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与牛马精神有关的名言有哪那些】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子孙作马牛

时间:2023-11-09 作者:佚名

《增广贤文》云,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一名言传颂很广。是否可以理解为,儿孙如果有能力,无须你为他留物质遗产,如无,留多少也不济事,培养他们的品德与能力最重要。

那么,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是怎么来的呢?最早见诸宋•晦庵《满江红·胶扰劳生》:

胶扰劳生,待足后、何时是足。据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采药访神仙,惟寡欲。

元朝关汉卿写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也有“儿孙自有儿孙福”语句。不过加了下半句“莫为儿孙作马牛”,有人考证,这下半句涉及到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是一位秀才,姓罗。他因家境贫寒考场失意,最后只能远离家人,到其他地方当个教书先生。罗秀才有妻有儿,妻子是大家闺秀。常年在外教书的罗秀才无暇顾及妻儿,所以他的妻子不仅做家务养家还要教子。儿子7岁那年,罗秀才回家,看到儿子很高兴,就想考考他对对子的本事。秀才指着天,先出了一个“天”让他对,儿子平时只没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根本对不出,母亲在一旁干着急就指着地,结果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鸡屎,儿子马上对出了一个“鸡屎”。罗秀才不悦,又厉声问他“父亲”对什么,其母怕丈夫气坏,就指着自己,想让儿子对“母亲”,结果儿子看到了奶,就对出“奶”。罗秀才听罢,很失望。他既恨自己与科举无缘,又对儿子心灰意冷,最后出家当和尚去了。罗秀才的妻子很有远见,丈夫走后,重金找来有名的教书先生,儿子进步飞快,后来一举高中,成了状元。为了感激自己的母亲,他的儿子中了状元后就为母亲过寿。出家的罗秀才也听闻儿子高中的消息,急忙赶回家探访。

但家人多不认识他,只知道有个和尚来化缘,还点名请求见新科状元。并随手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离别家乡十八秋,

千钱斗米我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罗秀才觉得儿子有了成就,却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便发出感慨“儿孙自有儿孙福”。

甚于下句“莫为儿孙作马牛”其实是告诫天下父母,子女们自有他们的天分,有些天资聪颖,有些稍微愚钝,作为父母,不应当以天分高低妄下判断,过早断定一个孩子一生的成就。另外,更不该每日鞍前马后,替孩子操办一切生活中的大小事。儿孙自有他们的福气,智力也是一样,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强逼或者放任,否则最后只能适得其反。对子女付出是爱的表现,但要掌握尺度。尽管现代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从孩子一出生便为孩子们规划了一条自己认为的通关大道,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是否是孩子们想要的,并适合走的路呢?

为人父母,一辈子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子女幸福安康福气延绵。因此,大多数父母的做法是,努力奋斗给他们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临死前都要操心他们的下半辈子。

然而,父母为子女耗尽自己的一生,到头来却往往得不到子女的理解。甚至,他们的很多悲剧,都来源于这个错误的观念。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的后半句,才真正体现出老祖宗的大智慧。所以,奉劝家长们莫为儿孙做牛马,便体现在这里。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会经过自己的步伐,一步步走好属于自己的路的。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做到却特别的难。现在的中国家庭老人为了孙子,甘做马牛,带孩子,洗衣做饭,上学培优包接包送还贴钱。儿子媳妇管生不管养,不少认为理所应当,心安理得。爷爷奶奶劳心劳力一生,退休了,还要当免费保姆,很难有外国老头老太的潇洒。

如何理解“儿孙自有儿孙福”?是否需要节衣缩食为子孙留遗产,拼命挣钱为子女买房子?关于这一点,清朝林则徐也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句话何其精妙?又何其超脱。而今天,在全社会溺爱子孙的大背景下,又有几人能懂?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1221754.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