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就产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权力和强制地位。
B.血缘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人一出生就决定他的地,家族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C.血缘社会中不存在交易,仅是出于人情的相互馈赠,而地缘社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则不讲人情,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
D.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生存就难以保障,就会有人离家到外乡生活,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是纯粹的地缘关系。
3.以下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古代基层组织中乡官的待遇地位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有的朝代不仅没薪酬,还沦为职役,甚至有破家的风险。
B.古代基层组织有维持乡里治安的责任,如宋代规定发现同保内犯“强窃盗、杀人放火、强奸”等案件,要随时纠告。
C.古代基层组织中的乡官一般由当地有影响的宗族长老、乡绅担任,他们了解民情且有威信,利于办理乡里事务。
D.古代基层组织参与基层司法事务,如唐代里正、坊正有权对户婚、田土、斗殴之类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处理。
4.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以见解精辟、论述严谨见称,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从标题看,两则材料都在讨论“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但在论证角度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桥边①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②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③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④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⑤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⑥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⑦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⑧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⑨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
[注]①《在桥边》是伯尔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一个数字的捷报”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交代了政府对战后生活重建颇具人性化的安排。
B.“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而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则代表了一种机械顽固、近乎盲目的乐观。
C.前三段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从其对计数工作的态度可见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点小小的玩世不恭,这是一种小人物无声的抗议。
D.即便有丢掉饭碗的危险,“我”也坚持“漏数”心爱的姑娘,可见“我”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了一种精神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快乐,“沉醉”“喜报”“称心如意”“郑重其事”等词更是写出了“他们”对于擅长假装的“我”的工作成就的完全相信。
B.第④段大量运用了逗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断开长句,但有时又有意设置文气上的阻隔,保留较长的语言成分,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
C.“我”心爱的姑娘并没有名字,她其实代表的是作者内心向往着的美好事物。这个美好,不仅仅可以是人,也可能是使人内心富足的美好生活。
D.“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和“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两句,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强化了人物的情感,增强了感染力。
8.本文在情节上遵循了小说的基本运行模式,但又处处可见设置上的“精巧”之处,请结合小说具体谈谈。
9.海因里希·伯尔凭借他的作品被评论家誉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文本和注解,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准阴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B.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C.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D.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列传是记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事迹。
B.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淮阴,就是淮河的南岸区域。
C.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布衣出身”这些词语中的“布衣”均为此意。
D.寡人,古代帝王的自称。表示帝王自称的词语还有“朕”“孤”“不谷”。秦王嬴政称帝前,普通人皆可自称“朕”,嬴政称帝后,“朕”成为皇帝一人的专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离开;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离开。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任用贤才。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会合摧垮楚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2)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14.韩信见解独到、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本谈谈他认为汉王怎样才能一举平定三秦?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越调】小桃红·鉴湖夜泊
(元)张可久
鉴湖①一曲水云宽,鸳锦秋成缎,醉舞花间影零乱。夜漫漫,小舟只向西林唤。仙山②梦短,长天月满,玉女③驾青鸾。
【注】①鉴湖:在浙江绍兴市南,传说因黄帝在此铸剑而得名。②仙山:传说渤海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③玉女:传说西王母乘玉女驾驭的紫云车,由二青鸟陪侍。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时空交织,虚实错落,光线明暗的不同变化,色彩浓淡的合理搭配,给人以跳宕多姿、宛若仙境之感。
B.开篇二句用墨极简,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镜湖秋景:水波动荡,烟波浩淼,彩霞斑斓,鸳鸟联翩,融入天际。
C.“醉舞花间影零乱”一句化用了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笔墨酣畅地抒写了作者载酒行舟借酒消愁的忧愁之态。
D.“夜漫漫,小舟只向西林唤”将读者从飘渺虚幻的神仙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为作者孤寂苦闷心情又重重渲染一笔。
16.有评论说,张可久一生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此曲就传达出了一种“旷达出世”的情怀,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直接论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是写“愁”的高手,他在《虞美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发内心无穷愁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里客人面对浩瀚的长江,直接抒发人生短暂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古代科学的瑰宝,____________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特色弱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不但是看待中医、推广中医,还是研究中医、运用中医,必须遵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更不是墨守成规。中医药发展需__________,借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 )。中医药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进而获得高质量的发展。中医药____________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只有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让中医药永远姓“中”,是中国人____________的责任和使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凝结 兼容并蓄 发源 义不容辞
B.凝聚 博采众长 发源 义无反顾
C.凝聚 兼容并蓄 发祥 义不容辞
D.凝结 博采众长 发祥 义无反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看待中医、推广中医,还是运用中医、研究中医,都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B.无论是看待中医、研究中医,还是运用中医、推广中医,都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C.不但是看待中医、研究中医,还是运用中医、推广中医,都必须遵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D.不管是看待中医、推广中医,还是运用中医、研究中医,都必须遵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承是最好的创新,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B.创新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没有传承。
C.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
D.传承须先创新,做好与时俱进才能传承。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了秋,凉飕飕。”这句谚语说出了人们对凉爽秋天的期盼,不过,①________。所谓“秋后一伏”,意思就是立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酷热天气,立秋其实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而确定的秋季起始日,所以,虽然立秋是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人们有时难免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从这个角度来看,②________。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说白露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似乎更为恰当。
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意义很重要,人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种种习俗之外,大家盘算的大多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准备尽情享受丰收之乐。而如今,二十四节气作为把握作物生长的一种文化技术,涉及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依然可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比如,民间流行在立秋时以悬秤称人,对比立夏时的体重。这是因为人们经历“苦夏”后很容易变瘦,所以要在立秋时进补、这叫做“贴秋膘”。对每个人来说,③_______,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手法的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哲人、演说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沈从文说:“我一生最怕是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A
