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波林、多丽丝、滑冰冰
创业失败就去送外卖的话一点不假。
据劳动报,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疫情期间,美团外卖新添7.5万个外卖小哥,其中有13.8%来自于小微创业者,也就是有1万多人创业失败去送外卖了。
下次收到外卖时,你或许可以激动一下,说不定给你专车配送餐饮的就是某位曾经的江湖传说。
所以,最后是外卖成了最大的赢家。
就连那些平时看不上外卖的高端五星级酒店和餐厅,也因为疫情限制,不得已做起了线上业务,向外卖平台低头。
结果,有一家外卖平台,美团,居然“膨胀”起来了。
被餐饮界围攻 美团背后苦不堪言
有人雪中送炭,有人趁火打劫。
近几年,美团遭到了餐饮界围攻。商户老板表示:自己在给王兴打工!多数商户选择美团的初衷是只用8%的佣金就可以获得美团体系背后的巨大流量。
但是,随着外卖市场不断扩大,再加上美团占领了流量的制高点,美团的抽佣也是水涨船高,根据美团官网数据,目前美团外卖的佣金费率普遍在18%-25%之间。
美团最新公告数据显示,活跃商家数量为590万户,环比增长8.8%。
这么说吧,餐饮业看起来赚钱,但是除去房租水电和人工,利润可能大部分也就在30%-40%之间,再减掉20%以上的扣点,可不就是在给美团打工吗?
疫情当下,这个矛盾更是被激发出来:对于还在营业的餐饮企业来说,线下订单稀少,营收全靠线上撑着,本来做的就是亏钱的生意,这个时候,美团饿了么的佣金却毫无降低的迹象。
但是,就在大家批判美团掠取商家利润的时候,美团其实一直在亏钱。
原因很简单,美团点评的各项业务几乎都面临的阿里巴巴的正面竞争,外卖有饿了么,在线选票有淘票票,餐饮到店有口碑网,甚至美团斥巨资收购的摩拜单车都有阿里巴巴背后支持的哈罗单车强势狙击。
要想跟阿里竞争,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烧钱:用钱换用户、补贴商户,硬把交易双方拉到平台上来。
除了阿里,美团还跟各自领域的小巨头都“杠”上了,比如说2018年滴滴与美团的补贴大战,就号称准备了40亿用于补贴。
被誉为碎钞机的生鲜,美团也多有参与。
比如说快驴进货,是美团针对餐饮产业链上游推出的餐饮供应链平台,2016年就已上线,2018年美团组织架构调整后,独立为快驴事业部,开始规模化运作。
快驴是全自营模式,既要管上游产业链,又要管下游商家,为了拉拢商家布局产业链,美团又是烧了一波钱。
总之,什么烧钱,美团就做什么。
比如说快驴进货,是美团针对餐饮产业链上游推出的餐饮供应链平台,主要给B端餐饮供应生鲜、粮油等产品,2016年就已上线,2018年美团组织架构调整后,独立为快驴事业部,开始规模化运作。
靠着种种骚操作,2018年,美团终于在获得了650亿收入的时候,亏出了1150亿的“天文数字”。
其实,美团亏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 2010 年 3 月 4 日第一个团购项目上线开始,美团连亏了9年,在2019年的三季度,美团才开始盈利。
(黄金和货币已经脱钩五十年,为什么依然有避险功能?近几年央妈们狂买黄金的逻辑又是什么?黄金的供需分析和价格预测怎么做?《女侠来了》尽在女侠的投资圈,现在入圈尊享 588的 14天财富保卫战 训练营权益!)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互联网公司 流量就是护城河!
亏得这么惨,美团还在继续亏,是傻吗?王兴的大脑门告诉你,显然不是。股东既然选择默默支持,显然有利可图。
互联网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流量。掌握流量,把流量变现,前期即使亏钱也可以快速回本。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月度活跃用户规模为11.4亿,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已至。而在用户数据增速放缓的趋势下,互联网各个领域的规模效应反而越发放大,这使得市场竞争的优势集中在头部企业。
拿外卖举例。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团日活用户数已达到6985.86万,在生活服务类App中处于首位,饿了么同期日活用户数仅为1097.03万。
美团的日活是饿了么的6倍,作为外卖界的两大巨头,饿了么从数据上看显然不是美团的对手。排在后面的更不用说,阿里系的口碑依托巨大流量入口,也只位列第四,无法和美团抗衡。
美团之所以强大,就来源于庞大的流量入口。美团业务具有多样性,外卖、民宿、酒旅、出行、线下超市、共享单车、金融支付、生鲜等等,一站式解决生活需求,美团的用户粘性被加强。
有数据为证,一份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美团外卖商家的用户粘性为66.3%,而饿了么则为57.1%。
饿了么的用户粘性低,就是因为它业务结构单一。
用户粘性增强,又进一步巩固流量的稳定性,确保带来收益。
2019年美团发布“十一外卖消费大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全国外卖订单同比增长43%,其中旅行外卖订单同比增长47%。说明美团的出行业务的流量在助力外卖业务。不同业务之间流量的相互碰撞,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光靠简单的扩展业务线是无法获取忠诚的用户流量的,技术需要为“开拓疆土”打头阵。
美团花钱除了获取最基础的流量之外,作为一家生活服务领域的巨头,美团在研发新技术上也投入不少,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
在研发上,美团一直在投入。2015年,美团的研发费用只有12.5亿元,到2018年,这个数字涨到了70.72亿。
很多人疑惑,美团这些业务看起来很简单,怎么需要有技术含量呢?
