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学习的意义,除了个人的提升,还有什么呢?请看宋朝理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立志高远,古往今来,有很多志士仁人,为了这个目的,更加努力上进,不敢懈怠,以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今日的专心学习,心无旁骛,是为了明日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与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一道,其思想被合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提出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轨迹,以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半期。由此可知,朱熹本人的地位,在儒家学派中极其崇高,他被尊称为“朱子”,得以在孔庙配享孔子。朱熹本人一生勤奋好学,著作等身,诲人不倦;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优秀官员。相传,他四岁的时候,就曾经指着天空问他的父亲朱松:“天的上面有什么?”他的父亲非常震惊,四岁的朱熹竟然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原来,从幼年时期开始,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品质,就在朱熹的身上扎根了。朱熹五岁的时候,便在《孝经》的书封上题“若不如此,便不成人”的字样,用以激励自己向古代先贤学习。19岁时,朱熹便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一名进士。
朱熹的好学,是一以贯之的。他本来已经做官,但是因为意识到世风日下,求仙拜佛之风盛行,这是消耗国力、不利于南宋中兴的,因此竟以31岁之龄重新拜师。这一次,他得以拜李侗为师。李侗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三传弟子,而朱熹拜李侗为师,便得以承袭二程学说。这是朱熹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朱熹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按照制度,为母亲结庐守墓,建造了寒泉精舍。在为母亲守墓的六年期间,朱熹在寒泉精舍里奋发读书,并开始著书立说。在寒泉精舍读书并著述期间,朱熹有了两次重要的会面:一次是朱熹与吕祖谦的相聚,这次会面被称为“寒泉之会”;而另一次,朱熹来到了信州鹅湖寺,与前来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相会,这次会面则是在学术史上更加有名的“鹅湖之会”。朱熹与陆氏兄弟虽然都是理学家,但是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不同的,心用来认识理;而陆氏兄弟认为,心就是理。虽然鹅湖之会并没有让朱熹和陆氏兄弟的思想得到统一,但是这次相会无疑是比较和谐的,而双方在鹅湖之会后,也都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反思。后来,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陆九渊还曾经来到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的学生讲学,与朱熹继续探讨义理之学,双方宾主相得。朱熹也为陆九渊之兄,同样参加过鹅湖之会的陆九龄撰写了墓志铭。
朱熹本人好学不倦,读书时,提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有名的朱子读书法。我们尤其要注意到朱熹的“居敬持志”,这是他一生治学的态度,要求学者抱有远大志向,并为了远大志向不懈努力。朱熹本人便严格遵守了这些原则,治学一生。朱熹直到临终之前,仍然惦念着未完成的著述,修改他的《大学章句》。他一生著作等身,为两宋理学发展做了集大成的贡献:《诗集传》《近思录》《通鉴纲目》《周易本义》等,都是他勤勉耕耘一生留下的著作。其中,有一部著作尤其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一说法由朱熹首创。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作章句,又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集合起来,便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至于朱熹的“四书”,成为了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根据,深刻影响了两朝的科举格局。
而朱熹本人在好学并著述之余,也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其《朱子语类》就是他与学生讲学论辩的语录集成。在此之外,他每到一处,便会兴建书院。朱熹出任南康府知军时,寻访南唐白鹿洞书院旧址。找到之后,便在庐山五老峰重建白鹿洞书院。他曾亲自主持白鹿洞书院的讲学工作,订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这一规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早期重要教育规章之一。他曾这样在《白鹿洞书院教规》中写道:“我观察古代圣人教人学问的深意,没有不是将学问中的义理讲解明白,使学生修习个人品德,然后再将优秀的品行从自己推及其他人。并不是只要学生专心记诵阅览,写作诗词文章,然后只是用来沽名钓誉,谋取禄位的。现在做学问的人,却已经将这个原则反过来了。”朱熹对当时的治学、为官环境感到非常忧心,但他仍然亲自带领白鹿洞书院学生为学。希望能够培养出一心治学,能够修身齐家,为国为民的学者,继承圣贤的学问和品行。此后,朱熹又建立了“竹林精舍”,即多年之后被赐名“考亭书院”的书院机构;在武夷山时,主持建立了武夷精舍;在知潭州任上,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上,与白鹿洞书院一样,都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重建了岳麓书院,并为书院聘请了名师,招收生徒,一时之间,岳麓书院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直到明清,岳麓书院仍然是一处文化重镇。可以说,朱熹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正是他“为往圣继绝学”的体现。
评说
朱熹幼时便致力于“为往圣继绝学”,而他终其一生,以全部生命做到了专心致志,敬业修身,著书立说,并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勤奋刻苦,不舍昼夜地学习,应当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显耀与禄位,而应当心怀更加高远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奋斗终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学习之“道”,才能真正专一刻苦并学有所成,为祖国和祖国的人民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