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 受访者 供图
自去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以来,“双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今年,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这被一些人认为是“双减”进高中的信号。
高中生需不需要减负,怎么看“双减”延伸至高中学科培训领域?“双减”之下,“取消中考普职分流”甚至“取消中考”等话题也频频被讨论,有没有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能上高中?落实“双减”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关注?
在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澎湃新闻(www.)围绕“双减”相关话题,对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做了一次专访。
庹庆明从教30余年,从2005年担任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开始,就积极试行特色办学的方针,并使学校形成了普通教育、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教合一”的办学特色。他认为,没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都能上高中,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没有非到高中才能学好的定论,加强中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才能平衡家长和孩子的选择。
另外,庹庆明认为要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摆脱依靠单一的考试分数、排名录取学生的应试教育倾向,同时逐步实现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如此方能真正缓解学生的负担、家长的焦虑。
“双减”对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能力提出考验
澎湃新闻:去年“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您的观察与了解,“双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双减”落地实施过程中,还有哪些重点、难点问题值得关注?
庹庆明:此次“双减”政策实施效果很明显,首先,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作业多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高了;另外,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有缓解,家校矛盾也减少了。
“双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其背后是对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更高要求,如何快速引领他们快速转变,顺应发展,是重点也是难点。
比如:“双减”政策落地后,对课堂教育教学要求更高,作为教师,在“双减”下,如何让课堂更有效?又如,减少考试和作业,原来学生学习中会从考试和作业中暴露的粗心马虎问题,现在更加隐蔽,不易暴露,如何去帮助发现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很考验教师的智慧,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再如,有的家长误解“双减”,有的在配合“减”;但有的家长以为“双减”就是让孩子少做学校作业,很担心和焦虑孩子在学习上输给其他孩子,使孩子的学业负担不“减”还“增”。
澎湃新闻:对解决这些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庹庆明:我建议,思想上,要通过组织培训学习,引领师生和家长快速转变观念。行动上,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加快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另一方面,在高中追求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可以考虑通过引入社会外部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双减”延伸至高中呼应了国家的高中综合改革部署
澎湃新闻: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既有初中教育也有高中教育,从去年7月落地实施至今,“双减”政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双减”主要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但实际上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可能更大,您认为高中生有没有必要减负?
庹庆明:“双减”政策的落实,有利于我们学校的特色发展,更是促使我校加快了课堂改革的步伐。目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稳定和谐,这样的氛围更有利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实现“五育并举”。
以前学生学得苦,整天埋在书本堆里。但从去年开始,我们要求全校学生每天必须参与1小时体育锻炼,学生要走出教室、走到操场,在阳光下快乐健康生活。学校开设有射击射箭、皮划艇、拳击、武术等14个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此外还有60多个社团活动项目,实现全校学生全覆盖。
我认为高中生有必要减负,目前的考试招生聚焦在学生分数上,但是分数高并不代表学生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不能有效帮助高校选拔适宜的人才。减负后,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追求个性化需求,才更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澎湃新闻: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提到,将指导各地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要求落地执行。据您了解,高中生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情况是否普遍?您怎么看“双减”逐步延伸至高中学科培训领域?
庹庆明:高中生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情况不是很普遍,偶尔有学生觉得自己某科跟不上班级进度的,会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我认为“双减”逐步延伸至高中学科培训领域不仅体现着国家的决心,也呼应和补充着国家对高中综合改革的部署。“双减”政策作为手段,背后体现着国家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既然各个学段是贯通的,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双减”相关措施自然也应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从而使得基础教育各学段在育人上实现衔接,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地见效。
加强家校沟通和政策解读,可缓解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
澎湃新闻:对于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执行的要求,有些家长担心,在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的情况下,若学生无法在节假日、双休日参加校外培训,会导致校内“集体补课”情况出现。您怎么看这种担忧?
庹庆明:我觉得这些担忧是正常的,任何一种政策的落实,都会引发有不同的理解和担忧。但我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担忧。我深知国家落实“双减”政策的目标是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可能。这是利民利国的好政策。
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大多源于对“双减”误解和对前途的担忧。为此,我们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来消除学生和家长的误解与担忧。如:学校层面,我们在学校教师大会上宣讲“双减”政策,明确“双减”的实质是要师生、家长转变观念,更是对我们学校教育的更高要求。教师清楚了,便于与家长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班级和学生层面,我们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双减”政策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将更加考验家长、学生与学校的配合度。
同时,学校借助社交软件,向学生、家长提供了倾诉交流的平台和机会,积极帮助其解决疑惑,并对个别较焦虑的家长进行私下帮扶,帮助家长中肯分析孩子情况,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家长和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此外,学校和教师练好内功,提升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信任度,也在一定程度能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忧虑情绪。
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澎湃新闻:还有一些人担忧,“双减”政策反而会导致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降低。对此类观点您怎么看?您认为,“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教育质量下降、教育公平降低的情况?
庹庆明:我不认为“双减”政策会导致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降低。“双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其背后是对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国民素质的高要求。
学校要把握机会,增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服务能力,推动基础教育更好地回归校园。学校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要在“育人”与“应试”之间更好平衡,为学生提供一些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澎湃新闻:“双减”政策出台后,一些家长担心,在“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要求下,自己的孩子中考中被分流,上不了高中。作为一名从教30余年的中学校长,您怎么看家长的这种担忧?是否有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能上高中?
庹庆明:家长的担忧我很能理解。在当前,考上所谓的“好”大学,依然被视为孩子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高中考上理想大学,但这种担忧也是对中职学校的教育不放心和国家“双减”政策不太理解造成的。
是否有必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能上高中?我倒觉得没太大必要。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没有非到高中才能学好的定论,加强中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才能平衡家长和孩子的选择。
举个例子,世界射击冠军姚云骢,初二刚转入我们学校时,成绩平平、还有些调皮;入校后,我们的老师考虑到他好动、身体素质较好,推荐他加入了学校田径队。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教练的严格管教下,他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展现出体育特长。进入高中后,他因臂长、视力好、喜欢玩枪,进了我们学校射击队。2016年,在全国西南协作区射击比赛中,他在男子50m步枪三种姿势比赛中获得冠军,在男子50m步枪卧射比赛中也获得了金牌。同年10月10月,他在全国射击总决赛中获得了男子三种姿势冠军。2018年5月,在国际射击联合会世界杯中,姚云骢和队友夺得了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在2019年第14届亚洲锦标赛上,姚云骢和队友夺得了射击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比赛团体冠军。可以说,姚云骢在特长得到发掘和培养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又比如,我们2017届高中生中有2名学生高二上学期在普高,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语数外三科卷面总分450分,他们都只考了140多分;高二下学期他们转到了我们学校的职教师资班,通过三学期的努力,最后一起如愿考进了四川农业大学。
推进高考改革,实现校际资源均衡才能缓解家长焦虑
澎湃新闻: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说,您希望义务教育能给高中输送来什么的学生?若“双减”进高中,将给高中教育带来哪些变化或影响?
庹庆明:我希望义务教育能给高中输送来的学生具备这些条件:一是具备初中基本的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二是身心健康;三是有追求、有梦想并且有一定特长。
我认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对高中教育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双减”政策的实施其实是一次教育变革,不仅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当然,在高中阶段落实“双减”,也很考验各级各方面的协调能力。
“双减”延伸至高中阶段,其关键是对高中校内学习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学校会把握机会,增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服务能力,推动基础教育更好回归校园。
另外,还是要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摆脱依靠单一的考试分数、排名录取学生的应试教育倾向,同时逐步实现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如此方能真正缓解学生的负担、家长的焦虑。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