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介绍小型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钙网质冲锋枪是波兰的“国家”号武器,发展了30多年,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旅程。
顺应时代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各国军队使用的各种冲锋枪大多被使用中型威力弹药的突击步枪取代,冲锋枪主要满足特种部队特殊环境下的作战需求,表现出体积小、质量轻、火力快、操作性好、携带方便等特点,制造中采用了聚合物等新材料和点焊、冲压等新工艺。
在这一趋势下,10多年前还十分先进的波兰PM-63冲锋枪,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PM-63冲锋枪在波兰本国部队的实际使用中确实出现不少问题,其枪机结构就像手枪上的套筒一样套在下机匣上,射击时枪机的往复运动让缺乏经验的士兵大伤脑筋,诸如眼睛被撞伤甚至出血的可怕传闻在新兵中大量流传。戴上核生化防护面罩后,面罩镜片被击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为在1970年代,关于未来战争的设想大多与核战有关,穿戴核生化防护装具作战是所有国家军队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波兰国防军总参谋部军事技术研究发展局提出,在未来武器设计中,除手枪外,不得再研制任何枪机外置式的自动武器,未来所有武器都必须采用枪机在机匣内往复运动的设计。很快,军事技术研究发展局向各轻武器研发中心下达了研制符合前述标准、代号“Glauberyt(钙芒硝)”[波兰武器研发代号均采用矿物(如钙芒硝、黄铁矿等)或门氏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如铍、钒、钽等)命名]的研制任务。当时有两家研发机构承担新型冲锋枪的研制任务,分别是位于杰隆卡市的军械技术研究所和位于拉多姆市的瓦尔特兵工厂,二者研制的新枪分别称为杰隆卡“钙芒硝”冲锋枪和拉多姆“钙芒硝”冲锋枪。
杰隆卡“钙芒硝”冲锋枪
杰隆卡“钙芒硝”冲锋枪是由军械技术研究所的亨里克·阿达姆斯克 (Henryk Adamczyk)、杰西·欧克拉泽维斯基 (Jerzy Okraszewski) 和赖赛德·齐德诺维斯基 (Ryszard Szydlowski)3人小组研制出来的。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其下机匣与握把为一个整体,与当时广受好评的奥地利斯太尔MPi-69的设计相似。按照设计图纸,全枪采用聚合物一体成型的工艺制成,且弹膛可容纳9×18mm马卡洛夫弹和9×19mm巴拉贝鲁姆弹,弹匣和枪机也都是通用的,如更换弹药,只需更换枪管即可。
波兰军械技术研究所最初研制的杰隆卡“钙芒硝”冲锋枪
该枪于1972年研制成功,被命名为“M1973冲锋枪”。1974年末至1975年初,工厂根据设计图制造了两款样枪:G-01和G-02。因为生产聚合物下机匣模具的成本太高,故样枪采用了铝制下机匣。试验证明,这两款样枪达到了设计标准,射速750发/分,全枪非常短小紧凑,轻便易携,且可在满是尘埃的实战环境中正常使用;弹匣安装在握把中,有15发和25发两种;拉机柄设在机匣上方,为避免遮挡瞄准线,其拉机柄中间开有凹槽。但与最初设计不同的是,这两款冲锋枪只能使用9×18mm马卡洛夫手枪弹,不能发射9×19mm巴拉贝鲁姆弹。该枪可单手发射,也可展开折叠式枪托和前握把抵肩双手发射。
拉多姆“钙芒硝”
R-75冲锋枪
位于拉多姆市的瓦尔特兵工厂 (General Walter Metal Works) 研发中心,有两个小组负责开发“钙芒硝”(又称R-75项目)冲锋枪。
第一小组的R-75-Ⅰ
第一小组由赖赛德·切尔米基 (Ryszard Chelmicki)、简内斯·切特基维奇 (Janusz Chetkiewicz) 和斯坦利斯劳·布莱克斯 (Stanislaw Bryx) 组成,其研制的R-75-I冲锋枪发射9×18mm马卡洛夫手枪弹,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包络式枪机,弹匣位于手枪式握把中,这些结构与经典的以色列乌齐冲锋枪类似。当然,R-75-I并非乌齐冲锋枪的克隆品,其闭膛待击、击锤内置、机械式降速器、拉机柄等机构则是借鉴了捷克“蝎”式冲锋枪的设计。
拉多姆“钙芒硝”冲锋枪的第一个型号——R-75-I冲锋枪,全枪设计借鉴了以色列乌齐和捷克“蝎”式冲锋枪的一些特点。波兰后期的冲锋枪即以此为蓝本不断改进完善。该枪的照门极具特色,照门板可360°转动,其上有3个觇孔式照门及1个缺口式照门,图为使用缺口式照门的瞄准状态
