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安徽滁州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安徽滁州名字的由来是什么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安徽滁州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滁”最早为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古称“滁邑”,因有古滁水而名(今浊漳河)。商王朝时期,尧的孙子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邑,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后被西伯侯所灭,周文王在先后戡灭了黎国、邗国(今河南沁阳)、崇国(今河南嵩县)等重要诸侯国,并将自己的国都自西岐迁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之后,“以周为氏”,构成了周族对商纣王都城的直接威胁。西周初期,黎侯国复又为周武王重设,仍由尧帝的后裔承位。传至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多称该地区为“黎”,渐次淡漠了“滁”之称谓。 滁州市辖区在南北朝以前并无建置,“滁州”的名称在隋朝正式出现,滁州的名字,很有可能与其境内的母亲河-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滁州最早为楚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管辖。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治涂中镇(今滁州市区),置新昌郡,属徐州新昌郡顿丘县,这是今滁州市区建制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南谯州(均治顿丘,今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现。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辖清流(今滁州市辖区)、全椒、来安三县。民国初年废为“滁县”,不再辖县。1949年滁县解放后,设立滁县专区,辖9县。1982年恢复“滁州”,称滁州市。1992年升级为地级市,辖2区2市4县。
1 滁州市区乡镇名字的来历 乌衣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17公里。距江苏省南京市42公里,津浦铁路纵贯其境,合浦、滁宁公路交汇其间,清流河由此通达滁河、长江,水陆交通便利,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乌衣地名有二说:一说,东晋王导的金陵“乌衣望族”侨寄移居于此,多身着黑衣,百姓称之为乌衣。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旧有“古乌衣巷”木坊。一说,老街建于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弯曲,形似乌鱼,谐音“乌衣”。 宋德佑二年(1276年),乌衣即有“滁阳首镇”之称。 沙河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北15公里,因大沙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形成集市。津浦铁路通轨后,建沙河车站,使之更为繁荣。 章广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市境西部,距滁城46公里。原名章官集。“章”、“官”系当地两姓,原居住灰堆集,因地势低洼,常被水淹,移居于此取名章官集。30年代改名章广集。抗日时期称章广乡,民国37年(1948年)与马厂合称章马乡,同年9月复为章广乡。1956年与马厂乡合并为马厂乡。1959年成立章广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章广乡,1985年改为章广镇。有古迹石马王何文辉墓等。旧有西方寺、三里庙、白云庵,今废。 琅琊乡 因琅琊山而名,乡政府驻地三岔路,位于城南2公里。 腰铺乡 古名仁义铺。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蒲州人崔韬,投宿仁义铺,遇虎脱其皮变女,结为夫妇……”,后人据传闻称此为“妖铺”,谐音称腰铺。境内有薄阳城古遗址。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腰铺逢会期,远近农民云集于此,交易耕牛、农具等,成为习俗。 大王乡 以大王郢村取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9公里,俗称十八里店。境内旧有“双城寺”,位于大王中村民小组,已圮。现存古银杏树1株,树围径3米,为市级文物保护物之一。林楼村有濮家墩——古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滁东乡 乡政府驻地五里庵,位于滁城东2.5公里。境内有皇道山、秦皇塘。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昔秦始皇曾途经此山。该乡菱溪村有菱(荇)塘,因避讳吴王杨荇密改名。北宋欧阳修作《菱溪石记》,用“三牛曳菱溪石立于丰乐亭旁”。明尹梦璧作诗画“菱溪夜雨”,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境内东风村三刘村民组,有古“闪州城遗址”。 三官乡 旧有古庙“三官殿”,因以得名。乡政府驻地余冲,位于滁城北9公里。 