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星赤而芒角,由东北西南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晋阳秋》
世界之大,宇宙洪荒,还有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破解。人外是否有人,宇宙之外又是什么,至今还未有任何记载,而这也是科学家一直研究的范畴。早在中国三四千年前,中国就有“飞车”、“瓮”、“赤龙”等莫名飞行物的传说,在很多古籍如《梦溪笔谈》、《二十四史》、《山海经》中对这种奇闻异象也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一些地方杂志,描述更为丰富。
而大文豪苏轼的《游金山寺》中,自第十三句开始也有诗曰:“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这非鬼非人会亮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至今还是一个千古悬案。
是幻觉吗?
这个飞行物是什么?很多人都说可能是苏轼太累产生的幻觉,当年苏轼在京城做官,可当时官场太黑暗了,苏轼的仕途走得不是很顺畅,一直在很多党派之间游走,之后又多次被降职,这些都在他的之后的佳作中可以看出。后来苏轼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他开始心灰意冷,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主动请求外放,被派到杭州担任了通判。在去往杭州的路上,经过了金山寺,便提出要去拜访寺庙中的两位长老。
当时金山寺里有一个宝觉长老,名了元,字宝觉,人称佛印禅师,据历史资料记载,这位佛印禅师也非常了得,三岁便可背诵《论语》,五岁能背诵三千多首古诗,从小也被称为神童。他和苏轼的年纪相仿,在外云游时,曾和苏轼有一面之缘,两人相谈甚欢,成为了好友,并一直有书信往来。这次苏轼调到杭州,途径金山寺,他便专门抽了个时间去拜访这位老友。
在金山寺里,老友相见,分外激动,苏轼和宝觉长老秉烛夜谈,说了很多,在长老的耐心宽慰下,苏轼那颗郁郁不得志的心也得到了缓解,之后由于夜色已晚,苏轼就在金山寺中住了下来,之后他那首著名的《夜宿山寺》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金山寺临着镇江,风景优美,自古就有“万顷清江浸璧山”之说,苏轼不忍错过这美景,纵使天色已晚,也开始在周边游玩起来。后来许多人猜测,是因为苏轼那天累了,加上心中的郁闷去了一大半,一时如释重负,看到的东西都觉得明亮美好起来,所以才会出现幻觉。
是阴火吗?
很多人也不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当天苏轼并未喝酒,他的状态还是非常好的,而且在苏轼的前两句“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里面看出,这个亮光不只在江心,在山上也有,那会不会是山上的阴火呢?被风一吹吹到了江面上。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他们对山上的阴火都有一种忌惮之心,非常恐惧,南宋诗人陆游就在其文《老薛庵笔记》中记载:予年十余岁时,见郊野鬼火至多,色正青,俄复不见。
随着科学的进步,阴火也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其实所谓的阴火,就是动物的尸体或者人的骨头里面的磷元素经过腐烂后变成的磷化氢而已,而磷化氢的燃点比较低,可以自燃,所以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团青色的火焰。当时金山寺地址就在山顶,而且比较高,周围的山也特别大,苏轼见到的,也可能是山里的阴火而已,经风一吹,磷化氢陆陆续续飘到了江面上。所以造成了镇江的江心像着了火一样。
然而这个说法说出不久就被推翻了,首先,苏轼在诗中写着江心像是有炬火一样,炬火,是一团红色的火,而磷化氢产生的火焰是青色的,再者,后面写了鸟惊两个字,如果是阴火,在山中是非常多见的,鸟怎么还会被惊吓到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况且,就算写的就是磷火,磷火生成的光是微弱的,而苏轼看到的则是大火把整个江都照亮了,与原文并不符。在第二个说法也被推翻后,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可能苏轼看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UFO。
真假UFO?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UFO在古籍中的记载也非常多,当然当时古籍一般都是用“飞车”“赤龙”的来描述,作为一名大文豪,苏轼肯定也看过前人的这种杂说。而古时候的人类,对这种东西莫名的会有一种敬畏感,认为是天外飞来的神仙。苏轼在这段话的第一句中就将此物比做成江神的魄,也正是有这一层的意思。
他先是详细描写了这个东西的形状,又从其他方面描写了这个东西给周边带来的情景,因为当时除了他自己看到并无任何人知晓,就是说出去,别人也不一定能相信,所以他最后用了一句反问的语气,将问题留给以后的人,这样,反而更能让世人往这方面去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不得不说苏轼是真的高明!
如果真的是天外飞物 ,也不知道苏轼有没有跑过去仔细端详,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人,对这种东西,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不过他也有可能没有走近,当时他心中的郁闷之气已出,再看到这个奇景,可能会以为是天上的神仙也在提醒他:他这次的外放并没有错,官场黑暗,还不如安安稳稳地度过此生。之后,他再被贬至黄州时,已经顺其自然,还在屋后种了一片地,苏东坡这个称呼也就由此而来。
在苏东坡的诗作中,这首诗读起来的心境和其他的诗作完全不同,最后的问题也令人难以琢磨,成了千古悬案,文学史上对这首诗也做了很多假设,但都是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弄明白。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首诗词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玄妙。诗歌作为我们中国的文化载体,每一首都倾注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