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义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个个项目扎实落地,城镇面貌发生了蝶变,遗留顽疾得到了根治,产业转型升级更添动力,系列行动让义乌小城镇迎来了质变的时刻。中国义乌网联合义乌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办推出《义乌小城镇整治干出来》系列报道,展示义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阶段性成果,看义乌各镇街如何干出变化、干出实绩、干出群众满意度。
“廿三里是义乌鸡毛换糖的发源地,被誉为‘拨浪鼓之乡’,承载了义乌市场的前世今生。我们在对廿三里进行整治、改造的时候,还扮演了一个‘记者’的角色,为义乌人留下这份厚重的记忆。”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办事处主任杨钟坚说,近年来,廿三里街道紧紧围绕“一加强三整治”持续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老街保护开发、镇区有机更新、精品街区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一系列工作。义乌腾飞的起航点,更将成为绚烂的闪光点。
拆改结合
破立焕新“有文化”
“打好文化牌,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采访之初,杨钟坚便指出“规划先行”,受限于老镇区的发展空间,廿三里的拨浪鼓品牌文化打造迟迟无法推进。
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强势推进镇区有机更新,下定决心要给廿三里“洗把脸”。“作为义乌市场发源地,通过拆改结合的思路,采用‘修旧如旧’的形式复原古街风貌,目前已完成一期修复。”杨钟坚说,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廿三里就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建设,老旧居民区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管理难度大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街道结合新社区集聚实施了全面拆除,“一方面提升了生活质量,一方面还腾出了发展空间。”
今年6月以来,拆除面积3万余平方米,新增5个停车场1200多个车位,预计腾出发展空间740亩……“数”说实效的背后,廿三里拨浪鼓文化小镇的建设有了良好的基础,百姓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升,街道未来发展有了新动能。
标本兼治
摇身一变“有颜值”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与乡的纽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要突出‘整治’工作,就必须要先让城镇美起来。”杨钟坚说,今年以来,廿三里街道高标准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通过抓重点、强监管、清源头,针对夜市、老街等镇区保洁重难点区域,实施分片包干、常态巡查、完善设施、不留死角。整治期间,共清除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5000余吨,清理卫生死角1650余处,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放2780多处,清理乱张贴15000多张、清理乱涂乱画25000多处,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同时,廿三里街道还在基本环境卫生改善的基础上,马不停蹄美化镇容镇貌。“打造精品街区是美化镇容镇貌的有效手段。”杨钟坚告诉记者,今年来,廿三里街道按照“一街一风格,一栋一特色”的原则,对中新街、武溪街、开元南街三个街区风貌进行改造,启动立面整治,理顺空间线路,因地制宜扮靓巷区街景。
“要让每一个来到廿三里的人,一眼就能认出廿三里!”至此,体现廿三里特色含有拨浪鼓元素的果壳箱在开元街、武溪街、中新街亮相,广告式果壳箱、彩绘电箱、通讯箱,宣传环境整治及文明交通等内容在廿三里随处可见,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街道对近5万平米的立面进行改造,将主要街区的强电100%入地,让每一位走在廿三里街道上的人,充满幸福感、安全感。
精细管理
天长地久“美下去”
“口号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采访期间,杨钟坚多次提到,唯有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让党群齐心有合力,实现社会共治、善治,才能让廿三里一直“美下去”。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廿三里街道一改“单兵作战”的模式,联合多部门深入一线、干在现场,并建立“一周一巡查,三日一督查”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以“管”为本的长效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和商户公约,引导老百姓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廿三里街道深化“红色联盟”党建特色品牌建设,以党建带动群团,动员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开展文明宣传、垃圾分类宣讲等志愿服务,推进脏、乱、差环境治理工作,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彻底改变“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局面。“要让志愿服务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村居服务的补充,使之受益的不仅仅是生活居住在此的居民,更是这座城市本身。”杨钟坚说。
一项项具体的整治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一片片“蓬头垢面”的区块正在焕然一新,一阵阵富蕴义乌商事文化的波浪鼓声还在传唱,一张张睦邻亲民、和谐共融的廿三里蓝图正在拂袖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