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读杜甫的唐诗,很容易发现它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是诗人直面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出了古代士大夫忧心国事的品格精神。有的是诗人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把内心所有的伤悲和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发展紧密联系。
另外诗人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平淡生活,这一类的诗词主要写于杜甫的后期。经历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这样一种年龄过程,杜甫的内心变得更加平淡,也更加确认了自己在文学上、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今天我们所谈的这首唐诗,就是晚年杜甫的故园之思,写出了唐诗当中的最美的黄昏,难得杜甫诗中的平和和安宁。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这首唐诗就是杜甫的《日暮》,题目当中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黄昏的唐诗。古人笔下的黄昏有很多种的意蕴表达,不过都带有一种伤感的情绪。在很多诗词来看,黄昏和秋天、人生的暮年都是相一致的。而在杜甫的这首唐诗当中更是因为看到了黄昏,就想到了故乡,想到了自己的风烛残年。
毕竟写这首唐诗的时候,杜甫已经55岁,距离生命的尽头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此时诗人已经远离成都,流寓夔州,正在度过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岁月,但是和平常诗歌当中所浸透的那种抑扬顿挫的情感相比,这首唐诗当中的平时更让我们看到了晚年杜甫的淡泊宁静。
一开始是一派田园风光,充满安详。“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黄昏时牛羊都已经从田野中回到家里,家家户户也都各自关闭上的柴门。毕竟太阳西坠,黄昏代表着这一天即将过去,即将迎来夜晚。
这一切的环境非常宜人,从当前的天气情况来看,也很美。“风月自清夜”,可惜杜甫无法静下心来去欣赏眼前的美景,因为“江山非故园”这里毕竟不是自己的故乡。年老的人都有落叶归根的盼望,此时的杜甫也是如此。
淡淡的乡愁一直在杜甫的心头环绕,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希望能够排除这种忧愁。“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流水潺潺,发出清冷的清脆响声。野草更是凝聚了露水打湿了诗人鞋子。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感觉到阵阵寒意。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景当中,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对于一个根本感觉不到秋夜寒冷、而独自在山间游荡的人来说,必然有许多的心事。杜甫就是如此,他已经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更为扎眼,心绪难平。想到自己这一生、这坎坷、到最后收获的只有一头白发,内心依然有无限的悲情。
但是在这样一个黄昏,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田园景色中,诗人的内心终于回归淡泊。即便是思念故乡又能如何?他的这一生经历足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