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是一贫如洗吗
清朝时期,人民确实很穷,但清朝的经济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也是事实。很多人说太矛盾了,不可信。但小编相信,因为清朝是一个封建专制政权,强大的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像现在我国政府与人民之间如此的紧密联系,对于封建专制的王权国家来说,只要税收正常,人民按时纳税,国力就会强大。要明确的是,封建政权的强大与老百姓之间的幸福指数一定程度上的关系是比较低的。
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民众,其实唯一想要的就是一个安稳,至于加在他们身上的税收和社会压力,他们能忍则忍。这也是千百年来专制政府统治的结果,而并不是从清朝才开始的。有很多人喜欢穿越,但是如果真穿越到古代的话,你若是达官显贵尚且可以,但是如果你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那你就别指望能有幸福的日子。
到了清朝就更是如此了,清朝的人口政策其实是失败的,人口大面积的增长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为什么能够依然保持自身稳定呢?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清朝后期的一系列政策。最初的政策就是思而人丁永不加赋,以及摊丁入亩。说白了就是通过减税的形式增加了人口这一点。
其实很多现在人工短缺的国家依然在做,但是并没有实质性成效,但是在清朝确实达到人口生育的高峰。另一点就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海外商人引入的美洲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产量高,对于土地的要求也并不严格,在哪种都能活,而且成片产出。这就使得在理论上,一亩地无法养得起清朝平均人口,但是却因为这种产量大的美洲农作物,使得人地矛盾大大缓解,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翻倍提高。
但是老百姓积累财富的速度,无疑是封建历史上和平年代最慢的,因为人口多了,土地更多的是用于解决人口平均的生存能力而并不能够使民众富裕。在古代,其实一户农民如果奋力工作,积累财富的话,三代就可以成为地主。但是如清朝后期人地矛盾那么严重,人均耕地数量大大不足,普通农民即便奋力工作,能够成为地主的几率也大大减小,远远不如以前。所以一些破产的农民,最终只能到沿海等工商业发达的地区谋求生路,这也是社会转型必要的情况。
说一说当时清朝社会上的一些事,其实我们在影视剧当中所看到的一些在街上行走的老百姓,穿得都很整齐。那仅仅是电视剧而已,不仅仅是清朝中期,后期就是明朝,元朝,宋朝底层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衣着也是比较破烂和破旧的。
普通人和底层人所生活的环境也都是不讲卫生的。只不过清朝末年,由于老照片存在的原因使得大家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对清朝骂骂咧咧,实际上清朝末年普通民众,底层生活的人,他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当中,老百姓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我们所不断鼓吹宣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实都是上层人和体制内的人表现出来的一种素质素养。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历朝历代都是活着就不错了。温良恭俭让,都是读书人信奉的一些教条,而且在古代能够读得起书的人都是什么人?至少家庭生活应该排在全国前2%的位置。所以,即便所说的寒窗苦读,那个寒窗,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无所有。只不过由于教育不断地下探,最高统治者想要在民间搜罗更多有才之人,所以在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真正出现底层人也能够读书的现象。
在古代,你不是地主贵族你连读书的资格都没有,科举制虽然是选拔人才的,但是隋唐,宋元还有明朝前期真正能读过书的人,真正能够通过科举去考取功名的人,并不是普通人,至少都是地方地主以上的人,这些人是最有动力让自己的家庭成员通过科取谋得一官半职的。因为政治权利,只有和经济利益相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保证地方利益的崛起。
寒窗苦读,古代解释是有经济规模的家庭,但却没有政治人士。说白了,有钱,但家里头没有官,这就叫寒门。所以在看待历史的时候,不要以现代的逻辑去套用古代。现在我们在历史书,地方志和一些私人手稿当中所看到的所谓的古代穷人,其实他们的生活都是比较好的,按照现在的规模来讲,不是中产也是小康。
真正穷苦的底层人,我们在历史书当中是看不到他们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证明。所以当我们看到清朝老照片儿的时候,这种差异感并不能够使我们警醒,真正的社会问题反而会把所有的怨气以非常单纯的形式过渡到了骂清政府执政无能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