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课件和练习题,既推动了教师间的交流,更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以研修促应用。把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育研修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研究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应用效率。依托“高清录播教室”和“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系统,使鸡西市地处偏远矿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薄弱学校,与市内名校‘同上一节课’,实现了共享鸡西名师、特级教师课堂的梦想。地处边远、规模较小的鸡西市铁路小学通过“高清录播教室”系统,与鸡西市师范附小开展网络“互动式”集体备课,让教师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实现了校际间的互动交流。鸡东县依托教育信息化手段,将所属小学和中学各划分4个盟区,每个盟区学校间通过“同步互动课堂”系统和网络空间,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结对“同上一节课”,强化校际间交流,实现盟区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虎林市第五小学与哈尔滨市虹桥小学通过网络开通了“专递课堂”,以哈尔滨市虹桥小学为主课堂,每双周通过网络合作平台进行一次同步授课,依托网络空间,建立了60个名师工作室、120个教研员工作室、 20个网络研修共同体,38个学科互动交流共同体、 150个学习交流群,常年开展区域性“网络学习空间主题教研”、“学科会诊指导”、“网上示范课”、“网上协作研讨”、“网络专题讨论”等活动,坚持开展跨区域网络研修活动,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校长、名师开展在线交流、远程辅导、网络研修等活动,“一个问题大家想、集体智慧大家享”的网络互动教研已经成为新常态。
以督查促应用。信息化应用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并取得实效,还需要一个硬条件,那就是健全完善机制。为此,我市推出了“五项机制”:年度目标考核机制。2013年起,鸡西市教育局就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中小学目标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中,每年初设立通用目标和专用目标,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年底进行兑标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每年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做出相应调整,做到“压力年年有,年年上台阶”。月度督查机制。抽调70名机关干部、教科研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组成17个督导组,每月深入9个县(市)区教育局和18所直属学校,对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月的督查工作例会上,通报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逐地逐校问诊把脉。分类指导机制。根据各县(市)区、学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成立了市、县(市)区、校三级协调推进组和技术指导组、教研协作组、资源开发组、评价考核组等5个常态分类指导小组,覆盖面达100%。校际联动机制。在全市选取20所优秀学校作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研基地学校,每一所基地校带动5所农村薄弱学校,组成联动共同体,把基地校的常规教研活动迁移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开展校际间教、学、研互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名积分管理机制。为加强优质网络资源建设,保证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对所有教师实行实名制登录和积分制管理,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管理员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排查和过滤,并根据教师上传资源类型和实际需求情况,给予不同的积分,教师个人积分累计成为所在学校的积分,学校和教师的积分作为学校评选先进和教师晋级、评优的主要指标,不断激发学校和教师开发、利用优质网络资源的热情。
呈现五个变化,整体提升了鸡西教育的内涵质量
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和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经历了由认识不足到认识深刻、从不愿上手到争先使用的转变。广大教师不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而且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密山市实验小学从2014年开始研究“翻转课堂”,成立了课题组和实验班,全教师参与、全学科覆盖,初步形成了“五步四化”翻转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能力显著增强。不仅学校成为百度认证机构、课题组成员都成为百度认证教师,多名教师在教育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竞赛中获得优秀课例奖。鸡西市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中小学校长不仅通过无线终端进行听课、管理,甚至在网络空间建设上也都先行一步。
进一步激活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通过网络把请过来的国家名师、名校长的讲座培训,直接传送到了城乡学校的办公室里。通过教研平台,山村和矿区学校的教师也能和鸡西市内,甚至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的老师进行学科教研。教育信息化使得一批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鸡西市树梁中学将大学科按备课组、小学科依教研组,把全体教师共分成22个学习组,通过“微课掌上通”交流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将教学设计、课件、微课、优课等上传至“数字校园”平台,形成“树梁资源库”里,供全校师生和兄弟学校共享。鸡东县一位农村小学老师,通过网络空间建设,自发的建立了交流群,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7000多名教师,每天进行互动交流。信息化手段的便捷和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激发了老教师的学习热情,不少年近退休的老教师,也能自己制作微课、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甚至在网络空间应用上,拥有上千名的“粉丝”。教师已经由建设之初的被动应付转变到主动应用上来。
进一步满足了家校同步育人需要。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家长注册网络空间,并通过网络空间与学校、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依托学校空间、班级空间和微课掌上通,整合QQ群、微信群等资源,向家长、社会有效推介党和政府的办学思想、政策、法规;推介科学的育人理念、方法;推介学校的办学特色;推介指导家长怎样履行好育人的第一责任者责任、家校应怎样共同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好文章,实现家长和学校共同育人,实现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家庭与学校的多元互动,形成了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伴随式家校育人新模式。
令城乡每一名学生都能平等接受优质教育正在成为现实。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依托鸡西教育云平台,创办了“鸡西信息化学习平台”,开通31个学生学习专题网站,开辟了“学科学法指导”、“在线学习中心”、“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栏目,并通过引进、开发和整合资源的方式,建立了超过2000G的“鸡西教育数字资源库”和320G的“鸡西教育网数字图书馆”,满足师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智慧课堂”为代表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通过网络把知识变成立体的声音、图像、视频等,同时结合对大数据分析,课堂教学检测、评价更加及时、精准。以“空中课堂”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学习,学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即使学生的家远在边境线上,也能把名师请到家中,实现了处处可学。学生只要通过移动终端,就实现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自主学习。以教师网络空间和学科微课为代表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一盘棋,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偏远农村、落后矿区,信息技术的“高速公路”同步建设,统一标准,不存在城乡、校际间差距。教育信息化使鸡西市城乡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网络与市区内的优质学校互联互通,同步教研、同步授课,为区域教育实现内涵提升、优质均衡奠定了坚实基础。因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鸡西市所属的9个县区,全部达到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