市宁海县,应隆滚在村中看到了解放军的招兵告示,他内心参军报国的念头重新燃起。
因为在此之前,他常常会听人说到解放军好,解放军是共产党的队伍,是真正为人民打天下、谋幸福的。
解放军战士
就这样,21岁的应隆滚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这个时候即便是父母的劝说,也无法动摇他参军的决心。
参军以后,应隆滚和其他新兵一样参加新兵训练。在此期间,应隆滚刻苦训练,任劳任怨,很快就成为了新兵营的尖子兵。
在新兵训练期间,一次部队进行实弹演习。当时指导员在很远的地方立了一个木桩作为靶子,并且说谁打中了就能成为炮手。
演习开始的时候,应隆滚只放了一炮,木桩就被炸的粉碎。指导员当时就评价说:“小伙子,你天生就是个干炮兵的料!”
解放军训练
说起这段经历,老人显得十分的激动,他说道:“那时候,我们连里我和张宗连迫击炮打得最好,我们用迫击炮瞄准一口井,可以把炮弹全部打到井圈里去。”
正是由于应隆滚表现出色,他被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第41师122团炮兵连。
由于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大部队时常要转移阵地,应隆滚开始跟随着大部队南征北战。在淮海战役中,他英勇顽强,和敌人浴血奋战。因为表现出色,组织上让他担任了炮兵连班长。
在经历了淮海战役枪林弹雨的洗礼,应隆滚在战火中淬炼、在战争中成长,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老兵。
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几乎消灭殆尽,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解放。
解放战争
正是由于西南地区多是原始森林、崇山峻岭,连绵不绝。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导致西南地区的土匪众多,他们神出鬼没、打家劫舍,当地的老百姓是深受其害。
1949年12月成都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不甘失败,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他下达指示,要求国民党军队的残兵败将,往西南地区靠拢,一方面组织残部和我军正面对抗,一方面派遣了大量的特务,和西南当地的土匪接触。
这些人以前是国民党军人,随后堕落成了和当地的土匪狼狈为奸,组织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土匪武装部队。
直到1950年初,西南地区的土匪已经发展到300多股,人数近四五十万人。
匪患不除,老百姓就过不上安稳的日子,所以为了迅速平息匪患,西南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开始派遣军队进驻西南,开展剿匪工作。
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1949年临近年关,应隆滚所在的部队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前往西南剿匪。
前文说过,西南地区多是原始森林,所以道路崎岖难行,再加上天气无常,敌人又十分狡诈,善于隐藏,所以很多时候,战机稍纵即逝。
大部队为了抓住战机,时常需要急行军,这种状态下,不管是刮风下雨、战士们都不分昼夜的负重前进,遇山过山,遇水涉水。
应隆滚老人讲述了那段时间的经历,大部队遇到山路还好一点,最怕的就是遇到河流。
为了保证大军的行军速度,部队领导不让战士们搭浮桥,所有人都只能摸索着,在齐腰深的河水里前进。河床下面高低不平,很多战士们都被划破了脚掌。
解放军战士涉水过河
但是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应隆滚老人对记者说道:“你们是不知道啊,那个河水啊,太冷了!有一次渡河,我们在冰冷的河水里来回穿梭了7次,背完伤员背物资,等到最后靠岸的时候,大家爬都爬不动,全身都被冻僵了。”
然而,战士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换上干燥的衣服,也没有时间烤火。只能穿着一身由薄兵做成的铠甲,继续急行军。
1950年,在滇西剿匪的时候,大部队和一股上万人的土匪武装发生冲突,这些土匪大多数人都是国民党士兵,他们拥有着精良的武器装备,对我军的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应隆滚老人说:“那场战斗打的太惨了,敌人的炮火十分的猛烈。转眼的功夫,指导员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当场就牺牲了!”
