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名言】国学经典《菜根谭》注译 「七」附录篇(2)

时间:2023-10-28 作者:佚名

《菜根谭》注译 【七】附录篇(2)

四三一、像由心生 像随心灭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文】

心机涌动的人,弓影怀疑成为蛇蝎,寝石看作成为卧虎,这中间全都是杀气;心念平息的人,石虎可以化作海鸥,蛙声可以当作鼓吹,到处都可看到真机。

【注解】

机动:原本谓机械发动。《淮南子·说林训》:“设鼠者机动,钓鱼者泛杭。” 高诱注:“动,发也。发则得鼠。”此处谓工于心机,狡诈多虑。《国语·周语》:“耳目,心之枢机也。”注:“枢机,发动也。”

弓影疑为蛇蝎:即“弓影杯蛇”,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亦即“弓影浮杯”, 明·刘炳《鄱城归舟》诗:“弓影浮杯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由于心有所猜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作蛇蝎。弓影,亦称“弩影”弓箭阴影。典出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晋书·乐广传》亦有类似记载。后即以“弩影”为胸腹之疾的代称。蛇蝎,蛇与蝎子。比喻可怖的事物或狠毒的人。

寝石视为伏虎:寝石,卧石,横躺着的石头。《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铩羽。下视,知其石也。”后亦为典。伏虎,伏着的老虎;制服猛虎,比喻战胜恶势力。

浑:〈副〉全,都,皆,全部。念息:心念平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石虎可作海鸥:石虎,石刻的虎。古代帝王及贵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往往包括石虎;似虎的石头。海鸥,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性喜群飞,羽毛多黑白相间,以鱼螺、昆虫或谷物、植物嫩叶等为食。石虎可作海鸥,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佛图澄与诸石游,林公曰:‘澄以石虎为海鸥鸟。’”即佛图澄和尚同石氏诸人有交往,支道林说:“他把石虎当做海鸥鸟。”佛图澄,和尚名,晋代永嘉年间到洛阳,诸石,指石勒、石虎等人,羯族人。东晋时石勒侵入中原,大肆杀戮,建立后赵政权。石勒死,堂弟石虎袭位。林公,支遁,字道林。这里尊称为林公。海鸥鸟,据《列子,黄帝篇》说:海边有个人喜欢海鸥,天天到海上去跟海鸥玩,一天他父亲要他捉一只海鸥回来玩,结果他到海上,海鸥再也不飞下来了。这里引用这个故事。是说佛图澄清净无巧诈之心,不分物我。石虎,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据《辞海》:“晋后赵言石勒从弟,字季龙,骁勇绝伦,酷虐嗜杀,勒卒,子弘立,以虎为丞相,封魏王,旋虎杀弘自立,称大赵天王,复称帝,徒居邺,赋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

蛙声可当鼓吹:蛙声,青蛙鸣叫的声音。鼓吹,即鼓吹乐,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全唐诗》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触处:到处,随处。极言其多。见三五四【注解】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见四○七【注解】

【评语】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悄小之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人际关系紧张起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成俗活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都不存疑心,才能显露出人类本性中的真迹,这时你就会发现“走遍了世界不见一个鬼”。把弓的影子当蛇蝎來看,杂史疑心生暗鬼。晉朝一位名叫乐广的人,曾作过河南的县令,有一个亲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听。原來是亲友之前到他那里喝酒的時候,看見酒杯里有蛇,回去后感觉精神惶恐而得了大病。他以前所見的蛇影,乃是河南县府墙上挂着的角弓上面用漆画的一条蛇。乐广考察的结果,知道是那蛇画的影子照到了杯子里面,于是又把这位亲友请来饮酒。当场叫他又像以前看杯子里面的蛇影,对他说明这是角弓的蛇影,并不是杯子里面真有了蛇。他的亲友豁然大悟,终年的大病也就好了。楚国有一位熊渠子,有一天走在山里,看見了一个臥牛石,以為是一头石虎而用箭去射,把箭射到石头里面。另外,汉朝李广在打猎的时候,看到草里面有一头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并不动转,李广近前一看。原來把箭射到石头里面,连箭尾的羽毛都沒在石头里了,这是著名的“射石饮羽”的故事。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机一动,看見的东西都像要杀害自己的東西,心怀恐惧,从而起了杀机。反之,自己的心念禁止于无念当中,石虎也可以变成海鷗。《世说新语》里面记载:晉朝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民对于他这一族人都非常害怕,视之为虎狼。有一位高僧叫佛图澄,很得石勒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从弟石虎在一起闲遊,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这就说明佛图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順,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反而可使他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珪的一位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庭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声天天喧噪。有人問:“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他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来作鼓乐助兴,我并非要效法陈蕃的为人。”蛙鸣之声本出于无心无念,这喧噪的声音反而成了助兴的鼓乐。我们眼见耳听的一切,如果是起于个人的心念,就发生了喜欢和憎恶。石虎可作海鸥,蛀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所以,天地万物的是善是恶,只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四三二、梦幻空华 真如自性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译文】

毛发脱落牙齿稀疏,任凭幻化形状的凋年谢世;鸟雀吟唱花草盛开,认识自然本性的真实如常。

【注解】

幻形:幻化形状,此处指人的肉身,形骸。佛教认为人的躯体是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所以叫幻形或幻身。《圆沉经》卷上“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凋谢:草木花叶枯落,比喻老年人死亡。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凋年,岁暮,晚年。南朝·宋·鲍照《舞鹤赋》:“於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羣山。”谢世,犹去世、逝世,指人死去,用于老年人。《魏书·彭城王勰传》:“詔曰:‘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

自性: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见一四一【注解】

真如:佛家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亦指永恒不变的真理。见一四一【注解】

【评语】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小鸟要歌唱,花儿要开放,人也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就连孔子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其实这些话都未免太消极。因为一个从的真正衰老,并非单纯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者最为严重,所以庄子才说“哀莫大于心死”。何况一个人到四五十岁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开始创造事业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说是人生的顶峰时代,已经有事业基础的正是发挥潜力的阶段,即使没有事业基础的也可创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一个人活到老学到,以至童心不失,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将至,忘却生理的衰弱。就会心宽地阔,永远年轻。至于说到生命的衰老,也不必太为百年之后事而悲观,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就如同花草树木的终归要凋谢一般。人到了老年,就和壮年血气正盛的时候大大不同了。毛发脱落牙齿稀疏,任何人都是免不了的。人的形体本来是幻影,时刻变迁,绝不是不变的,所以人把人体叫做“幻形之体”。至于凋谢,是形容人的衰老变化好像花草凋落,任凭你是再世的美人或是勇敢的英雄。一到了老年,身体的幻形就变成衰老不堪。这事是不能避免的,也只好顺其自然了。我们的幻形虽然是如梦幻,但人的实性则充满于天地间而不变。我们把这不变的实性,叫做“真如”。真就“真实”,如就是“不动”的意思。这个真如的自性,依着因缘次第而幻化。山河草木人畜虫魚,恰似水因着空气的作用而次第化为雨霰雪水等。这形体虽是千变万化,但本性是一点也不变的。诚如古人所说的:“青青翠竹悉是宜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能够悟得了此理,也就明了了宇宙的真谛。

