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明朝是怎么被清朝占据的撰写,主要解答关于明朝是怎么被清朝占据的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明朝为什么会被清朝灭了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然后建立”大顺“政权。大顺(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启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权。明朝覆灭过程如下: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扩展资料:李自成为政举措1、政权建设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由牛金星充任。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二个州,官为节度使。2、经济方面农民战争期间,在义军控制的地区里,李自成采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如没收南阳、襄阳一带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同时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由于流动作战,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执行,但这些政策的本质,却同封建皇朝的繁重盘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3、文化方面在文化上,制定“甲申历”,废除八股对偶的陈腐文体,改为散文形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
明朝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被占据的:
1、大明统治集团内部也不团结,君臣互相猜忌,互相仇视。
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四起,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被逼上吊自杀。
3、因为吴三桂的叛变,清朝能攻入山海关,同时迁都北京,之后清朝陆续消灭华北残余明朝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国、南明和明郑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明史》)。
扩展资料:
明朝末年,由于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江南地区非常富庶,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生产关系和市场需求的转变,农民们把几千年来的粮食作物改成了经济作物,造成了国内粮食的急剧减少。
再加上地理上进入了小冰川时期,这是发生大规模旱灾的直接原因,旱灾必然伴随着蝗灾,这使得粮食大量的紧缺。
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崇祯诛杀魏忠贤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掌控朝政,而东林党人普遍丧失士人操守,为了一己私利争权夺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崇祯要求捐钱竟集体缄默,亡国之时东林党领袖带头投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末农民起义
1644年,明朝被农民军推翻,清朝继之入关,从而开辟了有清近三百年的“洪业”。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演绎了许多复杂的变故,最终清统治者以胜利者的姿态继承了明的江山。从历史发展的客观作用上讲,清朝之所以能够入关是因为明朝本身为满族统治者提供了若干契机。造成这些契机的根本就在于:明朝濒于灭亡的事实。因此,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明清嬗代的若干历史条件,从而进一步有利于我们认识17世纪中国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再者,由于许多史家总是将明清两朝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时期来看待,因此,对明史诸多方面的认识必然会有利于我们对清史的认识。基于此,本文欲对明朝灭亡的原因作浅要的分析。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上讲,明朝的灭亡更多地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王朝发展到后期的结果。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社之争使得明朝的统治秩序混乱,最终导致了灭亡。许多学者还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层面认识明朝的灭亡,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囤积居奇、占地夺田)而广大中下层人民所承受的赋役和税收却不断加重,结果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爆发。在论证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导致明朝灭亡时人们往往从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显的一个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间未上过一次朝)讲到万历的敛财以及天启对朝政的荒废。在这些论证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对国家灭亡的责任,而忽视了整个官僚集团腐化以及吏治混乱对国家灭亡所产生的影响。在论证宦官专权时,多数人认为宦官是造成明代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因而把宦官集团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进行了各种分析。但事实上,在明代也有一些好太监,比如:冯铨、王安等,他们对士大夫的主张还是支持的。因此,在分析宦官专权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时是应该有针对性和具体所指的。从明初开始宦官便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是明代的特殊性。党社之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是有目共识的。明末党社之间出于集团利益或政见上的差异而大肆争斗从而使统治集团的力量分散,影响和延误了政府的正常运作。由于党争明朝对辽东的政策多行不利,袁崇焕也因此被处死。也正由于党争从而使北京政权在面临南迁的选择时不能决断。所以党社之争的弊端以及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角度上讲,豪强地主阶级的势强与广大中下层平民所受赋役、剥削的加强可以用来解释农民起义的发生,但关键在于要有对比性,要将明末老百姓所承受的负担和此前的进行对比,从数字上说明明朝末年赋役和税收确实加重了;而不能以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作为唯一的标志,从而习惯性地认为明朝末年和任何传统王朝末期一样赋役十分沉重、剥削亦很严重,以至矛盾四起,最终爆发起义。事实上,在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应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最多的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等地,一方面政府对老百姓征收的赋役和剥削加重了,而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因素,从而使农民的生存竞争和压力增大,产生了许多无业流民,最终爆发起义。