黄泥乡 乡内土壤黄瘠,岗地起伏,古称黄泥岗,因以得名。 张浦营乡 据传,三国时张飞曾率兵在此扎过大营,故名张飞营,后演变为张浦营,乡因此得名。据清道光《来安县志》记载:张浦营原为集市,旧有金容宫1所。 城郊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郊9.5公里处的十二里头。新中国建立后,初为关山、山林、城西3乡(1956年山林乡并入关山乡),1959年成立城郊公社(1961年山林划出,1969年复并入),1983年改为城郊乡。乡境西部有“古清流关”遗址,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龙乡 原名济川铺,历史上为“九省通衢”的古驿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州守叶露新于此建“珠龙桥”,从此,济川铺改称珠龙桥,简称珠龙。 曲亭乡 旧名曲亭店。《隋书》:清流县有曲亭山。因山而名。境内有皇甫山林场,占地面积8.67万亩,为著名的鹭鸟自然保护区。 花山乡 乡政府驻地在滁城西南19.5公里。境内群山簇拥,状若花朵。据清光绪《滁州志》:花山瓒岏突兀,有如列萼。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锦”。乡因花山得名。乡西南有花山溶洞,1985年列为琅琊山森林公园旅游景点。“龙蟠叠翠”,为滁州十二景之一。龙蟠,即花山乡龙蟠村。 施集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25公里。因施姓人家开设糟坊,衍成集镇,旧称施家集,今名施集。抗日战争时期,为淮南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之一。 李集乡 旧名李都司营、李家集,因名李集。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南29公里。 常山乡 乡政府驻地大包,位于滁城西37公里。相传,元末红巾军将领常遇春起兵常山寨,后称此为“常山岭”,今名常山。 皇甫乡 因皇甫山而名。皇甫山古名曲亭山,南唐时,皇甫晖屯兵于此,改称皇甫山。乡政府驻地大冒,位于滁城西北56公里。 担子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9公里。相传,明朱元璋路经此地,见街道短窄狭小,象扁担,称此为担子街,因以为名。境内旧有高皇庙、大圣庵、玉皇庙等古迹,今废。 汪郢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25公里。相传,山头有井,为汪姓占有,称“汪井”,后衍为村庄,因名汪郢。 黄圩乡 乡政府位于滁城东南24公里。地处滁河北侧圩区,古时为大片沼泽地,名“燕子湖”。相传,朱元璋倡导垦植,曾派员治理此湖,筑圈成圩,获得丰收,朱元璋亲临庆贺,故称“皇庆圩”。后演变成“黄庆圩”和黄圩。1956年将吴港、贯龚2乡并入成立黄圩乡。
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呈“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滁州地名从“涂”到滁的演变,是古人对客观发展的认识在造字法上的运用,可以用来解析滁州山水形胜的地理特点。
“滁”最早为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古称“滁邑”,因有古滁水而名(今浊漳河)。商王朝时期,尧的孙子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邑,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后被西伯侯所灭,周文王在先后戡灭了黎国、邗国(今河南沁阳)、崇国(今河南嵩县)等重要诸侯国,并将自己的国都自西岐迁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之后,“以周为氏”,构成了周族对商纣王都城的直接威胁。西周初期,黎侯国复又为周武王重设,仍由尧帝的后裔承位。传至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多称该地区为“黎”,渐次淡漠了“滁”之称谓。 滁州市辖区在南北朝以前并无建置,“滁州”的名称在隋朝正式出现,滁州的名字,很有可能与其境内的母亲河-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滁州最早为楚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管辖。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治涂中镇(今滁州市区),置新昌郡,属徐州新昌郡顿丘县,这是今滁州市区建制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南谯州(均治顿丘,今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现。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辖清流(今滁州市辖区)、全椒、来安三县。民国初年废为“滁县”,不再辖县。1949年滁县解放后,设立滁县专区,辖9县。1982年恢复“滁州”,称滁州市。1992年升级为地级市,辖2区2市4县。