四三三、以失意思 制得意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文】

从老年回视少年,可以消除奔波、驰骋、角跃、争逐的心理;从槁瘁回视荣华,可以杜绝纷繁、豪华、奢靡、绮丽的念头。

【注解】

自:〈介〉由,从。《广雅》:“自,从也。”

视:<动>本义看。《说文》:“视,瞻也。”回视,回顾,回头看。宋·苏轼《答李端叔书》:“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奔驰角逐:奔,〈动〉本义快跑。《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奔波,忙碌奔走。汉·仲长统《昌言·杂篇》:“救患赴急,跋涉奔波者,忧乐之尽也。”驰,〈动〉本义车马疾行。《说文》:“驰,大驱也。”驰骋,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汉书·司马迁传赞》:“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形容得意。金·王若虚《进士彭子升墓志》:“忘形莫逆,为兄弟交,年壮气鋭,驰骋於一时。”角,〈动〉比试,竞争。《汉书·贾谊传》:“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之臣之也。”角跃,争相踊跃。汉·蔡邕《黄钺铭》:“治兵示威,戎士角跃,旌旗曜日,金鼓霆奋。”逐,〈动〉本义追赶。《说文》:“逐,追也。”争逐,争竞,竞逐。《汉书·冯奉世传》:“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於夷狄。”颜师古注:“逐,竞也。”奔驰角逐,就是指拚命争夺利益。

瘁:〈形〉本义困病。《尔雅》:“顇,病也。”槁瘁,亦作“槁悴”。枯萎。《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飘风蓬龙埃坲坲兮,草木摇落时槁悴兮。”王逸注:“槁,枯也。悴,病也。”

荣:〈形〉繁荣。《荀子·大略》:“室宫荣与”。注:“盛也。”荣华,荣耀,显贵。《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冠我玄冕,要我朱紱。朱紱光大,使我荣华。”

纷华靡丽:纷,〈形〉盛多,各种各样,杂。《楚辞·屈原·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纷繁,头绪多而杂乱。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五音纷繁会,拊者激微吟。”华,〈形〉华丽,光彩。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美丽金银华美之服。”豪华,犹言盛大华美。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诗:“意气豪华何处在?空餘草露湿罗衣。”引申为浮华不实。金·元好问《论诗》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靡,〈动〉浪费。《礼记·少仪》:“国家靡敝。”疏:“谓财物糜散凋敝。”奢靡,奢侈浪费。《新唐书·魏徵传》:“上奢靡而望下朴素;力役广而冀农业兴,不可得已。”丽,〈形〉本义成群结伴,成对。《小尔雅·广言》:“丽,两也。”绮丽,华美艳丽,鲜明美丽。清·李渔《怜香伴·斋访》:“俗尚繁华,綺丽成风。”

【评语】

世事经历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作者洪自诚是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因此他的言论既有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又有老庄的无为思想(老庄哲学等于是道家哲学),同时更带有佛家的出世观念。他所以要世人消除争强好胜进取心,就是根据老庄的无为思想。他的劝世人消除欲望,既含有儒家贫贱不移的修养工夫,又含有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诉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与权势中去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尤其在得意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以失意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欲望。人被功名利祿之心驱使,都想居于人们的上位,于是相互竞争、互相排斥和互相倾轧。但是岁月不待人,只知计较名利,不知老年将至,功成名就的人还可以勉强保住于一时,而失敗的人就老大徒感伤悲了。如果人以老人之心来看年轻人的斗争状态,就会对于这个时间不久的人生慨叹,而犹争长论短,奔驰角逐,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即使幸而达到了功名富贵,一般人都喜好热闹繁华的生活,对于凋零没落的景象他们从不一顾。俗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能时时以零落清冷之心,去看富貴人们繁华奢侈的生活,自己就会更加谨慎,自然而然的就能抛弃铅华靡丽的念头。

四三四、流水落花 身心常静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古得道高僧说:“竹的影子扫过台阶尘土不会飞动;月亮圆轮穿过池沼池水没有痕迹。”今儒家学者说:“水的流动纵使急湍环境照常宁静;花瓣谢落虽然频繁意念自在悠闲。”人们时常保持这种意念,用来应付人事接触外物,身体和内心多么自由自在!

【注解】

古德: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诸方广语》:“先贤古德,硕学高人,博达古今,洞明教网。”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引之唐·大川禅师诗:“藉婆衫子拜婆年,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竹影月影均幻觉,世间一切事物与天上明月才是实体,喻心智。月轮,圆月,亦泛指月亮。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圆。”沼,<名>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说文》:“沼,小池也。”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引之宋·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之一十五》:“水流任急境(一作景)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不似世人忙里老,生平未始得开颜。”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学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外界动境的影响而改变。任,<连>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纵使”、“即使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以:〈动〉本义用。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说文》:“以,用也。”

应事接物:应事,处理世务,应付人事。汉·贾谊《新书·傅职》:“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接物,接触外物。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谓与人交往。宋·欧阳修《六一笔说·富贵贫贱说》:“推诚以接物,有害其身者,仁人不悔也。”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评语】

所谓“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意思是说物与物虽然相接触,但可以相不侵犯和平共处。所谓“应虚而无迹”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凡事只可蹈虚不可着相,即凡事只可虛幻,不可想其真面目。而“诚可以破天下之伪,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可见,只要随时保持诚实必然能抵抗一切虚幻诈伪。水中月,梦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之为动。在古人看来,情欲物欲到头来同样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为欲动,让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悦。儒家说的:“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这是定静的修养工夫,即是动中而有静。心能保持镇定,则应事接物都能够自由自在、园融无碍了。

四三五、处世忘世 超物乐天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译文】

鱼得水远逝而忘记自己置身于水,鸟乘风飞翔而不知道有风的存在。认识这种可以超然外物拖累的道理,可以感受到快乐的天然玄机。

【注解】逝,〈动〉本义去,往。《说文》:“逝,往也。”《广雅》:“逝,行也。”。远逝,远行,远去。

相忘:彼此忘却,即相互间有关联而都没有察觉。《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物累:外物给予人的拖累。见一八六【注解】

乐:〈动〉感受到快乐,享受。欧阳修《醉翁亭记》:“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

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见○一○【注解】

【评语】

鱼在水中游泳,它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在空中飞翔,本身也不知道四周有风。人处在世间受外物的羁绊,自己并不知道要超脱于物外,所以终生苦恼忧愁;而能得天然的妙机,不能享自然的乐趣。处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乐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忧郁烦愁,忘乎所以反而其乐融融。人因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生存,人们以追求物价的最大满足为幸福,人人都这么追求,烦恼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却这种物欲上的不满,放弃贪得无厌的追逐,而寻救精神自修之道,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然,就可以超然于物欲外,自会减少许多惊险而增添一些开心的东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脱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欲淹没。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社会“知足”难,“常乐”更难哦!人生在世经常受外物的引诱而陷于苦恼,可是却又很少有人能超脱物外之道,以致自己终生忧烦而不能获得生活乐趣,所以,宏智禅师说“水清沏地鱼行迟,宽阔透天鸟飞杳”,而道元禅师说:“鸟虽飞来飞去,但不忘其道路。”可见人只要超脱物欲的迷惑,就能享受鸢飞鱼跃的天机之乐。

