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中“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这句名言脱胎于《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在下面这段描述中,鬼谷子从正反两个反面说明了“自知”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自知?为什么说只有自知才能知人?还告诉了我们知人的办法。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认为:“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然后做到相知,就像比目鱼一样要相向而行。对方说话,能听到他的回声,对方行动能捕捉到它的影子。这样就很精准去认识一个人,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热骨头上的肉一样。自己提供给对方手一点点情况,就能迅速侦察到对手的内情。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滑地诱惑对手,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但是,如果不自知,没有知人,做事没有技巧,就不能抓住事情的本质,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如果做到了自知而后知人,不着痕迹地实施自己的策略,这种境界称为天神。”
为什么要自知呢?俗话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每个人外在长相不同、性格有差异,但人性是相通的。大家都是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内在的欲望,都有趋利避害之心。人性时刻在每个人的身上起作用,这个作用影响到社会的构成和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就是他人的一面镜子,他人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鬼谷子捭阖之术的基础就是知人,知人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知”是什么程度的知人呢?如“比目之鱼”。传说中的比目鱼只有一只眼睛,需要两条鱼一起游动才能共进共退。
你想了解别人的时候,你尝试着将自己切换到对方的立场,置身于对方的环境或情境中去,甚至加入对方的特质。看看你会如何想,如何做。“知之始于知己”和今天的换位思考、同理心等概念如出一辙。
如果你处在对方心中,或者你就是对方的话,你和对方就会产生共鸣。如是找到了引爆点,对方想不敞开心扉都难,那么得到实情也会容易。你可以轻易得知对方的行为、目的,以及接下来下步的行动。
我们再看看鬼谷子两个“知彼”的手法,“圆”与“方”。
一、如果对方的心意没有显露出来,我们要运用“圆”的手法引导他显露内心。
如何引导呢?换位思考,获取对方的信任。置于对方的情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对方的感受,站在对方的立场用象比之术、钓语之术等等说情说理。
二、如果对方的心意已经显露,我们掌握了对方的真实意图,那就用“方”的策略。我们应该开诚布公,抓住时机,及时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
《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知己和知彼是独立的两个过程。《鬼谷子》提出的“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知己和知彼两者是因果关系。更强调自知,把自知作为知人的前提,这是很有见地的。自知之明,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
《贞观政要》中说:“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相比之下,自知比知人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敢于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身的不足,然后找到正确的策略。
雅典德尔斐神庙前的石碑上就镌刻着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鸡说:“我要是多练练,也能像鹰一样飞上天。”
螳螂说:“不是我不挡车,而是这里没有车。”
《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弟子樊迟向他询问种田的学问,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农。”樊迟又要学种菜,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菜农。”
种田不如老农,种菜不如菜农,应该说这是很自然也很合乎常理的事情。如果工人比老农还会种庄稼,农民比建筑工人还会造楼,银行职员比医生还会看病,那反倒不正常了。
在事物繁杂、诱惑众多的今天,人们应当从哲学高度深刻领会“认识自我”。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在人生践履中用远大的理想和人生抱负来鞭策、激励自己,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乃至超越自我,做一个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