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即使在贫苦的环境,哪怕是住在简陋的小屋子里,哪怕在陈绝粮,君子依然能固守正道;君子追求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对他人有没有帮助;君子不追求贪图享乐,不沉溺于物质欲望,而注重内在的仁德修养。
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乐。那些心怀仁道、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醉心于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得就很轻松自在,这是非常难得的境界。人生对事物、对名对利应有一颗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这样的修心之人才能心境豁达、淡泊自然,内心安宁。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却享受当下快乐,富却不忘继续提升涵养的人。
解读:这段话记载了子贡和孔子讨论如何对待穷和富的问题。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个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上无论贫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解读:凡事都要把握好尺度,要有所节制,这句话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男女情爱是很正常也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情感的表露应当以礼节之,不应过分快乐放纵或极度哀伤,要把握好自己在情感上的尺度。
3、“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解读:孔子在这章提出了为君子之道的核心问题—义与利。他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因为天下之利有限,难免引人相争。这句话反应出起心动念定成败。
4、“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解读:不迁怒别人,知错能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迁怒就是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别人。坏情绪的传染会所导致的恶性循坏,比如夫妻感情不好,会带给孩子,带到公司,这都是迁怒的表现,其坏情绪来自哪儿—迁怒!
不贰过:一是知过,一是改过,与好学相称。过是松懈,人一旦松懈就会犯错。意味着不懈,又重新觉醒的状态。很多人同样的错误会犯两次或很多次,为什么?因为没有成长。比如离婚,第一次离婚以后,觉得是对方原因,根本不是自己原因,所以在第二次婚姻上经营之道上没有任何改变。还和以前结果同样的结果。有句话叫做你不学会游泳,换多少个水池都不会游。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圣贤回也。”
译文: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也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解读:孔子最最为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颜回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到了这种地步,若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仍然能够保持着心中的快乐,不改乐道之志。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坏,根本就无法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志向。尤其是在贫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安守正道,非常难得。
6、“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解读:描写孔子平日闲居在家时十分舒适自如热爱生活,恬淡平和的心境,以及高深的修养,豁达自在,内心安宁。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解读: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不要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而做伤天害理的事。
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解读:对于人生快乐的理解,坚持以仁义为主体的理想。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的。同时,他还提出,不道义的富华富贵,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自己是不会追求的。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宽容大度,不仅是一种仁恕、宽厚的德行修养,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素质。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忠”“恕”二字。“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恕”则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如何贯彻“忠”“恕”二字,行事之前还需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解读:要想获得快乐的生活,做人就应当大度一点,人无完人,谁能无错,不要总对他人怀恨在心。否则的话,冤冤相报只会没完没了,永远都等不到安宁的那一天。过去的过去吧,放下改变不了的,改变能改变的,人生才会更豁达。
11、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在一起站着,而不觉得自己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听后,整天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存在,怎么能算得上十足的好呢?
解读: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引用《诗经·邶风·雄雉》篇, 这一章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扬后抑。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12、“贫而不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至很容易。
解读:孔子认为富足了而不骄傲容易,贫穷时保持心态平和就难了。人在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后,再去追求礼乐文明是不难做到的;但倘若总是生活在艰辛贫苦之中,就很难继续保持平和的心态了,必然不堪其忧。
13、“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不为所用,晚年返回鲁国教育学生,孔子感叹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但他“不怨天,不尤人”,显示出孔子伟大的人格。怀才不遇而抑郁感叹,孔子亦不能免。尽人事听天命,不怨天,不责备别人,自己负责,自己觉悟,积极地充实、完善自我。
14、“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读: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就行了。
15、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解读:这是孔子告诉人们怎样渡过困难的一段名言。人生总难免有窘困的时候,面对困窘的境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理想和操守。子路的愤怒并非没有道理,自己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却陷入窘困的境地,无所通达,而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故开始质疑自己一直所坚守的信念。孔子回答,君子固然也有困窘的时候,但能以道自处,不同于小人一到窘困之时就乱了心性,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