四三六、求心内佛 去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才登上竹筏就想着舍弃竹筏,方才是不为外物所累的道人;假如骑着毛驴又另外寻觅毛驴,最终成为不了解佛理的和尚。

【注解】

就:〈动〉“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登上。《史记·刺客列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筏:〈名〉本义筏子,一种竹制的渡河工具。《广韵》:“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

无事道人:指不为事物所牵挂而已悟道的人。禅宗祖师六祖慧能有句人所皆知的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就是修道的根本所在,这要从事理上说清楚:人是众生一员,众生是大圆觉法海的无缘幻化,直至整个宇宙,以至一切的一切都是这大圆觉法海的幻化。这大圆觉法海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修道就是回到真我,凡人就是这真我的一个梦,凡人就是梦中人。如何回到真我?六祖已教了我们:“本来无事”,修道者要明白人是梦幻,世间都是梦幻。就要用平常心达到无我无执无做作;空空如也,了了然然,了无一物;无为无事,无做无作。如此安然闲守,自可日久力足渐回自性法海而无劳修行。修于无修而修,成于无作而成,实无可修,本来具足。实无所成,天然本性。无事,无事是贵人!当一个人消除了偶像崇拜之后,他就是一个无事之人了!无事是贵人。贵个什么?贵在有一颗平常心。当你是一位无事道人后,就会自由无碍,处处皆安。这个无事的贵人,进入色界不被色迷惑,进入声界不被声迷惑,进入味界不被味迷惑,进入触界不被触迷惑,进入法界不被法迷惑。无事即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不了掸师:是不懂佛理的和尚。不了,不明了,不明白。《春秋·庄公二四年》“郭公”晋·杜预注:“自曹羈以下,《公羊》、《穀梁》之説既不了,又不通之於左氏,故不採用。”禅师,和尚之尊称。《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又南朝陈宣帝称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皆寓非常尊崇之意。后用为对一般和尚的尊称。

【评语】

船筏只是渡河的工貝,渡过了河海就一文不值了。然而,只说船筏而不渡河海,或者渡过了河海還不肯舍弃船筏,都是执著不化的人,实在是愚蠢的行为呀!佛祖圣贤的经论,大都读了之后給予转迷开悟的方便。经论好像是渡海的船筏,人能够籍着它度过烦恼生死的苦海;然后就把它舍弃,才是一个无事的道人。进一步更能因此转迷开悟,用悟來转迷。等到迷没有了,开悟也就成为无用之物。一个人除了烦恼生死之外,菩提涅槃也可以说是乌有了,既然能了断生死烦恼,也就无别求菩提(正觉)涅槃(圆寂)的必要。如果修道人不明此理,自称大彻大悟得到菩提涅槃,其实仍然和执着于船筏之理同样不通,所以古僧说:“悟了等于不悟”,如果不能达到这一境界就不能称为“无事道人。”《传红录》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 又说:“参禅有两个病,一相是骑驴而觅驴,一个是骑驴而不肯下驴。”《涅槃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马祖禅师更说:“即心即佛。”可见佛无须外求,就在自己心中,人之内心都有佛却不自知而向心外去求,这就等于已经骑在驴身上还要另外去找驴。至于说到另一种禅病,就是不论如何坐禅也不能了悟,这种人就是“不了禅师了。” 以前所说的不能舍去船筏而执着船筏,这和骑驴不肯下驴,是同样的病态啊!不仅参禅的道理如此,世上任何道理都是如此。我們应当好好加以注意!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力。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

四三七、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译文】

羁绊缰锁于物质欲望,感觉自己生命的可怜悲哀:希夷优犹于本性纯真,发觉自己生命的可爱和乐。知道困扰于物欲的可怜悲哀,则尘世俗情立刻破除;知道留连于本性的可爱和乐,则神圣境界自然到来。

【注解】

羁锁:羁绊,束缚。晋·葛洪《神仙传·刘安》:“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羈锁世务,沉沦流俗。” 羁绊,犹言束缚牵制。《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羈绊,繫名声之韁锁。”缰锁,缰绳和锁链。比喻束缚,拘束。《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羈绊,繫名声之韁锁。”颜师古注:“韁,如马韁也。”吾生:谓己之生命。《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可哀:令人悲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夷犹:亦作“夷由”。犹豫,迟疑不前。《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王逸注:“夷犹,犹豫也。”《后汉书·马融传》:“或夷由未殊,颠狈顿躓。” 李贤注:“夷由,不行也。”从容自得。宋·张炎《真珠帘·近雅轩即事》词:“休去,且料理琴书,夷犹今古。”希夷,《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北史·序传·李行之》:“年将六纪,官歷四朝,道协希夷,事忘可否。”优犹,即优游,优裕,宽裕。《荀子·正论》:“而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当厚优犹不知足,而不得以有餘过度。”杨倞注:“优犹,宽泰(宽舒安泰)也。不知足,‘不’字亦衍耳。”

性真:谓真性。《楞严经》卷三:“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另见一○○【注解】

可乐:令人喜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可爱,令人喜爱。《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和乐,平和安适。《朱子语类》卷三四:“但得身心收敛,则自然和乐。”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见○○七【注解】

圣境: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见一八六【注解】

臻:〈动〉到达。《说文》:“臻,至也。”

【评语】

人被外物的欲念所困累,自然感到人生是可悲的。反之,如果能彻见自己的真性,則心不为外物所累而优游自适,这时候就会感到人生是快乐无比的。孟子说:“役物而不役于物。”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道理在此。有吾身则烦恼接踵而来,就难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就是说明我们连自身都可以牺牲放弃,当然也就不会受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佛的精义在于消除人的烦恼,圆征无生。怎样能够去除烦恼呢?那就要从彻见自己的真性上下工夫。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即能彻见真性即見如來,然后达到圆征无生的地步。佛陀尝说人生无常,又说人身难得。佛陀是在人中成佛,且在人中说教,足见佛并未否定人生,佛所以这样做,乃是欲在人生当中以圆觉来证道,使人生达于无生的地步。吾人切不可以无生为否定人生。再者,人受了物欲的束缚,认为人生是可悲,唯其能悟得生的可悲,便可以消除妄想套我执。唯其知道人生的可乐,圣人的境地自然就可以現前。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就能明心见性。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即见如来,进而达到圆征无生的境界,所以禅宗才说:“悟了等于未悟”。人在自身修养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修持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自己,修养身心,人间就太平多而纷争少了。

四三八、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沉郁忧愁到底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心怀胸抱)还不如放任身体心绪,冥冥中任凭天然造就。”晃补之的诗说,“(过多谋图结果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奔走争竞)还不如收束身体心绪,安然地回归寂静安定。”放任身心的人流从成为猖獗狂妄,收束身心的人沦陷进入枯槁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操守主意在手,才能收放自如。

【注解】

白氏: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出自白居易.《首夏》:“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怀抱,心怀,心意。汉·冯衍《与阴就书》:“衍年老被病,恐一旦无禄,命先犬马,怀抱不报,齎恨入冥,思剖肝胆,有以塞责。”冥然,恍惚不可捉摸貌。《淮南子·道应训》:“冥然忽然,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

晁氏:晁补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出自晁补之《拟白乐天诗》:“多图果何益,只自劳奔竞。不如收身心,凝然成寂(一作静)定。”收,收束,收拢约束。凝然,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唐·李咸用《昇天行》:“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寂定,佛家谓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百喻经·书末偈语》:“佛正法寂定,明照於世间。”

