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装备、技术、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邱永英、陈巴泽人。
除夕之夜,忙着唤醒“玉兔”和探索月亮
——进入了坚持“中国航空航天测量第一站”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有人说,从事宇宙测量和控制实际上是无名英雄。没有卫星火箭那么迷惑,只有数据堆里未知的事情。
我对这个说法深有感触,记得三年前,我到被誉为“中国航天测控第一站”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航天测控站采访时,作为首批建站人员、科技干部刘庆非常遗憾地对我说,“执行过上百次的测控任务,却没有一次在现场看过火箭载着卫星升空。”
至今,我的手机里留着一段嫦娥四号当天发射升空时现场拍摄的视频,一直没舍得删。如今,我又一次走进喀什航天测控站,打算把这段视频播放给刘庆看,让他感受一下发射现场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喀什,古丝绸之路的的璀璨明珠。喀什航天测控站是位于我国航天测控网的最西端,是能够最早观测到我国中低轨道卫星回归入境的地方。喀什站只有首先成功地捕获目标并进行有效测控,才能把测控的“第一棒”交给后面的测控站。这犹如接力赛跑,丝毫闪失,都会影响航天发射的全局。因此,从建站的第一天起,始终挂在科技人员嘴边的话就是:保证100%的成功。
2月3日下午,我从喀什下飞机,经过3个小时颠簸,时隔3年再次抵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航天测控站某管控队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
第二凌晨4点,我还在睡梦中,值班员田雪帅和刘俊就到塔基后面把低温接收机打开,提前进行每半个小时一次的巡检液位、风机运行情况、设备参数等开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三个小时过去了,低温接收机显示达到低于“20K”的指标要求,距离跟踪开机还有一个小时,记者赶到机房看到,岗位上的人员已经远远多于值班表上的名单。
“他们都是牵挂嫦娥的人,今天是大年三十,虽然有的已经安排休假,由于牵挂任务,还是留下来了!”某管控队政委马磊说。
其中,测控通信中队中队长张卓就是一个。说起从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1月15日,为嫦娥四号任务连续奋战的39个昼夜,几乎没圈跟踪都到场的张卓动情地说:“那段时间是夜以继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说,在任务中,多名同志主动打背包住进了机房,随时检查设备状态,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大家在工作台上一边进行任务准备,一边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起那难忘的一幕:12月22凌晨1点15分,在距离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下一圈次测控任务跟踪还有40分钟的时候,电机巡检人员突然发现天线电机出现异响。
“不好,天线异常!”面对这个突发的重大设备故障,时任管控队队长杨延涛,副队长苏国军,带领天线岗位骨干彭鑫、卢用煌等人,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立即爬上天线,进行问题处置。
危急时刻更显英雄本色。电机体圆个小,未设计人工搬运抓手处,且最多只能容4人搬运,在平时都是用吊绳搬运,在这个寒风凛冽的深夜,他们4个人硬生生把4百多斤的电机人工更换到位。经过测试验证电机恢复正常,于12月22凌晨1点55分左右恢复任务状态,圆满保障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测控任务。当看到天线平稳转动,指向月球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那天彭鑫的表现特别令我佩服,当时设备资料上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议论纷纷,这时就听平时不太言语的他突然大喊一声:‘大家都别说了,听我的!’随后按照他不同于平常的连接方法,大家密切协同,顺利解决了问题,那真叫有过硬本领、敢担当。”刘俊这位“90”从航天工程大学一毕业就赶上了“嫦娥”奔月的任务,说起彭鑫来,他情不自禁地在记者面前竖起了大拇指。
走出机房,记者正碰到刚下班的天饲馈岗位负责人彭鑫,说起那天的举动,他笑着说:“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就想着千万不能影响任务。”随后他直言,这套设备从研制到出厂,再到试验测控,他已经连续跟踪研究使用8年了,可以说对每一个元器件都非常熟悉了,“我心中非常有数。”
扶着刺骨的铁栏杆,爬上高高的天线塔架,记者已经感到呼吸困难,想到测控的科技人员还要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顿时肃然起敬。
“在平时都需要2到3个小时,在关键时刻大家齐心协力用了40分钟就把电机更换完毕,这其中不但体现出岗位人员任务准备工作扎实、应急处置能力强,而且还体现了我们一个团队在困难面前不服输的拼劲。”说这话的是执行过所有嫦娥任务、现任某管控队副队长的张雷。
说起他与嫦娥的第一次相处,张雷说:“有些生疏,还有些紧张。”2009年3月的一天,接到上级通知嫦娥一号要以撞月的形式结束使命,组长安排他去机房执行跟踪任务。“发现嫦娥一号”、“跟踪正常”……。
突然,天线接收下行信号跳变,信号消失!他心里一惊:“信号消失了,是不是设备出现什么问题了”。正在疑惑间,调度传来通播“嫦娥一号撞月成功,圆满完成使命,谢谢大家的配合!”他这才意识到任务结束了,心里先是任务圆满完成的喜悦,紧接着就是对嫦娥一号的怀念,以后再也看不到“她”了。
“2010年10月1日我迎来了嫦娥二号卫星,算得上是我测控工作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字号任务。”张雷说,经过了两年的岗位培训,他终于由一个菜鸟成长为一名岗位能手。他说,“那天嫦娥二号在与小行星擦肩相遇的那一刻,我与嫦娥探月史上的第一张合照拍摄成功,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林海跟踪‘鹊桥’中继星结束,叶河跟踪开始。”说话间,此时即将进入测控弧段。只见刘俊紧盯屏幕,伺服岗位手田雪帅熟练地操作着天线慢慢转动,静待着第一束来自“嫦娥”的信号。
10点19分,“嫦娥”如约而至,锁定指示灯亮起。“发现目标”“开始跟踪”“双捕开始”……随着卢用煌清脆有力的口令,田雪帅条条指令发送准确无误。
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当听到北京中心调度“叶河,根据数据显示,嫦娥四号月面工作正常”,整个机房不约而同的响起了愉悦的掌声。
“这次任务让我成长了很多,不仅积累了任务实施经验,还让我对测控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平时把测控本领练好,才能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绽放异彩。”刘俊兴奋地对我说。
马磊政委的四岁的儿子马文哲现在也成了一个小小航天迷,什么火箭、卫星讲得头头是道,嫦娥四号升空的各种计划口令,背得滚瓜烂熟,在学校经常引来其他小朋友的啧啧称赞。
记者采访结束,听到俱乐部传出一阵孩子的欢声笑语,走近细听,原来马文招小朋友正和来队探亲的航天娃们在夸爸爸,“我爸爸是管卫星的”“我爸爸是管嫦娥的”……看着儿子得意的样子,站在远处的马磊高兴地笑出了眼泪:“驻守边陲要受到生活的寂寞和清苦的长期考验,也许我们有一百个理由可以离开,但我们更有一万个理由选择留下来,继续战斗下去。”
“他们肩负神圣使命,在塔克拉玛干巡天牧星,在丝绸古道上抒怀畅想,守望在茫茫宇宙间,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这首是老边疆、喀什管控站党委书记万明智创作的歌曲《边陲牧星人》,这也是“中国航天测控第一站”新时代官兵的心声。
最终我也没有见到刘庆,据说,他又转战开辟另外一个深空测控战场继续战斗了。我国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发射嫦娥五号任务。不远的将来,我们还将迎来火星深空探测任务,或许我们会相聚在下一个激动人心的任务场上。
装备科技·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