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孙思邈的三条“养生经”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孙思邈的三条“养生经”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孙思邈的三条“养生经”
邹相
众所周知,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深入民间,为民疗疾,并及时记录下来,完成他的惊世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誉为“药王”。孙思邈尤为崇尚 养生 ,且通晓 养生 之术,在百岁时仍能“视听不衰”。从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有三条很实用的“ 养生 经”。
一是食疗与药治并重。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疗方”的“序论”中,孙思邈写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他认为食疗是安身立命之本,“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而药治是迅速解除疾病、远离危险的手段,“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药性来得快,就像带兵打仗一样,兵贵神速。孙思邈还认为,食疗要具有持续性,是 养生 的良好方式,饮食上要多以清淡为主,少吃荤腥、忌吃生冷和杂食,“又鱼、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口腹之欲,喜好吃各种荤腥、烧烤、油腻,以及食用一些新奇的东西,都是不利于 养生 的。夏季时吃太多冷饮,也是不利于 健康 的。
二是控制情绪,注重养性。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的“养性序”中,孙思邈写到:“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他认为人的喜怒悲忧恐这五种情绪,对身体是有很大影响的,故而人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方能利于 健康 。他还提出,养性是 养生 的关键,养性的根本在于把握好度量,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过度,“故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即是说,懂得养性之人,吐痰不会吐太远、走路不会走太快、听声音不会太入迷、看东西不会太持久、坐的时间不会太长、站立不会让自己疲劳。在现在的都市里,很多人难以把控自己的情绪,不如意时容易暴怒或过度伤悲,开心时容易过分狂喜;为人处事时容易执着,常常透支体力、加班加点,这些都不利于 养生 。
三是清心节欲。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的“房中补益第八”中,孙思邈写到:“人生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即是说,人在四十岁之前,因身体机能还很强健,故而欲望较多。但在四十岁之后,身体机能开始慢慢下滑,必须得注重节欲,否则就会身患重病,甚至久病难愈,“凡人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方”的“消渴第一”中还提到,出现“消渴”(高血糖、尿糖等)病症的人,一定要注意“房事”不能过度,否则就会加重病情,给治疗带来难度。现代 社会 ,物欲横流,很多人沉迷于情欲之中而难以自拔,纵情淫乐,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伤害自身,如孙思邈所说“若不能制,纵情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现在的医学专家同样将“节欲”作为 养生 之道,节欲对 健康 、对 养生 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我们按照“药王”孙思邈的上述三条“ 养生 经”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工作、饮食等习惯,定能有益于 健康 ,有助于 养生 ,保持身心的安定与祥和。
(作者邹相系青年作家、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菩提花开》《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杂志执行主编。)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孙思邈的三条“养生经”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