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肥城市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研讨会在龙山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武晓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司马光》一课,受益匪浅。
武老师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凿壁偷光》《司马光砸缸》等传统经典故事入手,引出本节要学习的课文——文言文《司马光》,同一个故事,“一白一文”,两个版本对比,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故事还可以这样讲——原来120余字的“长篇”,现在只需要了了30个字就说完了。这么少的字数能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吗?这种“一个故事换一种讲法”的导入,把学生从白话文自然引渡到文言文,不但降解了学生对文言“晦涩难懂”的畏惧,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接着武老师“以读为本”通过“六读”,让学生在读悟中学习文言文。一读读准字音,二读学会断句,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韵味,五读感悟哲理,六读学会表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文章的意思,除读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种方法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与学的过程,就是读的过程,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每一次“读文”中完成识字——知事——悟理——说写的不同任务,实现语文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实际上,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实质都是“文”,表达同样的意思,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是找到如何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方法和路径。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字义不同,二是没有标点,需要断句。因此,文言文教学的识字,就不仅需要要让孩子读准字音,更要让孩子明白字的古今含义。
文言文学习,断句很重要。“原版”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如果不能正确断句,就不能对文章表达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解读。如大家熟悉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例子,断句不同,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断句是读懂文言的一把金钥匙。
现行的小学课文中虽然已经加注了标点,但其读法仍与白话文有所不同,而且文言文的特点是“惜字如金、字字珠玑”,即便是在一句话中,也是需要正确“断句”的,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断句这一方法,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了解了字义,学会了断句,再往下对内容的理解,表达、修辞方法的学习,哲理的感悟等其实就都和白话文就一样了。
武老师这节课的一个最大亮点,是 尊重学生、以生为本、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如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我体悟如何停顿(断句)更为合适,让读的正确学生谈一谈“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自已发现停顿(断句)的必要性和方法。
在字义理解上,也是如此,如“瓮”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说是“一种肚大口小的盛物陶器。”武老师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我是通过注释知道的!”“对了,看注释是读懂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武老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把“注释”二字写到黑板上。
“言简意赅”是文言文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其中的含义,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的方法。这一点,武老师也进行了恰当的引领。
如在读懂了“一儿凳瓮,足跌没水中”后,武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争相举手发言,“一个孩子吓得惊叫起来”,“一个孩子回去叫妈妈”,“一个孩子吓得大哭起来”“一个孩子大声喊到,‘快来救人啊’”……
“如果模仿课文的样子,可以怎么说呢?”武老师指着屏幕上的“一儿凳瓮”中的“一儿”两字暗示引领道。
孩子们心领神会,七嘴八舌说:“一儿大喊”,“一儿大哭”“一儿呼救”……
我们的孩子是聪明的,我们的孩子是可教的,不是孩子学不会,只怕教师引不到。只要教师引领有方,孩子个个都能说得好,写得妙!
武老师这节课,导入巧妙,自然有趣,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不但“授生以鱼”,更“授生以渔”,让学生学会、掌握了“断句、识字”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同时,武老师这节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自我感悟、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带着任务、在不同形式、一遍又一遍对课文的“重读”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无极变速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武老师这节课,扎实有序,稳中有升,平中见奇,给我总的感觉是“文言文并不难,文言文很好学,文言文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