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的独立电影《小丑》的评分出来后,马上引发了一番热议!
它的首波口碑非常高,在豆瓣上是9.7分,在国外的评分网站IMDB上甚至出现过9.9分。
截止9月5日,《小丑》在豆瓣上的评分仍然有9.3分,在国外的IMDB上评分为9.6分。
但它的评分是存在争议的!
因为它的首波口碑,主要来源于威尼斯电影节的首映。
在首映当天,《小丑》在豆瓣上的评分人数接近1000人,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威尼斯观看首映的中国人,不可能达到这个数量,而且都用豆瓣。
大部分人没看过这部电影,因此我们不能说它是虚高了,还是低了。
我们只能说它的评分目前是存在争议的!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电影的评分!
而部分打分者,要理性点,要提高打分素质了!
对一部电影来说,它的电影评分越来越重要了!
电影评分慢慢决定着一部电影的“生死存亡”!
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对称,
所以电影的评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越来越重要了!
10年前,根本就没有手机APP的概念,因为智能机还没有在大陆普及开来。
那时候,观众买电影票,都是主要是到电影院现场用现金买的。
因此10年前,在观众观影前,对一部电影的口碑,是不太清楚的,不知道太多电影的相关信息。
观众观影后,觉得电影是好是坏,也很难大范围分享,
因为10年前,微博才刚刚出来,微信和头条还没出现,更别谈电影购票软件上的评分系统了。
那时候,对于一部电影的好与坏,观众更多是向身边的人传播,传播力有限,信息很不对称。
因此,那时候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电影的营销才是关键,而不是电影评分。
现在的情况就就完全不同了。
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非常对称,只要你打开手机,关于某部电影的相关信息,可能都会自动推送到你的眼前。
而相关信息中,除了电影的题材,演员阵容外,观众最关心的是电影的评分!
因为观众越来越在乎评分了,评分会影响观众选不选择去电影看!
10年后的今天,
在大陆市场,高票房的电影也几乎是与电影的评分挂钩的。
这几年许多高票房的爆款电影,
在各大评分网站中,它们至少在一个网站中得高评分!
今年暑假的《哪吒》,
它在“猫眼”,“淘票票”的评分超过9.5分,在豆瓣上高达8.6分,是目前的"年度口碑之王",是一部无法“黑”的电影。
它评分逆天,同时也是目前大陆的年度票房冠军!
而同期上映的《上海堡垒》,在“猫眼”的评分仅有5.8分,在豆瓣上的评分低至3分。
它的电影评分如此差,它的票房也“无力回天”,制作成本3亿,最终票房才1.21亿!
就算是好莱坞的电影,如果评分低,在大陆市场也慢慢和国产电影“同等待遇”了。
比如今年的《黑衣人:全球追缉》,“猫眼”的评分达不到8分,只有7.8分,票房就仅仅只有3亿人民币!
目前电影的评分,与电影票房相关性越来越强了。
因此,电影评分如果是客观的,就能够助力好电影,打压烂片!
对于观众来说,电影评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有些观众总是说:“我从来不相信评分,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别人的话我不在意!”
但问题是,
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了,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也越来越多了,
观众的时间和金钱都有限, 不可能每一部电影都看,
如果看了烂片,就同时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如何挑选电影是个难题!
而评分就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它能给我们参考。
评分是观众打分的,如果多人看,而且评分还很高,那么我们可以基本判定这部电影至少不算太烂,可以选择一下。
相反,如果看到一部电影,多人评分,而且评分很低,我们就可以选择不看它,因为它是烂片的机会很大。
评分也有助于观众,在没有看电影的情况下去了解一部电影的内容。
观众的具体评分,一般是带着短评的,
通过去了解短评,就会有助于我们去了解电影的卖点和槽点。
比如在短评中,出现较多关于“视觉震撼”的评价,就证明了电影的特效不错,对于“特效党”,值得一看。
像今天的《上海堡垒》,就多亏了电影的评分体系,让观众成功“避坑”。
电影评分如果是相对客观的,就能造福观众,有助于观众“避坑”。
部分打分者,应该要提高素质了!
电影的评分,无论是对电影本身,还是对观众都很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要慎重打分,部分打分者也要提高素质,避免恶性打分,以促进评分的客观性。
/1/
千万别搞“平衡”,搞“对冲”,这是低素质的表现
像这次《小丑》的电影豆瓣评分,有部分打分者就是怀疑评分的合理性,直接就打“一星”来发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恶意低分”;
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觉得“评分假”,想打低分“平衡”一下!
“恶意低分”对电影评分的影响是最大的!
因为一个“恶意低分”,可能要10个“满分”才能“补”回来!
比如9个人打了满分,可能一两个恶意低分,就能把一部电影的评分拉下9分了,
而且还会“带节奏”,引来其他恶意打低分者。
而有另一部分的观众,看到大量的恶意“一星”后,觉得气愤,也在没看过电影的情况下,打5星评分来“对冲”一下。
其实这两者都是低素质的表现,因为它们都是很影响电影评分的客观性。
为了电影评分的客观性,作为打分者,应该提高一下素质,不搞“对冲”了。
对于玩“平衡”,玩“对冲”的打分者,其实我们直接举报就行了!
不要因为别人是一个“平衡者”,自己也变成一个“平衡者”。
/2/
电影一定要看过才打分,这是打分者的基本素质。
不管观众是喜欢,还是厌恶某部电影,必须要看过电影才打分,这是打分者的基本素质!
千万别搞“先打个分,看了再改”这种操作,这种操作也是不利于评分的客观性的。
为了让评分机制能够良好发展,
各位打分者一定要看过电影才打分,这样评分才会更加客观。
才更有利于助力好电影,打压“烂片”。
/3/
打分也应该忠于电影内容,而不是外在因素
如果你仔细研究观众的具体评分后,你会发现:
观众有时候,打分是不忠于电影的内容的,而是出于其他外在因素。
有些是出于叛逆心理,“别人都打那么高分,我偏要打低分!”
有些是对其他因素的发泄,“比如,电影院没空调,差评!”
总之,部分观众会因为其他千奇百怪的原因打分,这也是影响评分的客观性的。
总的来说,《小丑》的评分是存在争议!
但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现在还很难说,因为还没有正式大规模上映。
只要《小丑》评分没有过多的“对冲”,“带节奏”,
当它大规模上映的时候,
如果大部分观众觉得它很差,它首映和点映的评分是无法“拯救”它的。
今年的《权游8》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一集比一集差”,开局9.8分也降到现在的6.1分!
如果它真的很优秀,就算请“黑军”,也无法“黑”它,因为质量高,就会有大批“自来水”稳着它。
《哪吒》就是一个例子。
通过《小丑》的评分现象,
部分打分者,也应该要理性,要提高素质了,不要玩“对冲"了,合理打分!
因为“烂片”为什么会“活下来”?好电影为什么被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