对此进行反正的实例便是:东南江浙地区为何长期以来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所以不能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赋役和剥削加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农民只有造反,在考虑这一因素时要看到地区间的差异性,即各地对赋税和剥削的承受力。 以上所说的这些看法散见于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明朝的灭亡。但是,正如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一书中所指:“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总是愿意用道德来解释历史,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当德才兼备之人掌握政权时,政府的资金自然殷实充足。与此相反,腐败总是与领导者无能相伴而生”,以上这些政治经济角度的认识也似乎陷入了用道德解释历史的囹圄,他们过多地强调当权者所具有的德行和才智。因此,一些国外的学者试图从制度上来解释明朝灭亡。黄仁宇就指出明朝的灭亡是僵化和收敛的财政体制所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恶果,即:皇权的高度集中及其脆弱性的矛盾、宦官专权、党社之争等等。总之,明朝的灭亡是早期历史因素发展的必然。 除了以上这些分析外,也可以从官僚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关系上来解释明朝的灭亡。由于明末统治者疏于朝政、宦官专权,因而使许多愿为国家尽忠的知识分子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人阶层对国家的信任。再加上党社之争愈演愈烈,从而使士人在维护正义和保全自身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果有识之士要么居庙堂之外,要么纷纷投靠后金。按照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的看法:清朝是依靠辽东武人和士人两股势力实现了混一中国的战争的。因此,明末官僚知识分子与王朝的离心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虽然史学界对清朝入关的必然性尚持怀疑态度。但是女真人在关外的迅速崛起,使得明朝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辽东,从而忽视了内地的起义,而且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清朝在与明朝的不断争战中既消耗了明的国力,也加速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一些国外学者还指出,明朝的灭亡是与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商业衰退密切相关的。他们首先论证了从明朝前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密切相关性。而且指出,在17世纪的前三十年中,中国从世界贸易中获利甚厚,世界各地的白银经马六甲、马尼拉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而供应了中国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货币需求。但是在1620年到1660年间,欧洲发生了贸易危机,在加上世界范围内产银量的锐减,从而使输入中国的白银量减少,最终导致了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衰退,加剧了明朝经济的崩溃。这种认识能够解释明代后期江南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衰落,但不能说明全国都因普遍的商业危机而终至灭亡。当然在解释明朝灭亡的原因时,这种认识也是有其新意的。 此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迁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17世纪中叶,中国与北半球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地质史上的一个寒冷期(见《剑桥明代中国史》P633引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动的初步研究》),伴随这个寒冷期所产生的是一系列旱灾、洪灾、蝗灾以及瘟疫。特别是在1637年—1644年间,全国范围内灾害频仍,鼠疫从山西开始传遍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周边许多地区。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人口大量减少、农业歉收。基于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曹树基通过分析各种数据资料提出明朝是灭亡于生态环境恶化的。所谓生态环境的恶化事实上正是由于地质史上的寒冷期所引起的。很显然,不能将明朝的灭亡统归咎于气候因素,但事实上17世纪气候变迁的影响是显见于明史中的。这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总的说来,明朝的灭亡并非出于某一单一的因素,一方面,明代仍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环,因而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建国初期社会结构的重构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保持中央集权下二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经历近三百年的发展,又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社会结构和分配,所以明的灭亡是对此前传统王朝历史的重现;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明代所具有的特殊时代性,因而使后人能够从另一些特殊的角度来分析明的灭亡。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然后建立”大顺“政权。大顺(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启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权。明朝覆灭过程如下: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扩展资料:李自成为政举措1、政权建设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由牛金星充任。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二个州,官为节度使。2、经济方面农民战争期间,在义军控制的地区里,李自成采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如没收南阳、襄阳一带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同时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由于流动作战,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执行,但这些政策的本质,却同封建皇朝的繁重盘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3、文化方面在文化上,制定“甲申历”,废除八股对偶的陈腐文体,改为散文形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明朝是怎么被清朝占据的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