4.①先阐述血缘社会的特征,如稳定性、父死子继等;②接着论述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血缘与地缘的分离;③再接着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例论述血缘与地缘的区别;④最后进一步论述以地缘为基础的契约社会与血缘社会的不同,强调契约社会具有现代社会特性。
5.①材料一从血缘与地缘对社会治理作用的角度展开论证。论述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所形成的方式与机制,有利于自我管理,实现家国同构;论述了以地缘为基础的基层组织模式对社会治理的特殊作用。②材料二从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和各自特点以及它们所构建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征的角度展开论证。阐述了血缘、地缘的形成与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商业发展为例论述它们构建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所以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判断是否“契约社会”,这不应是唯一原因。并且“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显得武断且不合事实,表述的大意应该为:这种由陌生人组成的社群更需要契约来管理。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血缘社会是稳定的”错误,原文是“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选项以偏概全。
C.“血缘社会中不存在交易”错,与原文矛盾,原文表述:“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文中此处的“交易”就是“相互馈赠”方式的物品交换,不是商业“当场算清”的交易方式。
D.“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错,偷换概念,原文是“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有人就有家族就必有血缘关系,不是“新社区”而是搬迁过来的人与当地社区的人没有血缘关系。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的观点是:(1)中国古代以宗法血缘为基础,实现家国同构。(2)以地缘为基础的基层组织模式,不仅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还有助于中央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A.论述的是古代社会基层管理者的报酬及风险,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6.A
7.C
8.①情节一波三折(运用“摇摆”艺术)。因了姑娘,“我”空洞的计数生活忽然有了亮色;上级要来检查,生计与爱情充满了矛盾;“我”为生计恪守职责,但依然坚持漏数姑娘;虽有这一疏漏却又意外交上鸿运,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②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看似出乎意料,但从前文“他们”只重视冰冷数据、公式化机械化的行事风格来看,这一结局又在情理之中。③伏笔铺垫,结局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前文交待“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预示着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数马车”的好运有限,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或许还将伴随着更多的痛楚,“我”的创伤依旧。
9.①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小说中展现了“我”那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情故事,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欢。②小说的主题深刻厚重,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表面上看小说表现了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人变成空洞百分比”的反思,是对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关注。③富有理想主义情怀,肩负良心与道义。人物处境堪忧,调子仍相对轻快。“好运”的结尾,体现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抗争和一种理想情怀,表现了作家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A.“颇具人性化的安排”说法有误。“我”代表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因此开篇几句话,恰好说明战争的伤害一直遗留,且政府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快乐”“完全相信”错误,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其实并不快乐,作者运用反讽手法,语带讽刺;结合“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可知,“他们”对于“我”的工作成就也不是“完全相信”。
B.“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错误,语言上的阻塞和通畅,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小说的主人公不等于作者本人。
D.手法不是“排比”,应该是“反复”。
10.A
11.A
12.C
13.(1)大王假如只想长期做汉中王,当然没什么事情给他做;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2)但是项王军队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
14.①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②赢得民心: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③发动军队向东挺进。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设立为河东郡。
“信乃益为疑兵”意思是韩信就增设疑兵,“疑兵”是宾语,动宾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从夏阳”和“以木墨瓶”都做“渡军”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了CD。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纪传体断代史”“列传是记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事迹”错误,应该是“通史”不是“断代史”。记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事迹的是“世家”不是“列传”,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任用贤才”错误,韩信认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贫穷且没有出众的德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小吏,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下来做他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任命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逃离楚军去投奔他,还是没什么名气。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在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有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他。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骂道:“跑掉的军官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最杰出的人。大王假如只想长期做汉中王,当然没什么事情给他做;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于是汉王打算召见韩信任用他。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完成仪式,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韩信的任命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乘机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大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但是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消灭的呢?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出兵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向西进军。六月,魏王豹以探望亲人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与楚军订约讲和。汉王派郦生游说魏豹,没有成功。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设立为河东郡。
15.C
16.①手法上:多处引用与出世相关的仙家典故,强化了对鉴湖夜景的独特情感。②内容上:暗含出世思想。抒情主人公驾着一叶扁舟只向西林,梦三山,见玉女,宛若置身仙境。③人物塑造上:全曲字字句句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纵情山水、旷达出世的情怀。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了作者载酒行舟借酒消愁的忧愁之态”错。此处化用李白诗句,表现了作者悠闲散漫惬意之态。
17.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尝、须臾、羡。
18.C
19.B
20.C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凝聚:聚集、积聚。凝结:有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语境指中医药聚集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应填选“凝聚”。
第二空,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根据语境中的“借鉴吸收”可知,第二空应选用“兼容并蓄”。
第三空,发祥:兴起;发生。发源:开始发生。语境意思是中医药在中华大地兴起,应选用“发祥”。
第四空,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能回头退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拒绝;常用于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语境强调“不推辞”,应用“义不容辞”。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其一,关联词“不但……还是”搭配不当,此处应为条件复句,应该把“不但”改为“不论”或“不管”;
其二,“推广”“研究”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该先“研究”,再“推广”,应调换位置;
其三,“遵守”与“规律”动宾搭配不当,应把“遵守”改为“遵循”。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从分号可知此处要填入的是与“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并列的分句。联系前后语句,括号内的语句应是强调“创新的作用”排除A、D两项。
从句式上看,B项与前一句不一致,排除。
故选C。
21.①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 ②立秋节气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 ③顺应自然规律(依循自然时序)
22.引用民间谚语(俗语)。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对农事有重要意义。可使表达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