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伎乐”石刻
彭建平:其实不光是永陵的“二十四伎乐”,其他类似的文物遗存中都没有出现古琴。这主要是因为古琴的演奏特点更注重“韵味”而不仅仅是“声音”。古琴7根弦,一般用于雅乐之中,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筝在唐代时有13根弦,从演奏的音律上,古筝比古琴表现性强。从传统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古琴与文人、雅士通常连接在一起,曲高和寡。古筝比较符合俗乐,为世人所喜爱。
我们听琴乐都是一种安静悠远的感受。“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因为琴声很小,二是抚琴更需要安静的心境。所以一般古琴更适合独奏,用在乐队中无论做主旋律还是伴奏都不太合适。
红星新闻:在王建墓棺床三面雕刻着二十四个伎乐,乐伎所奏乐器被认为是龟兹古国音乐,也有人说是佛教音乐并跟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飞天乐伎相提并论,你们最终认定这批永陵石刻乐器来自哪里?
彭建平:从这个乐队的乐器组合来看,它既不完全是燕乐(胡乐),也不完全是清乐(法曲),而应是唐玄宗时“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后所发展的一种乐队,是唐代音乐在中后期的一种发展变化。
这组乐队的编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汉族传统乐器如筝、萧、篪等,也有少数民族的乐器如觱篥、羯鼓、琵琶等,还有源自古代印度、中亚、西亚等“一带一路”地区的外来乐器如竖箜篌、贝、铜钹等。这种兼收并蓄的多样性恰恰反映出成都在南北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交融过程中扮演的空间上的枢纽角色。
红星新闻:从杜甫《成都府》“暄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和《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等描绘成都民间乐舞诗句,到出土的永陵石刻“二十四伎乐”,都在指认一件事:成都,在唐朝就是音乐之都。如今,成都正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您如何看这种天府文化传承?
彭建平:如果说《赠花卿》是成都音乐繁盛的生动写照,那么“二十四伎乐”石刻就是“古代音乐之都”流芳千载的实物证据。唐末五代战乱此起彼伏,在当时的蜀宫中能保有这样一支顶尖乐队,除了得益于成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离不开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对音乐的热衷倾向。这组文物是唐宋之交前蜀宫廷中确切的历史记忆,既是唐代音乐文化流被的华章,又是被宋代音乐文化所承袭的精髓,见证了成都在唐宋文化连接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时间上的纽带角色。
疑问:“二十四伎乐”石刻的是《霓裳羽衣舞》?
红星新闻:在永陵石刻“二十四伎乐”中,最耀眼的伎乐是两个舞伎,有专家说,从她们的舞姿、服饰、发饰看,极有可能来自唐玄宗作曲、杨贵妃起舞的《霓裳羽衣舞》。如今印证此说了吗?如果不是,两个舞伎所跳之舞又是什么风格唐代乐舞?
彭建平:说到永陵二十四伎乐与《霓裳羽衣舞》的联系,实际上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四川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朱舟、俞抒和高为杰三位先生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蜀宫夜宴》。《蜀宫夜宴》的灵感来源于“永陵二十四伎乐”,乐曲的创作则是借鉴参考《霓裳羽衣舞》的古曲谱予以想象创意和艺术构思。
唐代的乐队不论是清乐、燕乐或者胡乐,均有舞者,仅凭两名舞伎石刻现有的形象去断定其表演的是《霓裳羽衣舞》,肯定是不严谨的,目前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论。
唐代的舞蹈大体可分为“软舞”和“健舞”两大类,永陵的舞伎作为宫廷舞者,想必应该精通各种舞蹈,从目前石刻的姿态及服饰看,她们在此表演的应是某种“软舞”。
文创:复原“二十四伎乐”乐器难在有些几乎失传
“二十四伎乐”石刻
红星新闻:属于前蜀时期的这批“二十四伎乐”乐器,从造型、功能来看,与现代的同名乐器有些相似却有不同,比如琵琶,古代和现代的琵琶尚有横抱与竖抱之分、五弦与四弦之分。箜篌的弦,古今变化更大,唐代多是二十三弦,如今五六十弦的箜篌也有。你们在复制这批伎乐时,是全面按照石刻伎乐造型来制作,还是结合了现代乐器形制?
彭建平:古乐器的仿制、“复原”呈现是我馆近年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有的乐器历经嬗变古今差异较大,比如琵琶在宋代以后随着品相的增加改为竖抱,用手指弹拨,像永陵乐伎这般横抱于胸前,右手持“牙拨”弹奏的曲项琵琶已不常见;还有的乐器则完全失传,比如羯鼓虽在唐代风靡一时,后来却渐渐遗失。此外,还有部分乐器无法根据外形和演奏方式给予确切的定名,学术上还存在一些争议。
鉴于这种复杂性,在乐器仿制“复原”的具体设计制作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在古代乐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标志,具有重要的仪仗作用,很注重装饰和工艺的豪华色彩,大多金漆彩绘。我们希望再现这种观念,在乐器可装点的部位设计装饰具有时代性的绘画或图案。其次,制作的乐器外观仿效石刻的原貌而内部结构可以参考现代乐器进行设计,除了确定是沿用传统律制的乐器外,可采用十二平均律以适应今日之演奏。最后,制作乐器的材料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传统材料及传统工艺。
最终,结合演出的实际需要,我们分别制作了一套“拟古乐器”和一套“仿古乐器”。前者主要按照石刻的形态特征制作,以供展演;另一种则以石刻乐器为依据,查证文献参照实物,制作的乐器形态、结构、材料有一定依据,并按照一定音律有实际音响。
红星新闻:在后蜀时期,一套最高规格的完整的舞曲团队是否就是源自前蜀皇帝王建的二十四伎乐?在您看来,前蜀的伎乐处在社会哪一阶层?如今去弘扬与传承唐末五代的乐舞文化,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彭建平:后蜀时期的高规格乐队,目前的考古实物资料主要是前些年赵廷隐墓出土的伎乐陶俑。赵廷隐是后蜀重臣,他墓内陪葬的这支乐队相较于王建墓的二十四伎乐,规模略小一些,并且是站姿演奏。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古代封建王朝下的宫廷乐伎应属于“乐籍”,在籍者的身份定位是“乐工专业贱民”,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这个群体在过去承载着中国“礼乐文化”中“乐”的部分,在祭祀、庆典、仪式、宴席等场合,均由这个群体执事应差。“乐籍”实际是“礼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战乱此起彼伏,在当时的蜀宫中能保有这样一支顶尖乐队,实属难得,透过这些艺术所传达的不光是卓越的审美价值,还有千年之前社会生活的真实信息。“永陵二十四伎乐”穿越千年再现于我们面前的意义,除了提供鲜活丰茂的艺术滋养还有沟通古今的价值魅力。
红星新闻:从当代考古学分析,王建死后,前蜀后主和花蕊夫人为何要将二十四伎乐浮雕在他的棺床周围?这有什么隐喻?
