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从小参加各种奥运会比赛,获得了众多网友“元探叔叔”,并找到了“1999年中国数学会中学数学比赛上海部门获奖者名单”。
eight="480"/>△ 可以说当年的那些“奥数天才”都聚集在这张百人名单里了
出于好奇,他“人肉”了当年的满分选手并做了一份详尽的调查,发现名单里的大多数人进入了让人羡慕的金融行业、互联网IT行业、以及科研工作。当然也有个别掉队的,本科并未进入一流大学的同学,毕竟初中之后的人生存在诸多变数。
总体而言,“奥数天才”对奥数持正面看法。85%的受访者认为奥数令其更喜欢数学;100%的受访者认为奥数令其在理科学习上比别人优秀;100%的受访者认为奥数竞赛对其人生影响利大于弊;100%的受访者表述如果再选择一次仍然会选择学习奥数。
接着,
他还深入地了解了他们对奥数的理解:
▽
Q1 学奥数让你在哪方面受益?
典型回复1:分析方法,逻辑思维。
典型回复2:升学,对数学的感觉。
典型回复3:锻炼逻辑,学习新东西很快。
典型回复4:抗压能力,快速学习能力。
Q2 奥数有哪些负面影响?
典型回复1:生活上的无趣。
典型回复2:偏科。
典型回复3:耗费时间较多,在其他放面缺少发展。
典型回复4:失去了童年很多游戏时间。
Q3 你会让自己孩子学奥数吗?
典型回复1:会,可以锻炼思维。
典型回复2:会啊,只要他不排斥。
典型回复3:看天赋,会尝试。
典型回复4:取决于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我会适当引导但是不强求。
Q4 学奥数对你工作有何帮助?
典型回复1:之后从事计算机竞赛和计算机工作,思维上有帮助。
典型回复2:并没有帮助。
典型回复3:对数字更敏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Q5 如何看待全民奥数的现象?
典型回复1:没必要,奥数需要天赋,这就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当运动员一样。
典型回复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典型回复3:奥数有点类似竞技体育,其实站在塔尖的是极少数人。大部分孩子可能不适合奥数道路。
总的来说,针对眼下的“奥数热”,他们的意见较为一致,奥数虽好,但只适合很少一部分孩子。可谓是经历过奥数考验者的良心感言。
再次出于好奇,他又将相似的问卷发给普通的高知家长,结果反差十分巨大——
认为奥数让孩子更喜欢数学,在理科学习上比别人更有优势,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答案只有20%,22%,和18%。而持着正面态度的家长,多数自身也有过奥数学习的经历。
在调查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对奥数的看法非常不同,但这两个群体的家庭收入并无太多差异。也就是说,收入与奥数并不划等号!
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可是还有95%都不得不陪跑
“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其他的95%都是陪跑”这样的话,家长们一定都不陌生。
而让人无奈又令人寻味的现象是,尽管多数家长都承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却几乎都无法坚定地站在“不学奥数”的立场上,甚至有不少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很有必要、不得不学奥数。
至于原因,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很多重点学校都用奥数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
于是,家长们只能一边抱怨着奥数,一边又赶着去替孩子到奥数培训班占座。
奥数最初的名字是“趣味数学”,其实是正儿八经的素质教育衍生品——奥数题中,很多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由于解题思维的灵活性,一些重点学校发现奥数学得好的学生很有潜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进入中学后数理化成绩也普遍比较好。在“重理轻文”观念依然暗涌的现实中,数理化成绩好便也成了进入大学的有力敲门砖。
由此再递推到小升初、幼升小,奥数便成了学校筛选优质生源的标准,毕竟,相比综合素质,在大量生源中,这是“看得见”的标准。也有人觉得,这对于一些具有数理天赋的孩子来说,它是个相对公平有效的选拔方式。
说到底,“神化”或“妖魔化”奥数都不是客观的态度,它作为一种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或许只是和音乐、绘画、体育一样,不过是孩子可以培养的兴趣特长之一,本身不是坏事。
只不过,作为选拔标准的它难免变了味。为了争得名次和分数,被裹挟着的家长与孩子也只能在刷题中试图离机会更近。
希望孩子进名校,是家长最无奈的执念。而“希望杯”被传取消却又被辟谣为何引起如此热议,一样与之相关。在“希望杯”的“乌龙”下,有一位家长的评论非常客观:
“(取消二试)对于准备了很久真正热爱数学有实力的孩子来说确实太仓促了。但同时也希望教育界能有各种类型的赛事,不要只集中在数学上。每个孩子都培养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特长,拿着自己真正的特长去考好的学校,这才是杯赛的初衷。全部考数学对那些没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来说不太公平。”
那么,不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和思考,如果真的取消了各类奥数竞赛,你是否还会让孩子去学奥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