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
B."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两端。也就是说,"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C.感兴就是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它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
D."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触物,终点在起情,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内涵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诗歌是诗人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和展现这一认知,可以推知诗人们所感或同,所兴或异。
B.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态的外化形式,是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的。
C.“目触而心接,一发于诗”“耳目所及,形之歌咏”都包含了“触物”是以耳目感观直接感知的性质。
D.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3分)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感兴论”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一段,香菱最终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咏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作为读者对此诗感兴欣赏的要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事变)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C.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D.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 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 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D.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8.孙犁的小说在写人物时,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共性,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请结合文本一内容分析概括小菊和大娘的共性与个性。(4分)
9.孙犁的抗战小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题材、人物塑造到艺术特色都呈现出浓郁个性化特色。有人认为《碑》是特例,和《荷花淀》特色迥异。对这一观点你怎样看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敇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B.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D.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烈士,指有抱负、志向高远的男子 。文中与曹操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相同。
B.车驾,帝王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可借指帝王,文中即指帝王。
C.宗庙,古时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文中与 “社稷”合称借指皇室国家 。
D.微行,指帝王或显贵者为隐匿身份,便装出行或私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钦进士出身,由行人升任御史,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务,武宗皇帝欲出居庸关,张钦为保皇帝安全,关闭关门阻止皇帝出关,并三次上疏,在民间传为美谈。
B.八月初一,武宗一行到昌平,急传开关。张钦命令居庸关指挥孙玺紧锁关门藏起钥匙,亲自持剑坐在城关下禁止打开关门。
C.张钦始终坚守职责,因为他不肯妥协,武宗八月下旬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张钦在哪里,并命宦官谷大用把守居庸关,诏令不准放出一人。
D.世宗即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知府,积功升官做到太仆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3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分)
14.张钦在阻止武宗出关一事上可谓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智”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游泰山(其六)①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②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③,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释:①李白的组诗《游泰山》(六首)作于天宝元年(742),诗人曾在当年四月登泰山。②玉真:仙子名。③匏瓜:星宿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交待了诗人从泰山东南麓的王母池到天门关的游山路径,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
B. 诗人携绿绮琴行群山间,与仙人游而聆听仙乐、观仙舞,诗人对此感到快慰。“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与“霓为衣兮风为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诗人举手要把匏瓜星摘下,“恍惚不忆归”,不禁抬手拨弄轻浅的云儿,急切之中却误摘了织女星。
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
16.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请结合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构思和内容表达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恰好与唐太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古诗词中常用舟船意象营造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正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如“_________ ,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拼盘或集锦似乎已成为主旋律创作中 的模式。近日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辈》以《乘风》《诗》《鸭先知》与《少年行》四个风格迥异的篇章延续了“我和我的”系列的熟悉配方。集锦式创作的优缺点是 的。其优点在于,如果不同故事单元 、搭配得当,不难形成相互激荡的多声部协奏曲。( )就整体性而言,《我和我的父辈》的呈现还是 的。就各篇章而言,《乘风》悲壮传奇,《诗》柔软诗情,《鸭先知》日常谐趣,《少年行》癫狂闹剧,可谓各具特色。相对而言,《乘风》中规中矩,《少年行》则多少有些乏善可陈。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信手拈来 不言而喻 相得益彰 可圈可点
B.屡试不爽 不言而喻 相得益彰 不同凡响
C.屡试不爽 显而易见 旗鼓相当 可圈可点
D.信手拈来 显而易见 旗鼓相当 不同凡响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碰撞。
B.尽管不同篇章的水准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碰撞。
C.尽管不同篇章的水准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
D.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尤其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然而,正因为没有某种统一的理念,以致各篇章难以和谐统一。
B.然而,正因为有了某种统一的理念,才使得各篇章更和谐统一。
C.缺点则在于,若各篇章没有统一的理念贯彻始终,便容易形神涣散。
