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左慧书(繁峙)
当电子信息和文化快餐充斥身边每个缝隙的时候,在这温暖的四月,一个散发着别样气息的节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已来临。形式也好,个性也罢,都在正能量地宣扬读书的好处,书店适时地也推出各种活动,这让我想起我们那个年代读书的情景........
我的大部分阅读时间都是在初中和高中度过的,县城唯一的书店就是新华书店,攒了零钱,会在星期天逛大半天书店,选了又选,只能够买一本,然后恋恋不舍的离开,直到再攒够买下一本的零用钱。
我买的大多是外国名著,父亲虽知道那些书会对我的阅读有用,但也不会毫不吝啬的来支持我。买回去窝在自己的小屋里贪婪地读着,直到母亲喊着吃饭才肯放下。
知道邻友买了好书,总是去拿自己的书来交换,又怕弄坏,怕弄丢,包了书皮,千叮咛,万嘱咐,让收藏好。因为我是极爱惜书的,不管是借人的,还是自己的,总会夹一枚书签在里面,然后谨记”勤借勤还,再借不难“的原则,看完即还。
记得一位不算熟识的朋友通过好友向我借了《双城记》,直到高中毕业都没还,现在想起来都耿耿于怀。
整个高中时代,我几乎把世界名著都看了,不管是走马观花也好,细细品味也罢,印象深的算是《简爱》和《呼啸山庄》,作者姐妹俩的风格迥异,但都是描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还有一本《乱世佳人》,我读了开头不下五六遍,直到现在也没看完结尾。除了这本书因为像新华字典一样厚,另一个原因就是:步入社会,心变得浮躁,不再像学校里能够静心阅读。
虽然依然没丢掉阅读的习惯,但读书量相对减少,开始喜欢路遥、王朔、张爱玲等一些近现代作家,他们的书,更接地气,更接近生活,在浮躁的空气中,独坐一隅,能够看上一下午,真是不错的享受。
步入中年,偶尔会看看养生之书,还喜欢《菜根谭》,从中感悟生活的真谛。我还保持有买书的习惯,能买起书了,却苛求到买不到喜欢的书了,每到一个地方,偶遇一本书,是一种惊喜,去湘西旅游,凤凰古城收集到一本《沈从文精选集》,回来阅读,依然散发着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魅惑。打开书柜《女兵营》映入眼帘,因为喜欢,读了好多遍,只是这书的主人已故去,我还没来的及去还....
我每年坐飞机的次数并不多,诺大的机场,能够看到捧着一本书,安静地看着的多数是外国人,每次上飞机,我都会特别关注前面的特等舱,因为没有坐过,想着什么时候能享受一下头等舱的待遇,却让我发现,前面的客人总会看书或是看报,让我明白,他们的素质和身份优先于享受这样的待遇。
而今,低头族随处可见,手机、电脑代替了一切,信息化的时代节奏太快,同样可以学习,却少了一种氛围,多了一份快餐。少了份厚重,多了份浮躁。年轻的我们,那时对舒婷、三毛、汪国真等那个年代涌现的诗人无比崇拜,他们似乎在我们自己想表达的年代里,唤起我们自身一种对知识的朦胧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狭隘世界的一种诠释。
我订了《辽宁青年》,每一期都有汪国真的一首诗,一本书也只为欣赏那一首而已,“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们陪伴在我们最美的岁月里,共同成长。虽然三毛、汪国真都已离去,正如三毛所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其实,读书日只是读书的一个契机,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才能丰盈内心,充实自己。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你的气质里、谈吐上、胸襟里的无涯,自然也会不时显露在生活琐事和笔端文字上。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如果忙碌的现代人多读书,无疑会增添一份清雅。男人多读书就会减少霸气、傲气和燥气,多一些儒气、灵气和英气。爱读书的男人谦逊平和温文尔雅,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着谦谦君子之风。女人多读书就少了俗气、娇气和怨气,多一些大气、秀气和锐气。爱读书的女人优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浑身上下充满着独特的魅力。书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所谓“书能香我何须花”。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放缓急促的脚步,静下心来读读书,会给生活增添很多乐趣,开拓视野,沉淀底蕴、丰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