流:〈动〉本义水流动。《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流从,随流漂浮,随波逐流。《楚辞·离骚》:“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枯寂:寂静,寂寞。见二○七【注解】

把柄:把就是柄{章炳麟《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秉’为‘柄’,故今谓‘柄’为‘把柄’,或直言‘把’。”操守,主意。明·高攀龙《高子遗书·语五十》:“当得大忿懥、大恐惧、大忧患、大好乐而不动,乃真把柄也。”

【评语】

诗人的语言总是带有夸张性的。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让自己把持得进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说的“身心任天造”,类似宿命论的主张;而晃补之所说“身心归寂定”,则带有深厚的佛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程度,那就实践墨子学派兼受的救世主张;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彻见自性体得真如”,也未尝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极端而失度,有失中道。不是流为竹林七贤的放任猖狂玩世不恭,就是流于小乘声闻学者们的枯寂厌世遁迹山林。所以,只有把握中和之道操持身心,也就是像使器物的把柄掌握在手中一样,自然能收放自如而免除极端之弊。操持身心需要适度,不宜忘却操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不应小心而与世隔绝。操持定于适度,而达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四三九、自然人心 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译文】

正当飘雪夜晚皓月天空,内心境界就如此清澄明澈;遇到春天微风祥和瑞气,意念境界也自然冲和融怡;大自然的创造演化和人的心灵混和融合毫无间隙。

【注解】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

尔:如此;这样。《礼记·檀弓》:“尔毋从从尔。”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形容温和融乐的气氛或和善的态度。《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都民当抚縻,使常在春风和气中,不可使有愁叹。”瑞气,瑞应之气,泛指吉祥之气。《晋书·天文志中》:“瑞气:一曰庆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亦曰景云。此喜气也,太平之应。二曰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或曰,星有两赤彗上向,有盖,下连星。见,必有归国者。三曰昌光,赤,如龙状;圣人起,帝受终,则见。”

意界:意境,境界。清·赵翼《后园居诗》:“若以较畴昔,曾何足比数。顾独少外营,意界转栩栩。”

冲融:冲和,恬适。唐·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杨伦笺注:“言以年暮,故羡山人颜色冲和。”冲和,淡泊平和。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融怡,融洽,和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巧製新粧,竞夸华丽,春情荡颺,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造化:创造演化。见一三八【注解】。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臟,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

【评语】

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黑夜深,如果面对生死离别,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那般用意念来控制自己吗?春夏秋冬是自然界的自然变化,人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人之所以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具有蓬勃的生机,而秋却充满了肃杀之气,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是人们在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温暖。古人有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还输梅一段香。” 人们喜春而怕秋,喜其化育与滋生而惧其肃杀与摧残,所以往往恭维人家都说“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说明了洁白的性格都是出于寒冷而非温暖,所以古人才用“艳若桃李,冷若冰霜”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坚贞性格。喻人的纯洁的性格与雪一样洁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四四○、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

道理空寂则事实空寂,弃遣事实执拗道理的人,好似去除影子留下形体;内心空虚则环境空虚,去除环境保存内心的人,犹如聚集腥膻丢却蝇蚋。

【注解】

理:〈动〉本义加工雕琢玉石。《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名〉事情的原由、规律、原则。《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遣事:遣,本义释放。《说文》:“遣,纵也。”弃遣,抛弃、驱逐。《三国志·蜀志·刘琰传》:“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

膻:〈名〉本义羊臊气,亦泛指臊气。《庄子·综无鬼》:“蚊慕羊肉,羊肉膻也。”腥膻,亦作“腥羶”,亦作“腥羴”,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蚋:小蚊。又名沙蚊。《通俗文》:“小蚊曰蚋。”蝇蚋,苍蝇和蚊子。《孟子·滕文公上》:“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杨伯峻注:“蚋,蚊类昆虫;一解以‘蚋姑’连读,谓为螻蛄,即俗名土狗的昆虫。实则‘姑’应读为‘盬’,咀也。”

【评语】

理论和事实是形影不离的,如果理论空洞,事实就站不住脚了,就像无形便无影。舍弃事实而固执于道理,就像是去影留形,结果是一无所成。古人说:“执着事物原是谜,执理不舍亦非悟。”意思是说执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治疗执著事物之病容易,治疗执著道理之病很难。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对空。心空虚环境自然空虚。尤如心不起酒色的念头,即使出入酒肆妓院,也不会因酒色而扰乱身心。反之,假如处于酒色环境之后,就任凭酒色毁坏糟蹋,那身心当然得不到空境。甚至身离其境而心仍眷恋,也就是身虽然离开酒色妓馆进入深山幽谷之中,可是心仍然思念酒色而一直徘徊胸中不忘,这就如同聚集腥膻鱼肉而想驱除蚊蝇没什么区别,真所谓“身在田园心在庙堂”了。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即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西方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没有客观事物,就不会显现主观意识;当然如果没有主观意识,客观事物也就丧失了存在价值。从前有两个禅僧,在途中约定遇见女人时不开口。但是他们走到河边,正遇到涨水,一个女人想要过河沒有办法,其中一个和尚很同情这个女人,遂扶著她的肩,帮她过了河。然后,两个和尚走了一里多路,另外那一个和尚指責他说:“你违反了对女人不开口说话的约束。”扶着女人过河的和尚回答说:“你是不是沒有背着女人而不高兴?”这个故事的意旨就是“心空即是境空”。帮助女人过河的和尚不是为了色欲,而是为了救人。他心里并没有女色的观念,他只是想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但责备人的和尚,走了一里之后,仍然没有忘掉对方是一个女人,这和“聚集腥膻,还要赶走蚊蝇”是同样的道理。即没有“境”,何谈“心”,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四四一、本真即佛 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造者,自剖其同。

【译文】

内心没有心念,有什么用于观察的呢?佛教所说的“观察心性”,重复增添修行的障碍;万物本来一体,何必等待人去齐整呢?庄子所说的“齐整事物”,自我剖解物性的一同。

【注解】

心无其心: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内心。《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后一个“心”字指心思,一切思考与忧虑,即思想。《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

何有: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郑玄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观心:观察心性。见一八一【注解】

物本一物:一物,同类物,同一事。宋·沉括《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物本一物,万物原本就是一体的,没有根本区别。

庄生: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属河南)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人将老子与他合称为“老庄”。认识到事物都在变动中,但忽视了事物性质的稳定和差别,成为相对主义。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想像丰富,富有表现力。著作有《庄子》。

齐物: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使万物生长齐整。《汉书·律历志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剖其同:剖,〈动〉本义破开,中分。《说文》:“剖,判也。”《广雅》:“剖,分也。”同,齐一,统一。宋·陆游《示儿》:“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剖其同,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却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物。一同,一统,统一。《墨子·尚同中》:“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评语】