D.缺点则在于,若各篇章始终贯彻某种统一的理念,便容易缺失个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主要数据,一系列亮眼的消费数据,令人振奋。2021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大众火热的消费热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消费空间。相比于过去,今天的消费者,购买力更强,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以前是注重量,①;过去买商品,如今买服务;曾经看重买得到,现在追求个性化。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期待更健康的食品、更智能的家用电器、更高品质的电影作品。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②。消费一头连着群众期待, ③ ,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着新的发展契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生产经营者就能在赢得消费者认可、实现更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简要概括文中“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原因,每点不超过1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袁隆平50年研究水稻只为追求杂交水稻的高产,让国人吃饱肚子;吴明珠50年研究瓜果只为“结几个瓜,把瓜的香甜献给人民”……做出成就往往需要“专”的精神。宋代陈亮在《耘斋铭》中说:“工贵其久,业贵其专”。而处于时代的大发展中,“变”又无时无处不在。《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鲁迅在日本留学看到纪录片里国人目睹同胞被日本人处决却伸长脖子围观,毅然弃医从文,最终用文学发出呐喊,践行自己“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的理想;钱伟长在“九·一八”事变后将自己的专业由历史变为物理,为祖国造枪炮,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迄今已更新发布三批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员、在线学习服务员、城市管理网格员、防疫员、消毒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被列为新职业。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其强加因果,且原文表述为“许多诗论家”而非全部;B项,“感物”只是“感兴”中“感”的部分;C项,“就是”以偏概全。)
2. D(前后句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 B(D项属于“触”,A、C两项并非是“遇”,而是携情寻物。)
4. 感兴论是创作主体对外物世界感发,将心灵中诞育艺术境界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借助诗歌形式表达的中国古代诗学创作审美体验理论。(概念所属明确1分,种差2分,单句形式1分,答对三点给 4分)
5.①关注香菱感兴的来由,即秋月、月光等外物以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遭际;②以积极活泼的心灵反复涵咏香菱笔下月夜之境;③唤起内心对月夜人事的兴发感动,借以真切体悟香菱的内心情志。(每点2分)
6. B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太过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作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
7. C.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物象贯穿全篇,主要情节均有关联。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蕴,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不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故选项错误。
8.共性:在抗日战争年代,勤劳吃苦,积极从事后勤生产,体贴、理解、支持自己的亲人参与革命工作,关心救护革命战士。个性:大娘是个热情直爽的人,大娘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可见。得知战士牺牲后,作者描写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直接表露她的悲伤。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人,听出李连长到来,小菊虽然“又惊又喜”,却未直接表露,还嘱咐大娘小心点,听说李连长要过河,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叫父亲,战士牺牲后,小菊用力织布、发呆等动作、神态,含蓄传达深藏的悲愤和痛楚。(4分,共性1分,从文中找出描写大娘、小菊表现的语句1分,分概括其各自个性2分。)
9.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①两篇小说内容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以战争岁月普通农人经历为素材, 讴歌革命精神和美好的人性,创作上都体现了文学语言平易朴素却不失美感;②《碑》充满悲壮、哀伤和诗意,把在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八路军战士的负伤与死亡的情景隐讳含蓄地写了出来,《荷花淀》是清新明快描写战争场面:二者表现战争都以以诗化为原则,善于通过普通农村妇女绘写战争岁月独具的时代之美,展示战争中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美和他们朴素视角下的豪迈的革命牺牲精神;(二)同意。①《碑》将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如“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多次写到天气恶劣、河水结冰、作战环境不利,如“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重点刻画了战士们的牺牲以及赵老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重壮烈的风格。艺术风格是凝重悲壮的。
②《荷花淀》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显得轻松明快,如“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重在透过女人们的视角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表现军民共同抗战的乐观情绪,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艺术风格是诗意优美的。
(6分,一点2分,表明观点1分,能概括分析出两篇小说题材、人物、艺术风格上的同与不同,并做恰当解说,言之成理即可,答出2点6分)
10.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11.C12.B
13.(1)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虞、纵辔、观兵绝塞各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定语后置句式、用各1分)
(3)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被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一个)郡县,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洎、诛、终各1分)