身为炮兵的应隆滚,虽然内心无比的悲痛,但是他来不及悲伤,只能拼命地装炮发炮,炸死敌人。
在一次装炮的时候,应隆滚抬眼对战场看了一眼,他突然发现在战场上有一个地方显得不太一样,几个敌人聚在一起,但是却没有开枪射击,不仔细看的话,根本就发现不了异常。
但是,应隆滚觉得不太对劲,他装了一发炮弹,仔细瞄准之后,发射了出去。随着“砰”的一声,炸弹炸死了一部分人,但是还有部分人躲了起来。
随后,应隆滚发现一个人骑上了马,开始疯狂地逃跑,他意识到不对,这个人很有可能是土匪头子。
所以应隆滚赶紧招呼身旁的另一位战友张宗连,他们开始配合起来,不停地对骑马飞奔的土匪头子开炮。
要知道,骑马移动的目标,准确打击到的难度十分大。但是最终在应隆滚和张宗连的默契配合下,土匪头子被炮弹炸死了。
过了一会儿,阵地上的敌人开始慌不择路地撤退,我军吹响了冲锋号,对敌人发起了冲锋,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消灭了这一股上万人的土匪武装。
西南剿匪急行军
后来应隆滚被告知,正是因为他那一炮打中了土匪头子,敌人失去了最高指挥员,最后只能仓皇退兵,被我军一网打尽。
正是因为应隆滚的当机立断,为我军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减少了战士们巨大的伤亡。
战后,第十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上报中央军委,经过批准以后,授予应隆滚特等功臣称号,部队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特等功臣奖状。
在后来的战斗中,应隆滚又再次荣立了两次甲等功。
在采访的时候,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从来不提这些军功时,老人淡然地反问道:“这种事情我为什么要跟别人说啊?我只是尽了一名士兵、一名党员的本分而已。”
随着西南剿匪的继续,大部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山路难行,路途遥远,国家的补给很难到达部队战士们的手中。
因为剿匪非一时之功,所以中共中央做好了和土匪武装长期斗争的准备。考虑到这种情况,中央军委指示部队戍边垦荒,一边和敌人战斗,一边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争取实现吃喝自给自足。
戍边开荒
要知道,当时在当地开垦土地并非是安全的,因为在二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被投下了炸弹和地雷,稍有不慎,这些东西就会爆炸。所以在开荒的时候,就有战士不幸被炸断了手脚,炸瞎了眼睛。
在这期间,应隆滚响应组织上的号召,热火朝天地带领着其他战士们开荒种地,在第二年就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且多出来余粮送给了其他需要的队伍。正因为应隆滚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他又获得了三次组织上的物质奖励。
后来,直到西南剿匪告一段落,应隆滚跟随大部队回到了西南军区。随后,国家开始号召部队士兵转业,参与战后的国家经济建设。
特等功臣回乡务农
1954年,27岁的应隆滚退伍回乡转业,由于他是部队干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宁海县水利局工作。
要知道,当时应隆滚是有军功和军衔在身的,只要他愿意,可以在水利局工作一辈子,即使是退休以后,也享受离休干部的待遇,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一个铁饭碗。
应隆滚老人的一家
但是在水利局工作的时候,应隆滚却萌生了回农村带动老百姓致富的念头。所以他在工作仅仅三个月后,就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回到了家乡越溪乡七市村,担任村干部,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在村里,应隆滚曾先后担任村治安处主任、生产大队队长,但是他却没有拿过村里一分钱的工资补贴,全靠自己辛勤劳动赚取工分养活着一大家子人。
在宁海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调查应隆滚老人的原始档案时,老人在1954年填写的转业登记表上,有一栏内容十分让人感动,这一栏是填写本人对回乡转业的态度和意见,应隆滚老人在上面清晰地写着:“绝对服从组织分配,叫干啥就干啥!”
所以,在农村工作的三十多年,老人也一直秉承着这份革命精神,他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上始终表里如一,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50年代的时候,应隆滚管理村集体大食堂的工作。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国家十分的困难,老百姓的粮食特别短缺。
所以那个时候,老百姓一日三餐都是吃糠、吃野菜,馒头、稀粥根本就吃不到。
就在家中孩子饿得哇哇叫的时候,就有人劝他从食堂拿点食物回家,结果遭到了应隆滚的强烈批评,他说:“不仅是我的孩子们需要吃的,全村的孩子们都需要,我作为一个党员,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
七市村以前的老书记,80岁的应可尧说:“当年村里修水库,造桥、办林场,应隆滚总是冲在最前面,任务交给他,大家都很放心。他是个很负责、对党很忠诚的人,做事很公道,而且为人低调,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
记者在看到应隆滚老人的时候,发现他的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纪念章,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
老人的儿子应永飞称:“自从这枚纪念章被父亲拿到手的那刻起,他便一直戴着,舍不得拿下来。”
2000年左右,村里要修路,征用了应隆滚老人家的一块地,他的两个儿子打算让村里补偿一块地,这属于合理的要求。
但是这个事情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他对儿子说道:“村里要修路,不修路就进不来,这是好事,你们有什么脸?去提什么要求啊!”
2014年的春节,村里修缮祠堂,应隆滚老人把子女们给的钱,加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一共1万块钱,全部捐了出去。
记者看着眼前的应隆滚老人,虽然他已经头发花白,但是瘦削的脸上却平静祥和。岁月或许可以让记忆变得模糊,但是老人当年的赫赫战功,和他那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纵然岁月流逝,也永远无法被磨灭。
目前,应隆滚老人的两个儿子,以及五个女儿,他们不是在工厂打工,就是在农村务农。老人每个月能拿到国家给予的2000余元补助。
他总是告诫自己的子女:“现在的生活很好了,不能再要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