非也非也。
拿外卖举例子,外卖的配送过程涉及到大数据精准计算,机器学习,需要极高的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客户体验。2018年,美团外卖业务的收入占到总营收的一半以上,撑起了美团的半壁江山,所以外卖对美团来说,非常之重要。
从浏览到用户下单、支付、商家接单、骑手配送,最后到送达过程,一单业务完成的链条是非常长的,但是容错率非常低。这也是我们说的即时服务。
要确保每天超过3000万单能够万无一失的送到客户手上,这并不简单。看看下面这张图。
每一次订单调度,都要求经过数亿次的计算,以实现路径方案最优化。美团智能调度系统经历过几轮升级,5.0版本发布时,已经可以做到0.55毫秒内为骑手分配最优路线。
因此,在配送的效率上,也必须快人一步。
2016年10月,饿了么宣称蜂鸟“准时达”,单均配送时长已降至29分钟,而12月美团就把外卖平均时长降低到28分钟,比饿了么快了1分钟,时间越短,要求的技术升级要求更高。
除了人工配送,美团利用AI技术研发出自动驾驶的配送车,并申请25项自动驾驶技术专利。这些技术涉及到特定情景的车辆底盘、多传感器融合、高分辨率地图及基于AI的驾驶,每一项应用的技术门槛都相当高。
此外,美团还研发并落地无人车配送。
2016年10月,美团就成立项目组研发,特定场景下的无人车配送。2018年7月,美团举办了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发布会,这一平台基于智能调度系统、美团云、大数据以及数据安全体系,开放无人配送技术给供应链上下游机构,并给予运营、商家、销售方面的支持。
今年2月,美团无人车团队和美团买菜团队联合作战,在72小时内就完成了从初步沟通到无人车落地。无人车研发的成果得到应用。但是,由于技术难度较高,无人配送车在车辆改造、精准导航、人车配合等多个环节仍然有不少的挑战。
3月4日,美团成立十周年纪念日,王兴表示,未来十年,美团将在科技研发上加大投入。
在盈利上,美团还存在缺口,但是长期看,美团依托流量形成了坚固的护城河,很大程度上抵御了来自阿里系的反击,赚钱对美团来说并非难事。
科技巨头的成长没有天花板
从团购、外卖、出行、线下超市、共享单车、金融支付、生鲜等等领域,美团在布局。忍不住要想,美团下一步要去哪里?
目前来看,美团的销售成本在不断地扩大,收入增速高于交易额和用户增速,亏损在收窄。这意味着收入的增长不是靠用户和交易的增长,而更多的是依赖高变现率,高转化率。此时,广告的高毛利,成本低,对于弥补业务亏损具有较大意义。
作为最大的本地生活平台,美团为商家导流,广告产品客户主要是商家。如下图,美团为商家提高各种功能性产品、设计与推广服务,其中最贵的是推广通,报价2万起。
数据显示,2017年,美团的广告收入是47亿元,2018年已经增加到97亿,同比增长106%,已经接近微博的2018年广告105亿元的收入。在外卖餐饮部分广告收入23.3亿元,2017年仅为7.1亿元,同比增长228%。
当然,美团也面临着短视频APP带来的强大威胁。头条系的抖音推出“抖店”功能,快手上线同城服务功能,都可能抢走原本属于美团的一部分本地商户广告预算。
像头条系依靠精确算法名扬四海,对用户画像的精准描述,根据用户喜好精准推送本地生活服务的广告,提高广告转化率,而这也十分符合商家胃口。
同时,利用大数据的算法,精确的为客户找到潜在的消费者,提高服务收费,这是一种双赢。因此,获取流量之后,高效率的用好流量,美团加大研发投入必不可少。
当然,想在广告这块肥田挖掘到更多的财富,需要维系好和B端商户的关系。简单粗暴的在疫情期间突然提高佣金,在资本眼里无可厚非,但是有损人文情怀。科技巨头的天花板还很高,能不能在新的赛道里为集体创造财富,这是所有人都期待的。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