14.①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②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其出关③假戏真做,呵斥使者使诈。(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进士,从行人升职到御史,巡察居庸关一带的城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关去宣府,张钦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近来,人们议论纷纷,说皇上想度过居庸关,到远方的边塞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而是想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哪能陛下亲自带军征讨?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己,陛下怎能凭借担负宗庙国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预测风险的地方。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后来,朝中大臣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书,奏议呈报后,没有回应。八月初一,皇帝私访到昌平,通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官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分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觐见,张钦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开,皇上不能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国家的事情就不可预料了。万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了也会不朽。”张钦于是背负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关门下说:“敢说打开关门的人,杀之。”当夜拟写奏章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的听不见一点声音,而总是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秦章还没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钦拔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皇帝大怒,回头对朱宁说:“替我快去逮捕杀掉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恳请皇帝返回京城。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纷纷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视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驰出关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钦听说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次上书劝谏,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激愤,面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广泛传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着说:“先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未了””但也没有治罪他。明世宗继承君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知府,积功升至大仆卿。
15.C
16.构思方面:《游泰山》的构思是以游仙写山水,呈现出山水实景与仙人仙境交相显隐的结构形式;《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以梦游写山水,呈现的是神游天上仙境,全诗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构思精密;两首诗构思上都是由实景入幻境,以遨游仙境为主体,再由幻境回到现实。
内容表达方面:《游泰山》实写泰山风景,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泰山宛若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实中生虚抒发对泰山美景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境里遨游仙界寄寓着深沉的慨叹和精神追求,虚中写实抒写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两首诗在内容表达上都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和游仙思想,都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虚实结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
(6分,每点3分,每点不同分析占2分,相同概括1分,意思对即可)
17.(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8.(3分)C
19.(3分)B(原句三处错误,一是“不同篇章的水准尽管”语序不当,二是“家庭关系以及父子关系”不合逻辑,三是“代际之间”语意重复)
20.(3分)C
21.①现在是追求质②也是新的消费空间所在(或:也为经济与发展提供了方向)③一头连着经济发展
22题(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①消费者购买力更强②对产品需求多元化③消费升级,追求高品质
23.材料解读:材料的第一个层次用袁隆平50年研究水稻只为追求杂交水稻的高产,让国人吃饱肚子和吴明珠50年研究瓜果只为“结几个瓜,把瓜的香甜献给人民”两个实例和古人陈亮的名言,揭示业“专”的价值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志向,一种信仰,一种将全部精力倾注某一领域,为了将某件事做成的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精神。第二个层次用时代特点和易经名言引出“变”的价值意义,并用鲁迅和钱伟长的的事例揭示“业有变,业专才能久”的一面,突出了时代发展中又需要具备“变”的思维,并通过鲁迅和钱伟长的事例提示我们应因何而“变”;进而用现实发展中职业变化层出不穷的状况突出时代发展中业“变”的突出特点,重在引导对待业“专”和“变”应结合时代有发展的思维谈出自己的思考认识。
立意指导:材料并未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只要求考生根据论述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考生可以根据业“专”与“变”来谈二者“关系”,比如可以认为“专和变二者都为目标事业服务,互相促进”——有专而变才能实现自己的初心不陷入迷茫;有变,专才能久;或是“专是变的阶梯与灯塔,当专面临高墙,就需要变引领出一条新的路”。也可以着重在现实的语境中谈论二者的“意义”。比如万象更新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难免会迷人心智,可联系流量主播乱象、网红炒作、李子柒品牌等现象探讨“专”之精神是立足于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也是使人清醒、看透本质的最好方法。或者从老字号的今日求生之道、青年人职业选择的变化,以“变”为借口而不“专”的青年人等现象上挖掘“专与变”的关系。
题目示例:业精于“专”而长于“变” 时代潮头且“专”且“变”
例文赏鉴: 专与变
一只红船驶过悠悠百年,带给新时代青年的,一是坚定理想、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二是创新求变、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红船精神”中的两个含义,将是指引我们在“专”与“变”中做好复兴事业的灯盏。
“专”,就是对追求事业的坚定,是始终追随梦想的态度,关系到我们“做什么”;“变”,则是对成事道路的探寻,找一条可行的方法和出路,这关乎我们“怎么做”。
时移世易,“变”如影随形。在“变”的时代中,首先要找到所“专”的东西,有“专”的定力方能在“变”的破涛汹涌中踏浪前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变化可谓一夜之间平地起,地产上涨、金融热潮、数字经济、区块链,很多人被纷至沓来的时代潮流裹挟着,不停地在“变”着自己的事业,但却始终难以跟上时代“变”的脚步——这就是因为心中没有“专”的定力,没有确定终身为之奋斗的梦想。而那些看似“不识时局”的人,如将青春融进敦煌石窟的樊锦诗、将生命倾注给田中水稻的袁隆平、集劳动技能、文化审美与自媒体于一体以1410万的海外订阅量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网红”李子柒,他们无不坚守着自己专一的事业,哪是东一阵、西一会的风就能将他们吹得动的!正所谓“无专则不精,无变则不通”!不仅是做事,我们的人生之弦也应该这样弹:一头连着现在,一头连着梦想,管他纷纷然变化莫测,我们只专心坚定地弹好这生命之弦就好了。
时代无言,却风起云涌。风云际会中,近代诸如“陈独秀”们、“易白沙”们,找寻救国新出路,秉持“为国”初衷,在旧中国擎举“变革”旗帜。他们做事的方式是“变”的,可在“变”的道路上,因为在前行中失去了“专”的态度,最终一片茫然。无数历史昭明,,如何让一个想法、一个信念在险仄的时间长河里乘风破浪、茁壮成长,需要“变”的保驾护航,更要有“我自岿然不动”的“专”之定力。因为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也只有在“变”的引领和保护下,“专”才能长葆青春。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确实应该审慎地思考职业方向。但“临渊羡鱼”未必是必然选择。在一日千里的信息社会,我们很难预知或决定未来职业,但学生时代“退而结网”显然是明智之举。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都有相似结论:一万小时造就专家。我认为“一万小时定律”体现的就是“专”的态度、是“专”的理想追求,而这种“专”的付出就是在“结网”。“结网”的理想实践就是“捕鱼”,水流瞬息万变、鱼群迁徙游动,缺少了“变”的思维创新,“专”的理想就会碰壁空网而归。“强国有我”不能只是漂亮的口号,只有时刻将“专”与“变”偕行,才能青春远航,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