在自己心中如果没有种种妄念和分別,則观心与观念的事全无必要。所謂“观心”与“观念”,是因为有了种种妄念。以一切都是无常观与不净观者,也是因为执著一切物是常住,一切的物是清净洁白,为了除去这些错误观念而修持。人如果连这种妄念分別都没有,那就没有修持的必要了。人心经常产生某种妄念,妄念不是实体,不但妄念不是实体,就连本心也是空虚的。至于佛家所说的“观心”也是多余的,而且还重复增加了更多的烦恼与障碍。其次,就万物而论,其外相虽然各有不同,实质是一体的,庄子齐物我之说,指天地为一马,认万物为一指,这非但也是多余之论,其结果反而把本来同一物给分解开了。天地本同根,万物是一体,要任其自然发展,千万不能用手接触它,更不存在去“统一”它,所谓“统一”就是有异同。古歌赞美寒山、拾得而僧说:“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无垢一尘不染的,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起来。佛家的“观心”,庄子的“齐物”,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之理,无奈后人拘泥观心齐物之论而作进一步解说,岂料为此反而产生障碍和矛盾,还不如禅宗来得高明。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能在一物无尘埃的地方休息一下,到头来还是要感染一些病,有赞寒山诗说:“虽然手持指尘帚,终是无有可扫处”。这就是所谓的“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不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来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保持下去,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世俗的恶习。

四四二、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译文】

笙乐歌舞正到浓烈处,就自己整拂衣衫长往远引,羡慕豁达的人悬崖勒马而猛然回头;深更滴漏已近残余时,仍然是整夜行走不加休止,可笑庸俗的人沉沦苦海而浑然不知。

【注解】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形容音乐歌舞热闹非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归过洞庭,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

拂衣长往:毫不留恋。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整拂,谓整理拂拭。《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长往,一去不返。唐·冯贽《云仙杂记·冰山》:“(张彖)后登第为华阴尉,叹曰:‘丈夫有凌云盖世之志,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也即“长往远引”,指引身远行,一去不返。明·张居正《再乞归葬疏》:“兹又奉圣母申命之颁,耿耿孤忠,宁敢自负。但臣今日所祈,非欲长往远引,忍于背违者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见○八四【注解】。豁达豪放的人。汉·贾谊《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撒手悬崖:即悬崖撒手,比喻人至绝境,只能另作选择,义无反顾。元·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背捨》诗:“人亡家破更何依,退步悬崖撒手时。”

更漏已残:更漏,漏壶,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製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指夜晚的时间。唐·戎昱《长安秋夕》诗:“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更漏已残,形容夜已深,滴漏中水已不多。

犹然:仍然。《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张胜 的心,死后犹然相从。”

夜行不休:夜行,夜间出行。《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不休,不停止,不罢休。《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夜行不休,此指应酬繁忙。

俗士:庸俗不高尚的人。《后汉书·文苑传·刘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

苦海: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也比喻困苦的处境。见三六九【注解】

【评语】

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最为理想。生活上也该如此。常言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乐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烂醉如泥,不但不是乐反而是受罪,所以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指喝酒不必有定量,以不喝醉为原则,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描写唐朝皇在笙歌正浓时,没有作到自动起身拂衣而去,所以才招来安史之乱的历史悲剧,使大唐帝国的基业险些葬在胡儿手中,因此《长恨歌》的下面几句就是“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当年和杨妃并坐饮赏狂歌艳舞的唐玄宗,以帝王之尊竟然挽救不了爱妃的命运,而被愤怒的禁卫军逼死在马嵬坡下,白居易接下去又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于交际应酬使自己陷于庸俗,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免乐极生悲。因此一个人平时在得意时,最好能培养适可而止急流勇退的自制工夫,否则一旦有一天沉身苦海就后悔莫及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达观的人处于平安的境地,时常想到危险的时期遭遇了危难,能悬崖撒手,急流勇退。为了个人的名利,在夜阑人静时还在各处奔忙的俗士,实际上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四四三、山居清洒 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译文】

居住山林胸怀清逸洒脱,接触事物都能有美好思绪;看见孤独浮云旷野仙鹤而引起超群绝伦的想法;遇到石谷涧溪流动泉水而触动澡练雪涤的思考;抚摸苍老桧树凌寒梅花而劲操高节挺拔耸立;结侣浮麋野鹿而机巧之心顿时忘记。倘若一旦走回进入尘世人寰,不论任何事物不与相互关联,就是这身体也属于累赘缀旒了!

【注解】

胸次;次,中。胸间,亦指胸怀。《庄子·田子方》:“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於胸次。”

清洒:清逸洒脱,不俗不拘。《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引《海岳灵秀集》:“冢宰诗儁逸清洒,入盛唐蹊径。”

佳思:美好的意趣;良好的心绪。宋·陈师道《晚望》诗:“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

孤云野鹤:空中独自飘动的浮云,旷野任意漫游的仙鹤。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物。语本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有“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伍。”

超绝:超群绝伦,出众。三国·魏·曹丕 《弹棋赋》:“惟弹棊之嘉巧,邈超絶其无儔。”

澡雪:洗涤使之清洁,洗涤。《魏书·释老志》:“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澡雪是指除去一切杂念保持纯洁的心灵。《庄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澡练,犹修炼。晋·束晳《读书赋》:“澡练精神,呼吸清虚。”雪涤,洗涤。《宋书·何尚之传》:“规迨休告,雪涤素怀。”

老桧寒梅:老,苍老。桧,桧树,也叫“桧柏”、“圆柏”。常绿乔木,叶有针状或鳞片两种,果实球形。木质桃红色,坚实,有香味,可供建筑及制造器具、铅笔杆等。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唐·张谓《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劲节挺立:劲节,竹木枝干分杈处称节。以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唐·柳宗元《植灵寿木》诗:“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谓坚贞的节操。南朝·梁·范云《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劲操,坚定的操守。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劲操比松寒不挠,忠言如药苦非甘。”高节,高尚的节操。唐·顾况《哭从兄萇》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挺立,直立。多指持身正直。《南齐书·徐孝嗣传》:“幼而挺立,风仪端简。”

侣:本义伴侣,同伴。曹植《洛神赋》:“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结侣,结为伴侣。

沙鸥麋鹿:沙鸥,指栖息沙洲的鸥一类的水鸟。麋鹿,麋与鹿。《孟子·梁惠王上》:“乐其有麋鹿鱼鳖。”即麋,大鹿,性温柔。《墨子·非乐上》:“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浮麋,兽名。《文选·扬雄〈羽猎赋〉》:“扦苍狶,跋犀犛,蹶浮麋。”张铣注:“皆兽名也。”野鹿,野生的鹿。喻不慕荣华、超然物外的神态。宋·曾巩《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云鸿可近眼先明,野鹿尚縻颜自忸。”

机心: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不备。”成玄英疏:“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

尘寰:亦作“尘阛”,人世间。唐·权德舆《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诗:“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尘世,犹言人间,俗世。唐·元稹《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人寰,人间;人世。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

赘旒: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清·潘耒《烈士行赠赵义庵》诗:“苦言奔驰不称意,一官束体如赘旒。”累赘,拖累,多余,麻烦。亦指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库官》:“公虑多金累缀,约归时盘验。”缀旒,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后汉书·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土风不諳,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猾胥,而官为缀旒也。”

