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有人问,历史上那个短命的西晋王朝有什么贡献,我还真觉得不好说。
至于西晋另类的“贡献”,大家都知道几样。比如信口雌黄的“清谈”,贻害不浅的攀比炫富,以及“嗑药”。
与秦始皇、汉武帝梦想长生不老,命装神弄鬼的骗子炼制的丹药不同,晋朝流行的药物叫“寒食散”,并非成仙之药。这玩意跟寒食节也没半点关系,
说起来,还是曹操的养子、魏晋之交的名士何晏引领了服用寒食散的潮流。
二、
寒食散又叫五石护命散,或者五石散。那么寒食散能治什么病呢,为什么何晏好这一口?
寒食散的发明人是东汉晚期大名鼎鼎的“医圣”张仲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首次提到“紫石寒食散”药方,它的功效是“治伤寒,令愈不复”。说明这种药具有彻底治愈伤寒、不再复发的疗效。
晋代仙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注释中也提到,“寒食散方,汉张机制。寒食散一名五石散……”。张机就是张仲景。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收录了“紫石五石散”的药方,还特别说明这就是“张仲景紫石寒食散,治伤寒已愈不复方。”
有一点需要指出,本文讨论的寒食散并非《千金翼方》记载的“草寒食散”,那是另一种药方。
曹魏的大名士何晏可能感染过伤寒,无意间发现吃了寒食散另有妙处。他颇为得意地对人说:“吃五石散不光能治病,还觉得神志开朗!” 何晏就把寒食散当作常备药物,天天吃一点用来“提神”。
名人效应自古以来都很厉害,有何晏这样的高富帅代言,看来这玩意错不了。于是,西晋时期的士大夫们对寒食散趋之若鹜,谁不整点吃吃就唯恐被时代淘汰。
《全晋文》记载,“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於世,服者相寻也。”
这段话说明,寒食散虽然在汉代就有了,只不过仅仅限于伤寒病人偶尔服用。直到何晏体验了此物的“神效”,没病也当零嘴吃,寒食散这才大行其道。
三、
问题是,晋代的士大夫们吃着吃着,发现不大对劲儿。原来寒食散的毒性不小,副作用很不好玩。
这东西吃久了会引起各种不适,浑身发热难耐,严重者会要命。头一个死于寒食散的名人,是魏晋年间的学者、中国古代地图学之父裴秀。
晋武帝司马炎年间,裴秀荣任三公之一的司空,地位很是尊荣。裴秀长期服用寒食散,关键他还不注意禁忌。
《抱朴子内篇》郑重其事讲到寒食散的服用方法,“宜寒食,冷水洗取寒,惟酒欲清热饮之,不尔即百病生焉。”
这段话意思是,寒食散一般情况下必须冷吃,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但如果用酒冲服的话,一定要把酒加热,不然就各种怪病一起发作。而裴秀却喜欢用冷酒冲服寒食散。结果他四十八岁就死于“嗑药”。
既然都吃出人命了,我们得看看寒食散是什么成分。首先必须承认,古人勇于探索和创新,寒食散的药方并不是一成不变。
从寒食散的别名五石散,我们可以猜到,这种药似乎会用到石头。没错,最初的药方里有五样石头。
古人很早就知道钟乳石的妙用,具有温肺、助阳、补虚、平喘等功效。《千金翼方》记载的“紫石寒食散”,除了必备的几样草药,余下的的五种分别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碓炼)、太一余粮。此外,还有白石寒食散等药方
太一余粮也是一种矿石,据记载最初发现于泰山,具有不错的药用价值。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没病吃药本来就是找病,何况这么多矿物质和草药混合一起,还长期吃,不出事才怪。只能说晋代人为了寻找“神清气朗”的愉悦,真的是拼了。
即便有人服用寒食散而死,晋代的士大夫还是停不下来,照样乐此不疲。
第二个死于寒食散的人也很有名,他是西晋的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很多人都知道皇甫谧号称中国传统医学针灸的鼻祖,却不知道他也吃寒食散。
皇甫谧名望很高。晋武帝司马炎几次三番请他入朝为官,皇甫谧不愿意。后来司马炎急了,催逼得厉害。皇甫谧无奈,上书辞谢,说出了自己不愿做官的一个原因:
“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见出,妻息长诀。”
这段话读来令人恻然。皇甫谧说自己吃了七年寒食散,病得很厉害。数九寒天也浑身发热,他脱掉上衣仍觉得烦躁,还得吃冰块消热。夏天有多难受更不用说。药性发作厉害时,又像热病,又像伤寒,浑身浮肿,手脚都抬不起来。
皇甫谧时常难受得呼喊救命,可是家人帮不了他。他的父亲和兄弟们对此已经麻木,一听他叫唤就走开。而且,皇甫谧的妻子为此跟他离婚了。
