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大名人人皆知,并且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说话直截了当,不会考虑别人的面子能不能挂得住,即使这样,鲁迅先生依然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梁实秋就曾经和鲁迅有过近十年的"争论对骂",在鲁迅去世后,梁实秋没有说过鲁迅的任何坏话。梁实秋的女儿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梁实秋,梁实秋解释说他和鲁迅之间并没有仇,而是针对一个问题两人看法不一样而已,并且梁实秋说他很欣赏鲁迅。
从梁实秋和鲁迅的故事可以发现,鲁迅说话虽刻薄直接,但是人们依然很尊敬他。也有很多人把鲁迅骂的狗血淋头,因为鲁迅说过一句"触犯众怒"的话,他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汉字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当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汉字的地位毫不过分。在灿烂文明传承的过程中,汉字是重要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汉字了解传承历史。
清朝的龚自珍曾说过一句名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既然汉字在文化传承中如此重要,鲁迅却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就引来不少人的一顿臭骂。
鲁迅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要从鲁迅先生说这句话的时代来寻找原因。
在五四运动时期,首先出现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个口号,最早提出口号的人并不是鲁迅,而是钱玄同,他是章太炎的学生。这句口号提出后,很快就影响了一大批人,这批人里面就有鲁迅先生。
提出这句口号的时候,中国是正在饱受磨难和屈辱,当时人们的文盲率非常高。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对民族困境感到痛心焦虑,他们认为当时的文盲率之所这么高,是因为汉语太难学,难以普及。
为了扭转这样的现状,他们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开始入手,一个就是胡适发起的白话文运动,另一个就是汉字改革运动,这样的改革比白话文更加激进。汉字改革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蔡元培、钱玄同、赵元任。从这里可以想象,现在每天说的普通话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1913年的时候,北洋政府曾经举行了一场研讨会,目的是统一读音。但是这场会议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会上南北双方代表各持不同意见,因为分歧太大在会场直接打了起来。鲁迅先生也参加了这次的会议,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情景。
从读音统一大会能够发现,在当时想要简化汉字更是难上加难。在当时,只有富家孩子才会去学习汉字,数亿百姓因为汉字难度大而成为了门外客。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是底层人民的障碍,他因此说出了"方块汉字真是愚民利器""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感叹。
即使很困难,汉字的改革必须要进行,后来逐渐出现了两种形式,分别是"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和"中国文字拉丁化",鲁迅先生是赞成后者的。
"中国文字拉丁化"也就是拉丁化新文字,它诞生在1931年9月26日。这种形式的文字,就是采用拉丁字母拼写语言的方式,人们只需要掌握几十个字母就可以,相当便利。
很显然,这样文字对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有坏处的,鲁迅先生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要陷入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牺牲汉字的抉择。
鲁迅先生一直在为改革而奔走,但是他因为自己生病而去世,所以只能留下遗憾。
后来,在1955年10月的时候,新中国召开了关于文字改革的会议,形成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也标志着中国汉字改革运动的结束。
参考《汉字演变史》《鲁迅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