【评语】

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吵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高雅脱俗的思想是由高雅环境引发的,为什么说在山中独居,心胸就逐渐请教幽雅了呢?因为他所接触的环境,处处都有很好的佳兴。看见孤云野鹤就起了超俗绝尘的想法,遇见石涧流泉就动了洗浴涤除庸俗的意念,观赏古桧寒梅自己也有了挺立的不屈不的气概扰,与沙鸥麋鹿作朋友而返回到天真。这些奇思佳兴之所以发生,是由於高尚的境界所造成。如果由山居再走入尘世来看,便觉得一切事物都和我毫不相关,连本身也显得累赘多餘了。因此,孟子说:“居移气,义移体”,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朝诗人邓綮更有“诗思在灞陵桥上风雪之中,在驴子背上骑驴人身上”的体验。

四四四、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

机心止息的时候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没必要沉沦苦海艰难人生;心胸旷远的地方自然无车马行过痕迹,何必要眷恋山林隐居生活。

【注解】

机息:机心止息,犹忘机,即忘掉世俗的机巧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唐·戴叔伦 《将巡郴永途中作》诗:“机息知名误,形衰恨道贫。”

人世:人生。见四○一【注解】

心远:心情超逸,胸怀旷达。三国·魏·嵇康《琴赋》:“体清心远,邈难极兮。”旷远,豁达,心胸开阔。三国·魏·嵇康《琴赋》:“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

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宋·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余,而又幸其深阻敻绝,非车尘马迹之所能到。”

痼疾丘山:痼疾本义是经久难冶愈的病,此处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比喻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癖好。《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高宗幸嵩山 ……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游岩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清·唐甄 《潜书·格定》:“求胜求名,士之痼疾也。”丘山,山丘,山岳。《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此处泛指山林,即隐居生活。

何须:犹何必,何用。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评语】

心应外物而活动,此时的存心就不纯洁。心念的活动一休息,好像水在截止不流,心自然会澄清,心体也就清净洁白。心能常久保持清净洁白,「人生是苦海」的观念就不会存在了。只要这心远离尘世,优游于天地之间,处于繁华都市也不会感觉烦恼,不必为了排除心中障碍,特地入山休养。心是诸法之源,只要心不起杂念,外相就不会发生。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要以心为主宰,不可因任何诸法空相转移心念,普通所说的“枉费心机”,意思是心不可以有机,因为有了心机就不纯洁了。说来也真奇怪,假如无心为善,常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奇趣,甚至连恶事也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解脱。心机的有无,对于因果的关系很大。处世不必枉费心机,尽心任其自然就好。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见心机的有无跟因果有很大关系。我们为人处世中不必枉费心机,凡事只要本心无邪,只要尽心尽力求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人的行为也应真率求实。只要心地纯净,又何必求诸一种隐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虚名以自扰呢?【注09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句逗不一。

四四五、万钟一发 存乎一心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译文】

心胸旷达的人,则万钟奉禄犹如瓦罐;心胸狭隘的人,则一根发丝好似车轮。

【注解】

万钟:万钟形容极丰的俸禄。见三八一【注解】

瓦缶:口小腹大的瓦器,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唐·李商隐《行次西郊》诗:“浊酒盈瓦缶,烂穀堆荆囷。”

一发:一根头发。晋·傅咸《栉赋》:“我嘉兹櫛,恶乱好理,一髮不顺,实以为耻。”比喻微小的事物或见解。《陈书·徐陵传》:“且据图刎首,愚者不为;运斧全身,庸流所鉴。何则?生轻一髮,自重千钧。”

【评语】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行船”是说一个人想要作大事必须心胸开阔。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对于万钟(古时一钟之量等于六斛四斗之量,十万石的大禄叫“食禄万钟”)的俸禄也像瓦罐一般,视黄金如粪土,会把万贯家财作为仗义行事的资本。古德说:“百万石之禄不过是世上的露水罢了。”这就是心胸宽大以万钟的厚祿,不过看成如石头瓦块一样轻微而不足道,这是达人的境界。至于“一发似车轮”的典故是:从前有一个木匠,因地做細小的事物太久了,甚至精神集中把一根头发看作和车轮一般大小。这是形容人心的狹小,物的大小是因人的心情而异,世间有一掷千金毫无吝色的人,也有把一分一角视同性命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么大,在财产上也如守财奴那般可怜巴巴。心胸开阔的人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以义作为取舍,仗义而疏财,但决不挥霍浪费。一个人的心胸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心胸豁达往往是成功事业的基础。所以孔子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䘵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四四六、以我转物 物勿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译文】

没有清风明月鲜花杨柳不能成为自然,没有感情欲望嗜悦喜好不能成为心体。只能以我为中心扭转万物,不能以物为中心奴役自己,这样嗜好欲望难道不是上天玄机,那世俗情欲就是理想境界了。

【注解】

风月:指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

花柳:花和柳。见一四○【注解】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见四三八【注解】

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见二○七【注解】。嗜悦,喜好。明·陈子龙《妒妇赋》:“夫嗜悦美好,憎厌頽丑,凡人之情也。”喜好,喜欢;爱好。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人性固不能无喜好。”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运用。见三六四【注解】

以物役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见三六四【注解】

嗜欲:嗜好与欲望。见二五六【注解】

天机:天然的妙机,天的机密。多比喻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见○一○【注解】

【评语】

天地间如果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紅,没有夏天的清風明月,天地就变成了寂寞不堪,也显不出造化之妙了。人间如无七情六欲和一切嗜好,人就干燥而无味,一如枯木頑石,不成为人的心体了。如果人能善为转物,不使物来转我,則一切情欲嗜好皆天机,尘世之情也可以化为理想的妙境了。佛家主张人要控制欲望,儒家主张人在合乎清理法原则下满足欲望。这里作者是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的学者,可见他所单:“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是根据儒家思想承认人可以在合乎清理法原则下满足欲望,否则就变成一个无情无欲不成心体的人,也就是变成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植物人,跟佛家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是相同的。当然,空洞地谈控制欲望,不如现实地承认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否则,人何以图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修省,而“以我转物”就是要求人应当不断修养自己,不应成为物欲的奴隶,而应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对物欲的贪念,通过道德自律来使外物服务于我。

四四七、处处真境 物物真机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

人的心灵大多从浮动处失去纯真,倘若一切杂念不产生,心底澄澈平静端坐;云彩兴起就想悠闲地共同离去,雨点滴落犹如清冷中心地清醒,飞鸟啼鸣犹如喜悦中有所领会,花儿飘落犹如潇爽地自在得意。什么地方没有真正妙境,什么事物没有真正玄机。

【注解】

澄然:澄,〈形〉本义水静而清。《集韵》:“澄,水清定也。”《增韵》:“澄,水静而清也。”静,宁静。方孝儒《静斋记》:“公退则敛膝澄坐以养心。” 然,〈助〉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唐·柳宗元《三戒》:“庞然大物也。”澄然也就是心无杂念。

静坐:平静地端坐。唐·王昌龄《宴南亭》诗:“楚客共閒饮,静坐金管闋。”排除杂念,闭目安坐,学道学佛的人一种修养方法。《朱子语类》卷十一:“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 亦教人静坐。始学工夫,须是静坐。”

云兴:云起。南朝·陈后主《五言画堂良夜履长在节歌管赋诗迾筵命酒十韵成篇》:“云兴四山霾,风动万籟答。”趁时奋起。晋·陆机《辨亡论上》:“于时云兴之将带州,飇起之师跨邑。”

