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过一个“登山理论”:站在平地上的人仰头看到的高度其实有限、差别不大,大家为了看到更多便开始爬山,有些人想要快速冲上高峰,有些人则选择慢慢来,也愿意为沿途的风景驻足。
等到了一个高点之后,有些人的力气用尽了,有些人开始满足由上往下俯瞰的感觉,有些人则是因为体能不好、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继续往上爬,而这些,就造就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格局与眼界。
这段话出现在《阳光心态》改变态度一文中。看完此文,心中一直对这个登山理论久久不能略过,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在激烈的翻腾。我要选哪一种?
我现在是哪一种?我感觉我现在是这样一种登山者:在这场旅行的初始处,我被上帝放入一个再平庸不过的出发点,必须得和上百万人在常规的情况下竞争。我出线了,达到了半山腰,淘汰了出发点处百分之九十的人。
但代价是巨大的,我身心俱疲,望着半山腰的风景我开始仔细的算一笔账:为了出线,我抛弃了多少,我忽略了多少,我丧失了多少、、、、沉沦于得失的计算中,于是我开始走向另一条路——一条有精彩景色却绝非是离山顶最近的一条路。
恍然若干年过去,我还是站在半山腰,可能高了么那么一点点,但在我的上边,在我的身边,有更多的人。
所以,登山的“半山腰”理论就告诉我们,面对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爬山,要想顺利完成登顶,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开始不给自己任何找借口的机会,满怀决心和信念,一鼓作气登到半山腰以上,再继续登顶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很多。
因为可见的困难正在减小,已经付出的努力大到可以清楚地看到,就会自发地强化登顶的信念和欲望,最终冲破艰难险阻,浴火重生。
发现更多精彩
分享给第一个想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