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读《弗兰肯斯坦》有感

时间:2023-07-19 作者:佚名

《弗兰肯斯坦》,又被称为《科学怪人》、《人造人的故事》。该作品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其作者玛丽.雪莱也因此被喻为科幻小说之母。

其实在我小学时期,我就有幸读过《弗兰肯斯坦》的中文译文缩略版。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只是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作为一个女孩,我对那些光怪陆离的事感到兴奋,我热衷于看《世界未解之谜》、《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我小学那个年代,科技还不是很发达,家里的黑白电视中关于科幻悬疑类的故事很少。我每天的乐趣,就是到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正是在一个期间,我在书架上找到了《弗兰肯斯坦》,它一下子就吸引我。我惊讶于玛丽的想象力和才华,我甚至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一位女子才会有如此脑洞写出这样一个故事来。她颠覆了我传统观念里女作家的形象:写温暖人心的文字,讲述世间温情的故事。

无疑,当时年幼的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能是感叹于这个故事的有趣和它了不起的创造者——玛丽。

而今,在接触到《上海堡垒》、《流浪地球》、《三体》等众多科幻小说,以及数不清的科幻电影后,再返回来读《弗兰肯斯坦》原著,我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看法。

《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哥特式传统小说。玛丽所处那个时代,哥特式风格的文学盛行,她免不了沾染上这一特点。另一方面,玛丽苦于没有新作品,在日夜思索中,就像一颗干枯的种子,期待遇到雨季的来临。而她创作《弗兰肯斯坦》的想法来自于自己的噩梦,所以这一故事的发生地荒凉阴暗恐怖,带有恐怖、暴力、神怪的色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充满悬念,而最终结局是主人公的毁灭。

就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来讲,是十分新奇的。以第三人的书信为故事的开始,而后是主人公的自我叙述。这样既能有效表达感情,让人仿佛身历其境,不致读者感到枯燥,又能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使该书的形式丰富多彩。除此之外,作者使用的重复叙事也值得一提。作者两次抒写怪物诞生后所遭遇的不公和歧视,一次是以弗兰肯斯坦的口吻,一次是以怪物死前对弗兰肯斯坦的控诉。一方面,这突出了怪物的痛苦,对爱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弗兰肯斯坦抛弃他的憎恨和复仇。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另一点,本书的语言也值得一提。首先,我认为作者笔下的语言是很有感情的。比如,在第一封信里,“我在圣彼得堡街道上行走,感到一阵寒冷的被风在面颊上嬉戏,不禁精神一振,满心快乐。”这仿佛让我感受到了沃尔顿的喜悦和快乐。这是多么难得啊。毕竟在这部小说里,玛丽整体的语言风格是阴郁的、黑暗的,哥特式的色彩特别明显。特别是越到后来,作者的文字就越发体现出一种忏悔、内疚的情感。虽然这不如《许三观卖血记》作品基调那般沉重,但还是让我隐隐觉得透不过气来。读完整部作品,我能感觉到作者有一种非常紧张、躁动却又忧虑的心情,可见,作者是投入了百分百的情感与精力去创造这个故事。反观当下的网络小说,泥沙俱下,能这样用心来写作的人实在是难得的。

书中故事发展脉络清晰,人物发展也符合常理。在作品中,首先出现的是在北极追求未知的罗伯特.沃尔顿,而后,他救下了怪物的创造者维克多.弗兰肯斯坦。顺理成章,弗兰肯斯坦向其讲述自己创造怪物、并前来北极毁灭怪物的经历。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在幸福之家的弗兰肯斯坦不满足于现状。沉迷于自然科学和化学研究的他试图追寻生命的起源,他致力于创造与人体构造的研究,通过无性繁殖延续生命,并认为自己是在“开创一条全新的道路,探索未知的力量,向世界展示创造的秘密。”但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希望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弗兰肯斯坦才华横溢,却骄傲自满,将才能用在了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上致使他连累了家人,最终自食其果,在懊悔中死去。

