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最近,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2022年入学考试方案。IPAU联合创始人、达之网特邀作者李立勋详细分析了新变化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认为,北京2022年高考方案总体上在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系列政策的框架内被定为——大方向,留下了很多可以省略差别化实施的空间。从北京高中入学考试方案的运营角度来看,一些动作对其他省份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来源|多知识网络
作者|李立勋
图片来源|Pexels
最近,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北京2022年高考方案》)。仔细阅读,今年的政策有新的变化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育政策复杂多变的今天,入学政策可以说与广大从业者密切相关。北京市高考方案的很多细节,还有“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入学”的映射,广大教育工作者如果能超越自己的极限,也许会看到不同的视角。
全国教育看北京。笔者认为,北京2022年高考方案总体上在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系列政策的框架内,被定为——大方向,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可以省略差别化执行。从北京高中入学考试方案的运营角度来看,一些动作对其他省份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对北京2022年高考方案的关键问题进行扩展解释,供大家参考。
01从没有存在过的5 ~ 5个转换
7.4-3.3北京全职百分比
近两年来,“班级不能上高中”的论调——,即高中阶段普高、职高5-5被分类,刺激了家长的不安全感。从北京2022年高考方案来看,这种事没有发生。
2022年北京市普高招生规模约为7.4万人,比去年的6.18万人增加了约20%。
2022年北京市中职教育招生规模约为3.3万人,比去年的2.77万人增加了约17%。
做个简单的计算,2022年一般,职率为7.4-3.3。
实际上,从近几年北京考试的招生情况来看,一般、直招比例一直大于2-1。严格地说,全职工作比5-5被分类,在北京不存在。
“理想美丽”5-5转换
事实上,不仅在北京,全国范围内也不存在Pu、职级5-5分类。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2020年普通高中中共招生876.4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共招收644.66万人。因此,一般,职率为1.36-1。
如果将数据维度向前扩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从位的图标可以看出,近年来,全国一般、职级比例保持在1.4-1左右。近十年来,只有2011年,一般,职比1.05-1,接近5-5转换。
这里引用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老师的评价。
“严格的5-5转换十多年来根本没有实现。在任何城堡里。”
回到普通,职业5-5,分享这个话题。教育部早在十多年前就反复强调:“维持全职招聘比例大致相当。”大致相似的是什么?这在统计学上不是正确的描述。即使职业教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职业5-5的转换也只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
作为长期研究教育政策的从业者,听到笔者“一半不能上高中”的论调,看到很多家长因此而焦虑不安,有些惊讶。如果父母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国家政策,可能不会陷入荒谬的恐慌状态。
02误读的“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本质上是对招生进行综合评价
北京2022年入学考试方案中提到了另一个亮点,即第一个试点“注册入学”。
据悉,东西省两区共有5所学校参加试点,招生计划为420人。其中西城区的示范学校为北京市第56中学、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学校、北京市西城职业学校,总注册入学名额为260人,前两所学校注册入学计划各为80人,西城职业学校附普通高中班100人。东城区示范学校是北京市第21中学和北京市第50中学分校,注册入学计划分别为80人。
在具体的招生方式中,报名人数不超过计划人数时都会录用。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时,仍按计划数录用。
申请人数超过计划时如何合格?有一个传闻是喇叭入学,但根据《京城教育权》报道,不是“喇叭”。每个学校
的录取细则并未公布,不过从东、西城区的方案中,可以明显判断出,本质上是为综合评价招生。从两区的报名条件来看,考生除了需要提交高中入学报名表外,还需要提交《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另外,在北京实行“两考合一”之后,这部分学生并不需要中考成绩,但需要综合素质评价达到B级以上。在笔者看来,北京市此次推行中考综评招生,并非突然,其实早在意料之中。根据2018年8月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便明确提出:
“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录取计分科目构成,适当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机会。”
而在去年10月份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亦再次强调:
“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根据北京市中考改革时间表,2018年为北京市新中考启动之年,2021年为落地之年,然而综评招生并没有在当年实施,而是推迟到今年;并没有全市推行,而是选择了东、西城两区试点;并没有选择两区的头部中学,而是选择两区排名相对靠后的学校……想必,北京市教委在推行此政策时,采取了非常谨慎、保守的态度。
北京高考综评招生,或箭在弦上
事实上,实行综评招生,并不是北京中考的独有政策,而是中考-高考招生一盘棋。如今,北京市中考综评招生已经启动,高考层面上的综评招生,或已箭在弦上。
根据2016年5月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从2020年起,在市属高校探索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在市属高校中设立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一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多维度综合评价招生方式。”
然而高考层面的综评招生,在推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2019年,北京市发布关于2020年在部分市属高校试行综评招生试点的方案,方案指出: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消息一经发出,便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甚至有激进的声音认为:高考成绩占60%,剩下的40%靠拼爹?
