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见些什么(你说这话的那个感觉,好像我们是不同的动物种类),所以,我们来彼此“专访”一下。
这本书读来最吸引我的两封信,一封是安德烈回信的《第27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一封是龙应台回信的《第33封信 人生诘问》。
在第27封信中,安德烈回复母亲的“十个专访安德烈问题”。包括对男女平等的看法、婚后谁带孩子的问题、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保守派”还是“自由派”、是否经历过背叛、将来想做什么、最同情什么、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
读这本书,读安德烈的文字,总会引起深深的共鸣。他曾经思考的、曾经认为的、也许现在并不再信的东西,正是我现在认可的。比如说性别平等、谁有时间就谁带孩子/做家务/煮饭、长大的人不哭。等等。
第33封信,是龙应台回复儿子提出的十大反问,包括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人生最懊恼想要从头来起的一件事、最近想要揍我一顿的时候、怎么应付人们的期许、这世界你最尊敬谁、如果可以搭乘时光机你会去哪里、你恐惧什么······
龙应台的文字充满温情却又不乏智慧。这一封信,凝聚了她前半生的思考回顾,也融入了指导儿子的人生哲学。比如,在回复怎么面对他人期许一问,龙应台写道: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如何“宠辱不惊”。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假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讲。
从安德烈的十八岁到二十一岁,这一书信来往的专栏维持三年之久。龙应台说过程并不轻松,光是文字就得英文中文英文转换。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母亲通过书信走进了儿子的生活,一个儿子通过书信改变了人生观点。我们这些读者,也从中体会到母亲和儿子各自的看法和感受——龙应台与安德烈的通信,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黑夜中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
这是一本适合两代人共读的书。龙应台与儿子间毫无保留的对话,是平等的对话。像安德烈所言,他、菲利普与妈妈,不像亲人,更像挚友。
但是孩子长大了,他想要独自远航;母亲只能选择放手,看那桅帆渐行渐远,只盼它乘风破浪、平安顺遂。在“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目送》中,你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既是“儿女”又是“母亲”对别离的双重感伤。
期待下篇读书分享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