这不禁引发我的反思:是否好奇心都应该得以满足?人类应该怎样使用科技的力量?科技和人类道德伦理直接的矛盾应该如何调和?人类渴望追求的科技,是否会反过来伤害自己?作者其实在这里表达了她超前的忧患意识,那就是对人类将来何去何从的担心,人类的贪婪和自傲将最终伤害到自己。

作者的思考,不仅止于此。玛丽笔下的弗兰肯斯坦敏感、孤傲、自大,他隔绝自己,封闭自己,更关心自己。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断绝和所有人的来往。这种性格是他悲剧原因之一。最后,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他才恍然大悟,亲情友谊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只有爱别人也被别人所爱,才会快乐满足。作者在此盛赞友谊,就是借此告诫世人,要求得自我发展,必须走出狭隘的自我,到广阔的人世间去,融入社会,与别人建立起友好的联系。我认为,这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在人与人的环境下才不会过于偏执,在别人的帮助下、关心下,才能获得更加健全的发展,刻意割裂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是百害无一利的。

弗兰肯斯坦塑造的怪物虽然面貌丑陋吓人,但最初却有这一颗善良的心。尽管在它被自己的“父亲”弗兰肯斯坦抛弃之后,它仍然乐于助人,心怀感恩。他帮助人类,渴望融入人类,获得人类的认可,摆脱自己“怪物”的身份。它要弥补情感的缺失。但是,没有哪怕一个人接受它。人类惧怕它,辱骂它,伤害它。它渐渐地变坏,它恨他的创造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 它杀害了“父亲”的家人,它要他也尝一尝这悲痛的滋味。它变成了一个破坏者,一个真正的魔鬼。其实,它只是太孤单了,它是人类社会的弃婴,它没有一个同类。所以,它要求“父亲”给它创造一个妻子。弗兰肯斯坦没有满足它的愿望,而且拼尽全力要致他于死地,他必须毁了它。哪怕如此,怪物还是保持着最后的一丝良知,他自焚了。我想,它是不愿被仇恨淹没,也不愿如此悲苦地活在世界上,它要以死赎罪。很幸运,玛丽给结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弗兰肯斯坦最终勇于承担责任,与怪物进行决斗。最后,怪物选择自焚而死。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与科技对立,我们还会有美满的结局吗?我们不得而知。我只希望,那一天不要到来。

在某种意义上,怪物代表着正在迅速发展和渗透进人类生活的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的欲望。我们可以看到玛丽对此的忧虑。玛丽生活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发展变化的时期:英、法、美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种学科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人们开始盲从科学,把科技视为治愈世界的良药、法宝,这让有文化的玛丽陷入恐慌中,并反思滥用科技和人的关系。

在弗兰肯斯坦讲完这个故事后,他警告沃尔顿要吸取他的教训。无疑,这是几百年前的作者对人类的警示和劝诫:如果为了领教自然和科技的无穷力量,冲动盲目行事,必将付出惨痛代价。由此可见,作者的故事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有着深刻的内涵。即便是现在的人读来,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性关怀和忧虑意识。

时间飞逝,距玛丽创作出这部作品已经两百多年了。弗兰肯斯坦也被收录进英文词典,释义是“一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无疑,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今社会,人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肉的出现,克隆羊的创造,特别是去年一位专家声称克隆人技术快成熟,这都让人类开始真正审视人和科技,科技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一直强调科技的威力,是否人类有力量、有方法去控制这一威力呢?我们难道还要让切尔洛贝利核爆炸事件或者三聚氰胺事件再次上演吗?追求发展,是否就可以盲目自大,无所顾忌?

这些问题,都值得人类深思。

可见,《弗兰肯斯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更重要的是,它反思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给予了人类一定的启发意义。两百多年来,无数作家寻着科幻道路创造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优秀作品。然而,《弗兰肯斯坦》的地位不可动摇。

愿人类在自我发展中,能多些自我反思,不使自己成为“弗兰肯斯坦”。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808912.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