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养是认识世界和实践梦想的一道窗 更是人与人、世界建立感受的一座桥
台湾在国际阅读素养(PIRLS 2006)成绩公布后,由教育当局到各学校都开始重视阅读素养的培育。「阅读」在过去就有在持续推动,例如语文阅读能力指标中,找大意、比较自己的经验、比较过去读过的材料、预测、归纳和推论、描述风格和结构等。只不过近几年新课纲强调「素养」,更加强化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新北市后埔小学苏琬喻老师指出,「素养」其实是一种能力,旨在让孩子能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困难或是挑战,并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阅读素养除须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态度外,同时应该具备「自主」的能力特质。而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透过老师在课程活动中有效引导,以及同侪合作学习的影响才有办法达到,例如教师给予孩子在问题解决的方法,孩子学习后应该进行运用、实践,进一步期望孩子最终有办法将学习的方式延伸到生活上的情境。
此外,阅读素养不只是知识、实践的能力外,同时是个体对环境的敏锐度体现,也就是所谓「感受」。感受不外乎是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世界间的相处。因此,苏老师认为在阅读素养不仅学到知识、阅读能力外,更重要是自己和文本的互动、甚或是文本和世界的连结,可以培养自己情感层面。
所以,苏老师在专访中对于素养定义倾向于「学生具备自主的能力,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对于环境、人际间具备情感的觉察」。而阅读素养中的「阅读」只不过是一种媒介,教师采用引导提问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课程认识了世界,在真实生活世界的敢于实践和行动,以及升华自己对于环境或是人际间的感受度。
而专访中,苏老师一直提倡合作学习是因为「人是群体生活的物种」,无论是工作上或是生活上,人们都在同一个群体之中。而合作学习是需要靠教育培养的,小组如何分工又可有效地共同产生结果,因此人彼此互动沟通就占关键角色,而互动沟通就是人与人情感交流最佳的时机。
阅读理解策略是须符合阅读心理历程而循序渐进的
对于"阅读策略",学术界有著不同的论述,PISA阅读素养策略分为为记忆策略、精致化策略及后设认知策略。学习心理学派将适用各种文本阅读理解策略,包括预测策略、连结策略、摘要策略、摘意找旨策略和笔记策略等。但是,贴近教育实务现场是「以课文为本位阅读理解策略」,强调指不舍近求远地另外设计补充教材,也不需花费额外的时间教学,直接融入各年级相应学习策略的教学主张。
亲子共读共学 创造双赢阅读环境
苏老师认为阅读素养的推动是学生由下而上到家长端,透过共读、共学,进而创造双赢优质阅读环境。苏老师会透过家庭作业活动,例如让孩子将一段课文念给家长听,或是与家长进行讨论,让亲子间有一些互动,无形中家长会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让家长产生对孩子学习的好奇,从而愿意接触,并共好陪伴学习。
而苏老师给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素养的建议,就是不要只是把书丢给孩子而缺乏陪伴,诚如阅读是一种人类情感的交流的媒介。再者,不要跟孩子强调「大量阅读」,因为「大量阅读」并不等于「读懂内容」,好比「看」了一整本原文书,但是却看不懂里面的内容。阅读很重要一部分就是「理解」,因此对于阅读家长的态度是急不得的。
最后,苏老师在班级的班书区域实务观察中,发现班书的厚度稍厚,或是不那么有趣的标题书籍时,学生会想放弃不去阅读时,苏老师都会引导孩子从标题着手,启发对于阅读的好奇心与兴趣,产生持续阅读动力的成功经验。因此,推荐家长进行「亲子共学」培养孩子阅读兴趣,透过拿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看看书的封面或是文章标题,做些「大方向」的讨论。其实,家长与孩子透过讨论过程中,是可以激发孩子对于书的兴趣,进而想要走入阅读世界。
「提问策略」是有效培养阅读素养的鹰架
阅读素养的教学活动部分,如何为引领学生思维,透过提问作为框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苏老师说明提问技巧是许多教师现在素养导向教学的挑战,其自己还是不断的学习「如何将问题问好」。在阅读素养提供三次阅读策略中,例如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等当作基本提问的指引。苏老师指出,一个好的提问有几个基本步骤:首先是对于文本内容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才可以问深入的问题;其次是设计的问题是可以帮助学生「抓到」一些可能被遗漏的细节,更甚是让学生更理解被忽略的地方,其所代表更深层的意义。最后,就是透过问题的答案,可以贯穿和表达整体文本的核心,提问完后可以让学生将整篇文本整个连结起来。
访谈对象:新北市后埔小学 苏琬喻老师
责任编辑:陈芊妤
版权所有:中华未来学校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