迫于舆论压力,北京市高考综评招生摁下了暂停键。
在这里,不得不为北京市教委叫屈。且不论综评招生在部分省份、部分高校已经实施得非常完善、非常成熟,单从人才选拔层面来讲,综评招生便体现出巨大的改革优势。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目前北外综评类别共有23个小语种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生。北外一位曾参与综评招生的教授告诉笔者:“各学院的老师,显然更加偏爱通过综评招收来的学生,因为综评是优中选优,可以真正选出那些对本专业感兴趣、有天赋的学生。相反,通过高考统招来的学生,有着很大的随机性,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被调剂,不明不白地来到这个专业。”
据悉,目前北外上述小语种专业,绝大多数都纳入综评招生类别,留给高考普通批次的名额非常少。
笔者预测,北京市高考层面的综评招生,最快有望1-2年内启动。受中考综评试点的启发,北京高考综评招生在试点过程中,有可能会选择市属高校中的非头部高校、非热门专业。
全国范围内的中考综评招生,大势所趋
除了北京市的综评招生,全国范围内,中考层面的综评招生,已是大势所趋。根据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
“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各省(区、市)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市学习借鉴一些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改革目标)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从中考综评招生的具体实施策略上看,在部分省份,具体的名称可能有所差异,有的地方统一将其归类到“自主招生”范畴,并且在操作层面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以刚刚发布2022年中考招生工作实施细则的上海为例,上海推行一种“名额分配综合评价”的录取方式,简而言之,由市考试院统筹,将高中录取名额分配到具体的区(校),按照1:2的比例确定入围名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考核+现场考察+学业考试总成绩相结合,按照综合成绩依次择优录取。
在深圳市的中考招生方案中,亦明确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用于划定招生学校录取标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高者优先录取;自主招生学校应当将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
很“骨感”的现实是,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破除“唯分数论”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很多地方还停留在“试点”阶段,仍停留在“只参考、不评价”阶段。由此可见,任何一项改革,势必充满艰难与阻力。
03 复杂的北京高中多元升学
算上今年新推出的“登记入学”(综合评价招生),当前北京市高中入学,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入学路径。据笔者初步统计,北京市主流的高中升学路径(不含中职),便达十余种,主要类别如下:
(该分类类别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官方表述)
其中,有几种很具有特色性,或者具有普及性的招生方式如下。
校额到校。这是一种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推出的行政调控手段。比方说,××附中,为区内牛校(高中校),Z校(初中校),为区内弱校,若凭中考成绩,Z校不可能有学生考入××附中。在校额到校的政策下,××附中把10个名额固定分配给Z校,Z校前10名同学,即使未达到××附中中考统招线,同样可以被录取。此举目的,在于均衡教育资源、降低择校焦虑。
“2+4”直升。正常情况下,中学阶段是“3年初中+3年高中”,2+4即两年内完成初中学业后,提前进行高中课程学习,免去中考压力,该种模式常见于各类竞赛班、特长班、实验班等。特别是在国家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日益重视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亦有着明确的政策支持。例如,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便指出:
“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全面优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生态,探索大中小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
北京此举,对于其他地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倒不失为一种借鉴。
区内统招/区外统招。当前全国范围内中考招生,大多采取辖区内招生的原则,对于极少数市重点高校,会采取跨区招生的方式。由于北京市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跨区招生某种意义上,又会带来弱区生源流失、教育塌陷的现象,因此,这几年,北京对于跨区招生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此举同样意在促进教育均衡、降低择校焦虑。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本轮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亦是为兼顾“教育均衡”(公平)与“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效率)”而不断平衡。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二者之间的平衡,或许要建立在一定的牺牲代价之上。
(本文作者:李立勋,爱培优联合创始人,中国网教育升学规划论坛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多知网特邀作者,出版有《强基计划与名校多元升学报考全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