R-75-I冲锋枪采用可向上折叠的枪托,准星则直接从PM-63冲锋枪上移植而来,采用与“蝎”式冲锋枪类似、从机匣侧面突出的按钮状拉机柄。R-75-I的照门颇具特色,不像传统的“L”型翻转式表尺照门,其照门板为三角形金属片,金属片的每个角上有一个觇孔,分别对应射程为100mm、150m及200m,其中在100m和150m的觇孔之间还有一个“U”形缺口,用于瞄准距离50m的目标。照门板装在照门座上,可360°旋转,需瞄准不同距离的目标时,转动照门板,使某一个觇孔或“U”形缺口转至顶部即可。机匣左侧、握把后方是独具特色的保险和射击模式选择杆。该枪大量采用冲压板材和点焊工艺,并有极少量的车制部件。
此外,研发中心还要求第一小组尽快研制9×19mm巴拉贝鲁姆口径的衍生型号,以便未来用于出口。
第二小组的R-75-II
第二小组主要由乌拉迪斯劳·克拉切克 (Wladyslaw Krawczyk) 和玛丽安·格莱斯切维奇 (Marian Gryszkiewicz) 领导,研发的样枪命名为R-75-II冲锋枪。该枪除与R-75-Ⅰ采用相同的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及包络式枪机外,其他设计存在很大不同。如该枪采用的是击针击发方式,当枪机向后运动会带动击针向后处于待发状态。照门为可翻转式,可对50m、100m、150m和200m距离上的目标进行瞄准射击;准星螺接在可左右调整的准星座上。采用两道火扳机,轻扣为单发,将扳机扣到底则为连发。机匣由冲压和车制部件通过点焊或锻焊而制成。
拉多姆“钙芒硝”冲锋枪的第二个型号——R-75-II冲锋枪,其没有设置击锤,而采用击针击发方式
根据设计,R-75-II同样只需更换枪管,便可换用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不过实际上最后只制造和测试了发射9×18mm马卡洛夫手枪弹的样枪——这一点也与R-75-I的命运相同。
R-81和PM-84冲锋枪
尽管R-75-II在测试中表现不错,但最终入选继续研发的却是R-75-I,因为其更适合大规模生产。经过继续研发,1981年,R-75-I的改进型被命名为R-81冲锋枪,并制造出10支9×18mm口径的样枪进行测试。初期测试之后,又生产了配有不同扳机护圈和带有传统的PM-63折叠式前握把的20支R-81进一步测试。此外,为接驳新研制的消声器,其枪口处增加了一段外螺纹接口,枪管长也从150mm增至165mm。R-81沿用了“蝎”式冲锋枪上的按钮状拉机柄,由于在冬季带着手套操作不便,后来该拉机柄被外凸的钢制“突耳”所取代。
PM-84的前身——R-81冲锋枪,上为带折叠枪托和消声器的版本,下为带护手的版本
此后又经过一些完善,该型冲锋枪被正式命名为PM-84冲锋枪,主要配发波兰军队和安全部队。值得一提的是,PM-84冲锋枪握把内设有枪机延迟运动部件,这一部件使该枪的理论射速降低到600发/分左右,这样低的射速对于这种紧凑和轻巧的武器来说可提高点射命中率,同时还有助于节省弹药。
该枪计划于1985年开始正式进入量产阶段,但由于机器调试和生产准备工作持续数年,直到1990年,第一批完整的量产型PM-84冲锋枪才生产出来。尽管测试结果不错,且广受各方好评,但期待中的PM-84大规模量产却未发生。后来,波兰试图推出只能单发的半自动版本进军国际市场,但严格的枪械许可制度让这一设想胎死腹中。
PM-84(上)和PM-84P军用冲锋枪(下),前者发射9×18mm马卡洛夫弹,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为配用9×19mm巴拉贝鲁姆弹进行了调整设计
随着苏东剧变,波兰于1992年决定将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作为军队冲锋枪的制式弹药,并开始寻求采购一种现代的、大量采用聚合物的冲锋枪,因此PM-84冲锋枪没有被采用。(未完待续,本文下期将为大家介绍PM-84冲锋枪衍生出的军、警、民型号)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2012年第12期上半月刊,公众号文章有删改)
日本自卫队手枪与冲锋枪装备演化
小编说(2)丨我国射击选手摘奥运首金!运动员用的是什么枪?
泡菜味儿的米尼米:韩国大宇K3轻机枪
“地包天”式设计,能否更丝滑?名枪血统,创新元素:P-09“Easy Duty ”手枪
这CZ的喷子,好像有一股伯奈利的味儿?高性价比:CZ 612 HC-P霰弹枪
编辑:王晓涛 李昊
校对:曾振宇 魏开功
轻兵器官方微博:@轻兵器
轻兵器头条号:轻兵器
轻兵器快手号:QBQ_208
轻兵器抖音号:qingbingqi
打开小轻微店
有限时优惠券
领取限时优惠券
图书、文创打包带走~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