而:〈动〉如,好象。《吕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悠然:闲适貌;淡泊貌。见○六九【注解】

雨滴:以滴的形式下落的水,特别是指从云中下落的雨点。

冷然:形容超脱、冷淡的神情。宋·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首复次其韵》:“永谢汤火厄,冷然超无方。”轻妙的样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王褒构采,以密巧为致,附声测貌,冷然可观。”一本作“泠然”。清冷,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云。”

欣然:喜悦貌。宋·杨万里《芭蕉雨》诗:“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潇然:清幽寂静貌。唐·牟融《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三:“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瀟然遗世,把烟霞摶弄。”潇爽,豁达,豪放不拘。宋·周密《齐东野语·子固类元章》:“(赵子固)襟度潇爽,有六朝诸贤风气。”

真境:道教之地。亦指仙境。见二三九【注解】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见四○七【注解】

【评语】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人心的真体,不论凡夫和圣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丧失一真体,当一念不生之时,善恶邪正的尘埃都起不来,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宁静。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宁静,周围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无限佳趣。则见物听物,全都能显露出自然的妙用。见到天边云彩的飘浮,就悠然兴起离尘出俗之感;听见雨声淅沥而万念寂静,心地清醒;听到鸟啼,欣然而心有领会之处;看花儿落了则潇然而心有自得。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无往而不是真如的境界。生活就这么怪,以凡人而言,强求的东西往往带来烦恼却还得不到。“听其自然,心里不想耳中不听的东西有时送上门,送来了也不会喜得乐不可支,没有也依然平静如水,这样的生活总是令人愉快的。

【注09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六•集景》有“云收便悠然共游,雨滴便冷然俱清;鸟啼便欣然有会,花落便洒然有得。”句。

四四八、风迹月影 过而不留

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朵好似飙风吹过山谷投递声响,只是经过毫不羁留,这样是是非非全都谢除;心境犹如月亮映入水池浸染月色,只是空虚并不着实,这样外物自我两者忘记。

【注解】

耳根:耳朵的根部。亦指耳朵。唐·白居易《琴酒》诗:“耳根得所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佛家语,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一,耳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识就是判别的意思)。《楞严经》卷三:“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唐·雍陶《安国寺赠广宣上人》诗:“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

飙谷:飙,〈名〉本义暴风。《说文》:“飙,扶摇风也。”按,回风暴起,从下而上。是自下急上的风暴。谷〈名〉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犹心意。《红楼梦》第三三回:“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

月池浸色:月池,月光所照之池。南朝·齐·谢朓《别王丞僧孺诗》:“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月池浸色,即月光所照之池浸染月色。

空:〈形〉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广韵》:“空,空虚。”空虚,空无;不充实。《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著:〈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着”的繁体字。着实,实际的(事物);真实的(情况)。《朱子语类》卷六五:“问:‘自一阴一阳见,一阴一阳又各生一阴一阳之象,以图言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就天地间着实处,如何验得?’”

物我:彼此,外物与自我。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见四一○【注解】

【评语】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这就是“风来竹疏,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的意境。因为心灵也就自然随之空明。“耳根似飙谷投响”只是“心境如月池浸色”的初步工夫。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也就是要作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程度才能行。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缎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注09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四四九、世间皆乐 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世俗之人被荣誉利禄缠绕束缚,动辄就说:“俗尘世间是苦难海洋。”不知道浮云洁白山谷青翠,江川贯行岩石耸立,花草迎春鸟鹊歌笑,山谷应答樵夫讴歌,人间也不尽是尘嚣,世海也不尽是苦难,那是自己落入尘嚣辛苦自己的心而已。

【注解】

荣利:功名(荣誉)利禄。《吕氏春秋·用民》:“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

缠缚:缠绕束缚。见三六五【注解】

尘世:佛教、道教等指人世间,现实世界,犹言人间;俗世。唐·元稹《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川行:川,〈名〉本义河流。《说文》:“川,贯川通流水也。”按,象水直达之形。江川,江河,河流。《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南 荆 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行,〈动〉本义走路,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广雅》:“行,往也。”流动,流通。晋· 陆云《九愍·修身》:“背夏首以窘逝兮,沂行川而永叹。”贯行,水畅通而行。清·袁枚《太傅鄂文端公行略》:“督三省时,疏一切水道:滇之昆明、海口,黔之磁硐、八达,粤之杨林诸河,俱宣流贯行,商贾麕至。”

谷答椎讴: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樵是樵夫,讴,齐声同唱,谷答樵讴,是说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山谷回音以应答。

四五○、体任自然 不染世法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

山间菜肴不必接受人世间的浇灌施肥,野生鸟禽不必接受人世间的饲养照料,它们的味道香馥而且芳洌。我们能够不被世俗法则所玷污沾染,他的气息不就有迥然不同的区别了吗!

【注解】

山肴:肴本指荤菜,如鱼肉熟而可食都叫肴。用山间猎得的鸟兽做成的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此处的山肴似指香茹、木耳、竹笋等山产。

世间: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灌溉:浇灌;滋润。《汉书·沟洫志》:“可各顺从其性,毋復灌溉。”

野禽:指野生的鸟。汉·路乔如《鹤赋》:“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 泛指野生的鸟兽。《汉书·蒯通传》:“语曰:‘野禽殫,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

豢养:喂养;驯养。见○一一【注解】

冽:〈形〉寒冷。亦作“洌”。《诗·小雅·大东》:“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芳洌,亦作“芳冽”。芳香而清醇。宋·王沂孙《解连环·橄榄》词:“把孤花细嚼,时嚥芳冽。断味惜、回涩餘甘,似重省家山,旧游风月。”

吾人:犹我辈,我们。见三七三【注解】

世法:世人的典笵,社会沿用的习惯常规。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指人事上的交际应酬。宋·戴复古《有感》诗:“老子生来世法疎,白头思欲把犂鉏。”对出世法而言,佛教把世间一切生灭无常的事物都叫作世法。《西湖佳话·南屏醉迹》:“况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看。”

臭味:本义臭恶之气味。《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汉·郑玄注:“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别其不可食者,则所谓者皆臭味也。”这里指气味。汉·仲长统《昌言下》:“性类纯美,臭味芬香,孰有如此乎?”泛指气息。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如近日蜀本《东都故事·赵普传》与正史迥然如两人,正史几可废。”

四五一、减繁增静 安乐之基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译文】

人的一生能减少节省一些就超凡脱俗一些。比如,交际应酬减少就能避免纷乱骚扰,言辞话语减少就能减少过失罪咎,思索考虑减少就不必耗费精力神志,聪慧明了减少就可以完好纯真本性。那些不去寻求逐日减少反而追求每日增加的人,就真正束缚压制了这一生了!