1 滁州市区乡镇名字的来历 乌衣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17公里。距江苏省南京市42公里,津浦铁路纵贯其境,合浦、滁宁公路交汇其间,清流河由此通达滁河、长江,水陆交通便利,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乌衣地名有二说:一说,东晋王导的金陵“乌衣望族”侨寄移居于此,多身着黑衣,百姓称之为乌衣。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旧有“古乌衣巷”木坊。一说,老街建于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弯曲,形似乌鱼,谐音“乌衣”。 宋德佑二年(1276年),乌衣即有“滁阳首镇”之称。 沙河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北15公里,因大沙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形成集市。津浦铁路通轨后,建沙河车站,使之更为繁荣。 章广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市境西部,距滁城46公里。原名章官集。“章”、“官”系当地两姓,原居住灰堆集,因地势低洼,常被水淹,移居于此取名章官集。30年代改名章广集。抗日时期称章广乡,民国37年(1948年)与马厂合称章马乡,同年9月复为章广乡。1956年与马厂乡合并为马厂乡。1959年成立章广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章广乡,1985年改为章广镇。有古迹石马王何文辉墓等。旧有西方寺、三里庙、白云庵,今废。 琅琊乡 因琅琊山而名,乡政府驻地三岔路,位于城南2公里。 腰铺乡 古名仁义铺。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蒲州人崔韬,投宿仁义铺,遇虎脱其皮变女,结为夫妇……”,后人据传闻称此为“妖铺”,谐音称腰铺。境内有薄阳城古遗址。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腰铺逢会期,远近农民云集于此,交易耕牛、农具等,成为习俗。 大王乡 以大王郢村取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9公里,俗称十八里店。境内旧有“双城寺”,位于大王中村民小组,已圮。现存古银杏树1株,树围径3米,为市级文物保护物之一。林楼村有濮家墩——古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滁东乡 乡政府驻地五里庵,位于滁城东2.5公里。境内有皇道山、秦皇塘。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昔秦始皇曾途经此山。该乡菱溪村有菱(荇)塘,因避讳吴王杨荇密改名。北宋欧阳修作《菱溪石记》,用“三牛曳菱溪石立于丰乐亭旁”。明尹梦璧作诗画“菱溪夜雨”,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境内东风村三刘村民组,有古“闪州城遗址”。 三官乡 旧有古庙“三官殿”,因以得名。乡政府驻地余冲,位于滁城北9公里。 黄泥乡 乡内土壤黄瘠,岗地起伏,古称黄泥岗,因以得名。 张浦营乡 据传,三国时张飞曾率兵在此扎过大营,故名张飞营,后演变为张浦营,乡因此得名。据清道光《来安县志》记载:张浦营原为集市,旧有金容宫1所。 城郊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郊9.5公里处的十二里头。新中国建立后,初为关山、山林、城西3乡(1956年山林乡并入关山乡),1959年成立城郊公社(1961年山林划出,1969年复并入),1983年改为城郊乡。乡境西部有“古清流关”遗址,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龙乡 原名济川铺,历史上为“九省通衢”的古驿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州守叶露新于此建“珠龙桥”,从此,济川铺改称珠龙桥,简称珠龙。 曲亭乡 旧名曲亭店。《隋书》:清流县有曲亭山。因山而名。境内有皇甫山林场,占地面积8.67万亩,为著名的鹭鸟自然保护区。 花山乡 乡政府驻地在滁城西南19.5公里。境内群山簇拥,状若花朵。据清光绪《滁州志》:花山瓒岏突兀,有如列萼。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锦”。乡因花山得名。乡西南有花山溶洞,1985年列为琅琊山森林公园旅游景点。“龙蟠叠翠”,为滁州十二景之一。龙蟠,即花山乡龙蟠村。 施集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25公里。因施姓人家开设糟坊,衍成集镇,旧称施家集,今名施集。抗日战争时期,为淮南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之一。 李集乡 旧名李都司营、李家集,因名李集。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南29公里。 常山乡 乡政府驻地大包,位于滁城西37公里。相传,元末红巾军将领常遇春起兵常山寨,后称此为“常山岭”,今名常山。 皇甫乡 因皇甫山而名。皇甫山古名曲亭山,南唐时,皇甫晖屯兵于此,改称皇甫山。乡政府驻地大冒,位于滁城西北56公里。 担子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9公里。相传,明朱元璋路经此地,见街道短窄狭小,象扁担,称此为担子街,因以为名。境内旧有高皇庙、大圣庵、玉皇庙等古迹,今废。 汪郢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25公里。相传,山头有井,为汪姓占有,称“汪井”,后衍为村庄,因名汪郢。 黄圩乡 乡政府位于滁城东南24公里。地处滁河北侧圩区,古时为大片沼泽地,名“燕子湖”。相传,朱元璋倡导垦植,曾派员治理此湖,筑圈成圩,获得丰收,朱元璋亲临庆贺,故称“皇庆圩”。后演变成“黄庆圩”和黄圩。1956年将吴港、贯龚2乡并入成立黄圩乡。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安徽滁州名字的由来是什么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