彭建平:从王建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除了玉册、谥宝等礼仪法器外,其余诸如玉大带、银手杖、银搔手、银盒、铜镜等等均是王建生前喜爱的个人随身玩物。由此推测,二十四伎乐或许就正是其生前喜爱欣赏观看的演出活动。
谥宝
红星新闻:在唐代,石刻艺术盛行,永陵博物馆中的石刻也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比如王建石像、王建棺床。传说很多石材来自成都金堂,是否属实?此外,王建石像亦是极其罕见的皇帝真人石像,这是否意味着当时成都的石刻艺术已经走在全国甚至世界前列?请从石刻艺术视角为红星新闻读者解读一下。
王建石像
彭建平:王建墓地宫的石板不少刻有“金水”字样,表示材料的产地正是如今的金堂。
前蜀永陵石刻在10世纪初期的成都地区以一种对8世纪前后形成的雕塑艺术三大类型(皇家陵墓石刻、佛教寺庙雕塑与民间陶塑)综合融汇的姿态出现,并且准确显示出其中世俗类型的渐占优势,给中国古代雕塑由唐到宋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转变期的标本,在古代艺术史的研究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考虑永陵石刻中所表现出来的唐代雕塑三大类型的综合倾向以及其中世俗类型的扩展,则宋代雕塑的世俗化风格大行其道就是无法理解的。
神道(在陵墓前开的道路,意为神行之道)
名片:《伎乐·24》已成“国际音乐之都”名片
红星新闻:如今的永陵石刻“二十四伎乐”已被搬上了舞台,石刻上的乐器也已复原成实物,演奏着动人的音符,传承着可以耳闻目睹的天府文化。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契机想到要复原乐器的?最初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国乐观念剧《伎乐·24》是不是另一种“文创”作品?
彭建平:要让“二十四伎乐”在舞台上“复活”,首要便是“复原”这批乐器。其次我们通过与四川交响乐团、成都联创众娱等单位跨界合作,建立以周文军总导演为首的创作团队,将文物运用到当代的语境中诠释,让更多的人了解成都音乐文化,国乐观念剧《伎乐·24》的出品应该算是另一种“文创”作品。
红星新闻:成都正在打造“国际音乐之都”,你们大力开发永陵石刻“二十四伎乐”衍生文化产品,与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有何关联或助推作用?
彭建平:成都永陵博物馆将以国乐观念剧《伎乐•24》的形式作为支点,继续打造一个完整的IP产业链,让剧作、乐器、音乐、舞姿、服装、宫词、绘画等与文创、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成为成都“国际音乐之都”建设的重要名片和品牌。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只是因为疫情和经费等原因,力度尚需加大。
红星新闻:一些游客认为,逛永陵博物馆目的就是看看前蜀皇帝王建的地宫,以及地宫棺床上的“二十四伎乐”,除此之外,永陵还有哪些镇馆之宝或者稀奇宝贝可以给广大游客推荐?
彭建平:推荐铜铺首。
铺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物门上的构件,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永陵地宫木门鎏金铜铺首,其尺寸较大,在同类文物中亦不多见。王建是前蜀皇帝,他墓门上的铜铺首装饰富丽而繁复,通体鎏金,兽面衔环,环为圆形,作“两鱼吞珠”的形象。底盘为龙首,上有角,怒目圆睁,露齿衔环,神态威猛,显示了很高的工艺水平。永陵地宫共有三道木门,因此也共有三对铺首留存,目前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和永陵博物馆各收藏一对。
红星新闻:迄今,永陵博物馆已集文物展陈、遗址公园、二十四伎乐复原乐器、舞台剧《伎乐·24》等多种与游客互动的功能,未来此馆还有什么新的发展规划?
永陵博物馆内游人如织
彭建平:首先是继续抓好博物馆“强基固本”工作,在做好永陵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标准,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引进人才。其次是按照博物馆拟定的文保规划、园林景观提升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博物馆“国际化智能化规划”等,继续争取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持续提高博物馆软硬件水平。三是继续围绕永陵“二十四伎乐”文化资源,让我馆原创“唐音铿锵——成都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在国内巡展,同时争取尽早让国乐观念剧《伎乐·24》在海内外巡演,宣传成都,宣传天府文化,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音乐之都”建设添砖加瓦。
红星新闻记者 彭志强 曾琦
摄影记者 段雪莹
编辑 李学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