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起源于商朝。商代有作为的君王死了,要在太庙里设庙室供后世祭祀。各庙室须有名称,就出现了庙号。庙号常用“祖”“宗”字样,如武丁称高宗。后世沿袭此传统,如唐太宗、宋太祖。一般开国君王称“祖”,后继者用“宗”。早期不是每个君王都有庙号,故对先皇常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后因谥号滥长,才改称庙号。明清时庙号也变得冗长,史家就常用年号称皇帝,如洪武、乾隆。
“太祖”是古代开国帝王死后常用的庙号,如宋太祖、明太祖。那为何有的称高祖?刘邦庙号太祖,因其谥号高皇帝,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二者结合称之高祖。李渊,因建国后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而他自己死后的庙号只得称“高祖”。
什么是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汉武帝“武”、…岳飞谥“武穆”。汉以后帝王谥号常以“朝代+谥号+帝”相称,如汉武帝、魏文帝、晋元帝等。可见,它跟庙号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