明知寒食散毒性厉害,皇甫谧却吃了很多年,说明这东西极可能有成瘾性,断药了更难受。
皇甫谧被寒食散害得“尝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他差点因此抽刀自杀,幸好被婶娘制止了。不过皇甫谧自己精通医术,大概有解毒的手段,他活到了六十八岁。
四、
孙思邈的《千金药方》提到,皇甫谧死后,晋代吃寒食散上瘾的人们“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意思是这些人大都因药性发作而死。
造成“嗑药”者暴死的原因种种,不外乎一次服用过多,或者不遵守禁忌。但是,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后来寒食散的配方悄悄地变了,瘾君子们开始使用药性更猛烈的配方。
《太平御览》记载,“靳劭,性明敏,有才术,本草经方,诵览通究,裁方治疗,意出众表。创制五石散方,晋朝士大夫无不服饵,皆获异效。”
《太平御览》讲到的西晋人靳劭,很胆大,喜欢别出心裁更改药方。他创制了新的“寒食散”方子。因为药劲更爽,获得瘾君子们的好评。当然,新配方也更要命了。
宋代学者洪迈在他的名作《容斋随笔》中,专门谈过寒食散。据洪迈考证,西晋后期的盛行的寒食散,主要成分变成了礜(yù)石。
查阅一下礜石,颇令人吃惊。这玩意的现代学名叫做硫砒铁矿,又叫毒砂。注意那个砒字,这是用来提炼有毒物质砷的一种原料。用它提炼的三氧化二砷,就是大名鼎鼎名的毒物砒霜。
礜石
原版配方的五石散就够毒了。药王孙思邈说,“余自有识性以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有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
从孙思邈的话里可以发现,直到唐朝还有人喜好服用寒食散。即便是原始配方的五石散,也被孙思邈认定毒性猛烈。因此他说宁可吃有毒的野葛,也绝不碰五石散。
而西晋的缙绅阶层经年累月吃提神剂,觉得不过瘾,又添加了含有砒霜的原料。礜石当然可以入药,但决不能长期服用。这比原本的五种石头配方毒性猛烈得多。怪不得那么多人丢了命。
五、
不论是不是靳劭第一次把礜石加入了寒食散,反正这个原本治疗伤寒的药方后来被玩坏了。
西晋那几位皇帝有没有服用寒食散的习惯不得而知。东晋的晋哀帝是个瘾君子,史料是有记载的。晋代还有个大家意想不到人物,也服用改版的寒食散,书法之神王羲之。
王羲之号“右军”,《王右军集》中说到,“吾昨频哀感,便欲不自胜,举旦复服散,行之。益顿乏”;“紫石散帖”又说,“二十九日羲之报,月终哀摧伤切,奈何奈何!得昨示知弟下不断,昨紫石散未佳。”
从文中可以得知,王羲之也是长期服散。不但如此,他的亲族、儿子们往往也深受其害。王献之似乎不吃寒食散,他在《静息帖》里劝一个兄长说:“礜石深是可疑事,兄憙患散辄发痈。”意思是,礜石不是什么好药物,兄长你当心药性发作,背上长痈可就危险了。
王羲之图像
近代学者余嘉锡著有《寒食散考》,比较权威,文中也指出王羲之家族有很多瘾君子。
六、
东晋到南北朝年间,寒食散蔓延到北方。比如后来的北魏。
鲜卑人崇尚中原文化,他们不仅学习其中精华,把糟粕也一股脑儿吞了去。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北方游牧民族君临中原的时段。但他们最终都被汉文化的糟粕成功腐化,从内部垮掉。因为他们之前做梦也想不到,人生还可以如此享乐。中原人太会玩了。
北魏没能一统天下,不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率先被中原文化“放倒”。他染上了吃寒食散的习惯。吃下去一时很爽不假,可是流传到北国的当然少不了药性凶猛的礜石方子,谁也招架不住。拓跋珪只活了三十八岁,死于嗑药。
拓跋珪的的儿子魏明元帝拓跋嗣一样中招。本来挺正常的一个人,不到三十岁就被药物折腾得萎靡不振,让太子代理国政。拓跋嗣死的时候才三十一岁,跟他吃寒食散有很大关系。
史料没有记载拓跋珪的孙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否嗑药。但此君的表现很不正常,才三十多岁就性情大变,随意杀人,把太子都逼死了。看来也很有嗑药的嫌疑。
早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发动文人编写的《淮南子》说过,“人食礜石死,蚕食之而不饥。”当时的人们以为蚕不怕砒霜毒,其实蚕吃了礜石粉不再啃桑叶,应该也是中毒的表现。
寒食散在古代能流行数百年,我只得表示,古人玩得太嗨了。
(全文完)
参考文献:《晋书》、《魏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