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安排怎么才算科学、合理?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完全不用崇洋媚外,我国先秦时期的传统典籍《周易》,就把这句话说过了:“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这些都是成语“众口难调”的经典版。确实,无论放假如何安排,都不可能让每个人满意。
但是,总有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放假安排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算更科学、更合理呢?
这里就存在一个比较的问题。在申论写作的语境下,就是比较论证手法的运用。
常言道:“货比三家,择优而选。”比较论证手法的运用,能够让观点更透彻、更让人接受。
我在《李云迪为啥不能被原谅?中纪委这篇评论说透了,值得申论写作学习》一文中,较为系统地介绍申论作文常用的论证手法,其中也包括比较论证的手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还有不少人觉得比较论证手法确实NB,但就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才NB。
今天翻到一篇人民日报评放假安排:最受欢迎方案被采纳!
这篇评论一个“最”字,本身就有鲜明的比较意境。那么,如何论证“最”字呢,才能让读者信服呢?
我们就对这篇文章进行解构分析,看看人民日报评论是如何把比较论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
纵向比较:历年最优!
所谓“纵向比较”,一般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比较。
这一点,在该评论中体现最为明显,文中直接点明“与以往相比”三点区别:
第一,与以往相比,“小长假”虽然只放假1天,但是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
第二,与以往相比,即便调休,也不是周末2天都上班,只借用周末1天。
第三,与以往相比,除夕不列入法定节假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实际上都心知肚明,除夕一般都溜了,放假安排没有“斤斤计较”。
但是,如果只是“时间轴”上的比较,就能说明放假安排最受安排吗?当然不能!或许还会有人感觉“没有最差,只有更差”呢,所以这篇评论又“隐用”的下一个比较手法↓↓↓
横向比较:方案最好!
所谓“横向比较”,一般是同类事物不同表现的比较。
为什么这篇评论开宗明义就说“最受欢迎方案”呢?这里既点明了、又隐含了方案本身的比较。
文中点出“有171.98万份问卷选择了方案三”,既然有方案三,那么至少有方案一、二。实际上,当时针对三个方案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
这个背景,因为当时众所周知,评论就没有占用篇幅介绍(见下图)。
从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的三个方案看,第三个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折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能不调休的都不调休,如“小长假”只安排当日放假1天。
第二,即便调休也会区别对待,如节假日逢周三不调休,逢周二、四借临近周末搞个“小长假”等。
第三,即便调休,也不是周末2天全部上班。
这就是方案三的可取之处!但是,你可能会发现,纵向、横向上进行的比较,说到底都是方案本身的比较,如此就能说明“最受欢迎”吗?当然还不够!所以这篇评论又紧跟了一个比较手法↓↓↓
导向比较:民意最爱!
导向比较,也可称作指向比较。说到底,比来比去,到底是在比什么,是比较手法最需要解决的。
放假安排是民生大事,其方案无论怎么比较,最终都要回归到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上。
所以,这篇评论最终采用了导向比较:有171.98万份问卷选择了方案三,占总数的55%。
55%是什么概念呢?由于调查结果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公布了,这篇评论没有交代选择方案一、二的占比。
实际上,选择方案一的占28.09%,选择方案二的占16.36%,选择方案三的占55.55%。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选择方案三的不仅超过了半数,还占压倒性优势。
你看,这样一比较,是不是把“最受欢迎方案”论证得明明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