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兰生在《格言联璧》中说:“直不犯祸,和不害义。”正直不会招惹祸患,谦和不会损害道义。认真品读这句话,对于我们立德修身、为人处世很有启迪和教育意义。读来读去,品来品去,思来想去,琢磨出来两句话,那就是:“做人要正直,处世要谦和。”
做人要正直。正直就是公平、正义、真诚、坦率。正直就是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进不失廉,退不失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与做事最珍贵、最高尚的品格和要求。正直是做人根本,善良是人性美德。孔子曰:“一个人心术要正,行为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宋代包拯有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说:“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心地纯正,奸邪之人自然不能侵扰;行为端庄,凶恶之人怎能寻衅欺侮?只要心正、言正、行正,做人就问心无愧,邪恶之人自然不能相犯。人品以正直为贵,正直是立身之基。正直的品质,能让人心诚意善,能教人胸怀坦荡,能使人言行端正。无数事实表明,正直和诚实,是做人不可缺少的宝贵品质。如果缺少它就不能受人信任、有所作为、获得成功。
处世要谦和。谦和,既包括谦虚、谦逊、谦卑等意,又包括和善、和乐、和气等意。处世以谦和为贵,谦和是处世之道。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礼之用,和为贵”的道理。《晋书.良吏传》中说:“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宋代王洋有诗云:“学有千门路,恭为百行初。谦和人爱得,放傲腹空虚。”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自谦则人信服,和善则人乐处。谦和有礼,温润如玉。从古至今,谦和有礼始终是一个人最好、最亮丽的“名片”。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修得谦和之德,则能不卑不亢,不烦不忧,不骄不傲,不急不躁。谦和是人生的自信,是广阔的胸襟,是宽厚的气度,是凝聚的力量。为人谦和,人必亲之;盛气凌人,人必远之。养成谦和之德,学会谦和处世,则会终生受益无穷。只有做一个谦和有礼的人,才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致学成才、干事成功、快乐幸福。
人立天地间,品行第一位。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千条万条。做人要正直,处世要谦和,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