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根
卢永根:心唯大我育青禾
卢永根,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2017年,因罹患癌症,87岁的卢永根院士自觉时日无多,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无偿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卢永根院士还曾让夫人徐雪宾老师为他办理遗体捐献卡,上面写着:“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作为院士和大学校长,卢永根对于人才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再清楚不过。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最能体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崇高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卢永根在“大我”和“小我”之间的抉择,续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堪称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又一位楷模。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钟扬
钟扬:永不熄灭的明灯
钟扬,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2017年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8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钟扬一生都胸怀科技报国理想,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钟扬是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杰出科学家,也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更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如今,逝者已矣,但故事永久流传,精神永不磨灭,因为他曾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有一种精神叫“钟扬”,而这种精神,长存天地。
李芳
李芳:新时代的教师英雄
2018年6月11日,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李芳正在护送放学的学生过马路时,一辆失控的三轮车突然冲过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李芳呼喊着推开4名学生,自己被撞倒在地。最后,4名受伤学生经过救治已无大碍,而李芳却因抢救无效,于6月13日凌晨4:40分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三尺讲台。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李芳老师深知自己的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她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一次,在最危急的时刻,她更是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危险留给了自己,用勇敢无畏的心锻铸出不朽的师魂。生死一瞬间,在车祸发生那一刻,李芳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用勇敢无畏的心锻铸出不朽的师魂,用自己的生命把师道精神上升到新的高度。为人师表,大爱无疆。李老师用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也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潘鼎坤
潘鼎坤:岁月筑一身风骨,诗词传千古瑰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退休教师、93岁高龄教授潘鼎坤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火了,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的潘鼎坤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专题讲座。两个小时的报告,已经年近期颐的潘教授独自认真准备了好几个月;四块黑板,潘教授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他依然准时讲完了全部内容,就如同平常的一次上课下课。整场讲座,潘鼎坤教授没有使用麦克风,没喝一口水,也没有片刻坐下休息,这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站着,什么时候坐着讲过课?”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首律诗,内容或婉转悱恻、或豪迈壮阔,却以格律为骨,自成一种气派。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面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江昭奇
江昭奇:38年独腿坚守乡村讲台
三尺讲台,单腿一站,就是38年。38年来,学生和教师都走了一拨又一拨,金溪县左坊镇清江小学教师江昭奇却始终坚守,用爱架起孩子走出深山、奔向未来的桥梁。每逢周一,金溪县左坊镇清江小学教师江昭奇第一个来学校;每逢周五,他最后一个走出校园。清江小学成为寄宿制学校后,清晨,江昭奇拄着拐杖下楼,催促学生起床、叠被、做操;中午,他和学生一起吃饭,一起谈心、游戏,辅导学生作业;晚上,他安顿好每个学生休息,才疲惫地爬上3楼备课、改作业。在常人看来,江昭奇这样尽职尽责实在太辛苦了。而江昭奇却说,每天看到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一场人生的灾难,让江昭奇失去了一条腿,但他却用另外一条腿,站在了乡村的讲台。38年的时间,江昭奇拄着拐杖,不分寒暑,将一拨拨的孩子送出了大山,而他为了乡村孩子们的梦想,始终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张玉滚
张玉滚:用扁担挑起山里娃的未来
张玉滚,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他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坚守着大山深处,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他虽然收入微薄,但17年资助学生多达300多名。从教的黑虎庙小学因交通困难,学生每学期的课本都是他靠着肩上的一根窄窄的扁担挑进大山的。而这一挑,就是5年。面对山里学校缺师少教的现实,他不得不把自己练就成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样样精通的“全能型”教师。八百里伏牛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历经酷暑严寒,始终坚守脚下的土地,张玉滚就如同这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植物。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张玉滚曾经说过:“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也给了我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学生们让我懂得了做一名教师的伟大,也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
李向东
李向东:重新定义“专业思政”
李向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为了探索如何创造性地融合天文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向学生呈现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李向东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理工科课程的方式,将天文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合二为一,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建设了“宇宙简史”课程,重新定义了“专业思政”。传统的课程建设,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应当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李向东在课堂上创新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理工科课程,实际上是融合贯彻了德、识、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它与思政课在目标上相向而行,在方法上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理念,紧紧抓住了课堂,通过知识传递的方式实现了价值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教师思政,探索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专业思政”建设之路。
陈立群
陈立群:一位退休名校长的扶贫战役
2016年8月,退休后的陈立群被邀请到台江民中做校长。怀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陈立群把已经开出百万年薪的民办学校聘书轻轻放到一旁,来到了贵州台江。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两年多时间悄悄滑过,台江民中早已蜕变成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学校。当面对更好的物质条件与待遇时,陈立群却毫不犹豫选择了另一条路:去贫困山区支教,把自己的精力和学识奉献给苗山学生,且分文不取。有病在身的陈立群不是不看重物质,更何况家里尚有九十高龄的老母牵挂,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履行自己作为一名校长、教师的责任。这种使命与担当,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奉献情怀。这种情怀,难能可贵。夜阑人静,陈立群又像往常一样回到校园,他的耳边,也许又回响起自己和90多岁老母亲分别时的告白: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应彩云
应彩云:为孩子播下一生幸福的种子
应彩云,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国家教育部教师培养项目导师、上海市学前教师学会副主任。从教三十多年来,应彩云从未离开过课堂,从未离开过孩子们,她始终坚守在幼儿工作的一线,在幼教园地里深情地实践着,纯粹、智慧且坚毅。应彩云淡视园长、科长这样的头衔,眼里最看重的是教师岗位,心里想得最多的是孩子。她开展幼儿自主学习、墙面布置、情景阅读等方面课题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孩子成长得更完善。她躬耕逐梦,用一片丹心诠释“天大地大、孩子最大”,她是幼儿教师心中最美的女神,也是孩子眼中永远的彩云。应彩云曾说:“学前教育是播种的教育,把情感和探索精神埋在孩子心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芽开花,为孩子带去一生的幸福。他们长大后不一定记得,这却是学前教师职业价值的体现。”
董贵英
董贵英:背着孩子改作业的“老师妈妈”
2018年3月2日,农历元宵佳节,甘肃陇南市文县东坝中学的教师微信群里的一幅照片获得了满屏的点赞。学校五年级二班的数学老师董贵英正在批改作业,而她的背上是她8个月大的孩子。“我下课进到办公室,就看到董老师背着孩子批作业,当看见宝宝很乖,静静地趴在妈妈的后背时,觉得这样的画面既温馨感动又有点心酸。”照片的拍摄者杨霞老师说,董老师这样做,同事们都很感动。董老师老公六年前做过肾移植手术,家里生活困难,但她从没耽误过学生们一节课,丝毫没影响过学生的学习。“董老师平时教学就很认真负责,对孩子总是耐心劝导,学生都很喜欢她”这是学校老师对董贵英一致的评价。“董老师是一位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工作上从不推诿,产假刚满就回到了教学岗位上,从初中语文到小学数学,这些年教学成绩一直很好。”东坝中学校长张付荣说,董贵英老师背着孩子工作的镜头,感动的不仅是学校老师,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