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兼任国际华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中文日主旨演讲嘉宾;“中国好书”奖获得者)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中最讲究传承的文明,中华民族自古及今都是最具凝聚力的族群。不论是文明的薪火相传,还是疫情面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我们这个民族赖以复兴的关键根本,除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可或缺的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尤其是我们的母语语言系统及文字系统。
故而,“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典籍、我们的母语和文字,就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笔者近些年在欧美讲学时感触颇深的是,今天欧洲的年轻人已经很难读懂莎士比亚原著,更遑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经典。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字母文字、拼音文字虽初学甚易,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缺乏像汉字一样独特的稳定性。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使得汉语文明的智慧结晶虽历经岁月磨洗,却依然可以历久而弥新,既可“‘语’近人”,又可“言治平”。
一方面,是“‘语’近人”。
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典话语,一定是贴近生活而明于人心的。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新年贺词里的“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17年新年贺词里的“撸起袖子加油干”,都曾“刷爆”朋友圈,引发所有人的强烈共鸣,不仅街头巷尾、网上网下人人传颂,更深入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大家在谈及奋斗、思考奋斗时自觉遵循的方向,升华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和文化基因之一。又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鼓励青年要有奋斗精神时曾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些话都很朴实、很接地气,但为什么远比那些华丽辞藻更提气、更振奋人心?这是来自话语本身的力量,来自话语蕴含着的闪烁真理光芒的思想力量,它无比坦诚,更无比赤忱,无须修饰,直抵人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用最接地气的话鼓励青年人奋斗的同时,还引用了许多诗文,用经典点亮人心。因为,那些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具象承载,无论相隔多远,只要走“近”现实,立刻就能唤醒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或和风细雨、或平地惊雷地点亮我们,通过从心灵深处回荡起的共鸣与感动,收获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找到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就像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诠释中国人奋斗精神和坚韧品质的最好诗言之一,自古及今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宣示着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历史禀赋,一种精神深处的自觉与不悔;就像引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对韶山、对湖南、对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讴歌,是对伟大斗争中所有烈士英模的赞颂,更昭示着“敢”与“换”的主体是无私无畏、奋斗不息的中国人民,人民才是夕烟下的遍地英雄;就像引用南北朝《刘子·崇学》中的“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意思是凿井这件事,不过开始于三寸的小坑,最后却能形成万仞的深井,启迪我们坚韧不拔是自古以来的民族品格,作为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在奋斗中不断磨砺自我、砥砺前行,才能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才能最终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引用这些诗句,分别解答了“为什么要奋斗”“为谁而奋斗”以及“如何奋斗”的终极问题,这样的表述是雅俗共赏的,是令人久久回味的,是具有历史的高度、生活的内涵与时间的力量的。
这是真正的“近人”之语,既“近人”,又“进心”,言近旨远,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是“言治平”。
中华文明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一个一直连贯没有断裂的文明,有一个学界共识,即我们的母语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与支撑。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所谓至理之言,必达于治平,载于典册,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其鲜明的时代价值。
这些治平之言的内容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这些治平之言,以“诚信”为例,2014年5月4日青年节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专门谈到诚信,他引用了两句名言,分别是“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后他接着说:“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2020年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起诚信,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这两次引用,前者源于《论语》,“信”是守信,而“果”是有结果,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一定要有结果,人如果不守信,那怎么可以呢?后者出自《孟子》,意思是说,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有意思的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在掷地有声地说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后,还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叫做“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而无信啊,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怎么可以行走呢?在古代,大车是牛车,小车是马车,而“輗”和“軏”就是连接车辕和车衡之间的木销,大致类似于今天的螺钉,一定是极不起眼的,可是再精美的车,如果没有“輗”与“軏”,如果没有小小的木销,或者这个木销质量不过关的话,那不过是一堆零件的堆砌,即使上路也有可能半途折戟,更遑论行稳致远。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从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想到在我们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关键当口,既有许多企业以诚信赢得口碑、赢得成功,也有一些企业存在不讲诚信甚至违规违法的现象,不得不感到呼唤诚信的必要性;联想到“十四五”规划《建议》多次写入“诚信”,强调要“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不得不感到培育诚信的迫切性;再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同需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青年学子们谈诚信、同代表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们谈诚信,我们更能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些经典文句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更能感悟到诚信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当下价值,以及包括诚信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这些经典诗文,是民族历史中的智慧沉淀,是中华文明中的治平之言。经由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它们更加彰显了所继承的民族特色,被赋予了更加崭新的时代价值,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不断绽放出思想的力量。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学习体悟这些治平之言,并且做到学行合一,其实也是扛起火炬、传承薪火的身体力行。
因为有近人之“语”、治平之言,因为能知行合一、开拓进取,领导人的语言风貌与行为风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族群和这个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近日,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学会荣誉副主席阿尔布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改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在这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从曾经遭受的耻辱中发展崛起,创造了积极、乐观和团结的局面。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习近平,虽然不同时期领导人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言近旨远的语言风貌与知行合一的行为风范,无不在民族发展、奋起的关键时刻,传承着中华文明薪火,影响着时代发展的伟大进程,塑造着睿智从容、坚忍进取的民族性格。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5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