【注解】

交游:朋友。交际;结交朋友。见二○五【注解】

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见○○六【注解】

寡:〈动〉本义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小尔雅·广义》:“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减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轻则寡谋。”

愆尤:过失,罪咎。见○六九【注解】

思虑:思索考虑。《楚辞·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清·黄遵宪《杂感》诗:“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犹心智,心思。《墨子·公孟》:“身体强良,思虑徇通。”

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见三○五【注解】

桎梏:刑具。脚镣手铐。见四一四【注解】

四五二、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饮茶不要求精制而且茶壶也不要燥涸;喝洒不要求辛冽而且洒樽也不能罄空。朴素的琴没有琴弦而经常抚弄;短小的笛没有腔调而自我舒适。纵然难以超出逾越伏羲皇帝,也可以匹敌俦侣嵇康阮籍。

【注解】

燥:〈形〉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说文》:“燥,干也。”燥涸,干涸。《晋书·庾翼传》:“又山南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运漕用功,实为艰阻。”

冽:〈形〉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辛冽,浓烈清醇。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京师贵家多以酴醾渍酒,独有芬香而已。近年方以榠樝花悬酒中,不惟馥郁可爱,又能使酒味辛冽。”

樽:〈名〉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汉·秦嘉《留郡赠妇诗》之三:“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素琴无弦,用“无弦琴”之典故。《晋书·隐逸传·陶潜》:“(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的琴,常抚弄寄意。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晋书·陶潜传》:陶渊明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短笛:古横吹管乐器,竹制。《晋书·律历志上》:“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短笛无腔,乃用宋·雷震《村晚》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侵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池塘水满,芳草凄凄,夕阳西下,百鸟归林,牧童晚归,横笛漫吹,一幅悠闲自得的田园风光的意境。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羲皇:为上古时代的皇帝,名伏羲,又称伏羲氏、庖羲氏、庖牺氏、宓牺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首任帝皇。在位起讫公元前7724—前7707年。生卒年:公元前7774—前7707年。出生地:仇池(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立都:榆中(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年号: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年)。

匹俦:配得上的;比得上的。晋·陶潜 《游斜川》诗:“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儔。” 逯钦立注:“无匹俦,没有配得上的。”同类。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儔也。”匹敌,相比,相当,对等。《左传·成公二年》:“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指彼此相当的人。明·彭士望《冬心》诗:“敢遂薄高曾,自矜无匹敌。”俦侣,伴侣,朋辈。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一:“徘徊恋儔侣,慷慨高山陂。”

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资性高迈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弹琴咏诗以自娱。阮籍,字嗣宗,好老庄,嗜酒善琴,对俗士以白眼而待。

四五三、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态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

处于卑微然后知道攀登高处的行为危险,处在晦暗然后知道面向光明的状态明显;执守清静然后知道喜好活动的过于辛劳,养晦沉默然后知道多言多语的行为躁妄。

【注解】

居卑:处于卑微地位。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每居卑而推功,虽处泰而滋恭者,谦人也。”

登高: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石虎《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而后:连词,然后。《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处晦:晦,〈形〉昏暗。《国语·鲁语》:“晦而休。”注:“冥也。”处晦,处在昏暗无光的地方。

霭:云层聚集处叫霭。此处当显现、显露用。

躁:〈形〉急,疾。《说文》:“躁,疾也。”不安静、急促。《管子·心术》:“躁者不静。”浮躁,不专一。《周书·谥法》:“好变动民曰躁。”躁妄,急躁轻率。明·唐顺之《与曹子泰评事》:“若无此事而先言之,则为躁妄;若有此事而后言,则又无及。”

守静: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篤。” 河上公注:“守清静,行篤厚。”守,执守,持守;坚持。《参同契》卷下:“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

养默:养,〈动〉本义饲养。《说文》:“养,供养也。”养晦,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 默,〈形〉闭口不说话。《书·说命》:“恭默思道。”

多言:犹言好讲闲话,多说。《诗·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四五四、放得心下 脱凡入圣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

放得下功名富贵的心念,就可以脱离凡俗尘世,放得下道德仁义的心意,才可以进入圣贤境界。

【注解】

脱凡:脱离凡俗。明·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及播而为纪述制作之文,奇耸健拔,脱凡化腐。”

入圣:谓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唐·齐己《读〈阴符经〉》诗:“清虚可保昇云易,嗜慾终知入圣难。”

四五五、吉人安祥 恶人杀气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

善良的人不论作为用心都是安详祥顺,即使睡梦中心神灵魂也无不是祥和气息;凶恶的人不论行为做事都是凶狠暴戾,即使谈笑中声气口音也全都杀人心机。

【注解】

吉人:善良的人。《易·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指有福之人。 唐 司空图《丙午岁旦》诗:“多虑无成事,空休是吉人。”

作用:作为,行为。《魏书·孙绍传》:“治乖人理,虽合必离;作用失机,虽成必败。”指用心、用意。清·王筠《菉友肊说》:“比较《左传》‘投诸四夷,以御魑魅’,尤见圣人作用。”

安祥:安详,稳重。明·唐顺之《彭翠岩处士墓表》:“处士有子澄始举于乡,今为永州府推官。配晏孺人,状以为安祥雍肃,能助处士之不逮者也。”安详,稳重,从容。汉·蔡邕《荐边文礼书》:“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度。安详审固,守持内定。”祥顺,善良温顺。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及长好学,孝敬祥顺。”

梦寐神魂:梦寐,谓睡梦。《后汉书·郎顗传》:“此诚臣顗区区之念,夙夜梦寐,尽心所计。”神魂,灵魂,心神。南朝·宋·鲍照《梦归乡》诗:“惊起空嘆息,恍惚神魂飞。”梦寐神魂指睡梦中的神情。

和气: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见一七九【注解】

声音笑语:声音,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宋·苏轼《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笑语,谈笑,说笑。唐·贾岛《喜雍陶至》诗:“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玩笑的话。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与人有畛域,不为戏狎,人得一笑语,重於金帛之赐。”

浑是杀机:浑,〈副〉全,都,皆。杀机,致死之道。欲加杀害之心。见○六三【注解】

四五六、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急躁性情的人烈火炽热,遇到物体就要焚烧;缺少恩惠的人冰水清冷,每逢物体必定肃杀。顽固呆板的人,犹如死寂池水腐朽树木,生存机能已经断绝,这种人都很难建立功勋事业来昌延幸福祉祥。

【注解】

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刚不柔叫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偏激:思想、主张、言论等过火,有失平允。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诗宗唐音》:“刘后村则云:‘宋诗突过唐人。’斯言亦未免偏激。”

寡恩:缺少恩惠。《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凝滞固执:凝滞,拘泥,粘滞,停止流动。宋·陈善《扪虱新话·刘道原能自攻其过》:“况古非今,不达时变,凝滞少断,劳而无功。”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执,坚持己见,不肯变通。宋·王明清《摭青杂说》:“汝自意如此,吾岂可固执,但后去或有不是处,不干我事。” 比喻人的顽固不化。

死水腐木:死水,滞积而不流动的水。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腐木,腐烂的树木或木材。《汉书·刘辅传》:“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功业:功勋事业。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犹未建,夕阳忽西流。” 指工作的成绩、成果。《管子·山国轨》:“曰某乡女胜事者,终岁绩,其功业若干?以功业直时而櫎之,终岁,人己衣被之后,餘衣若干?”

延:〈动〉《说文》:“延,长行也。”按,字亦作“蜒”。延续。汉·贾谊《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国家无事。” 昌延,兴旺不衰。唐玄宗《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诗:“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福祉:幸福;福利。见二五○【注解】

四五七、持身勿轻 用意勿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译文】

品德高尚的读书人,把持心身不可以有所轻视,一旦轻视事物就会来困扰我,这样就没有了悠然闲适镇静安定的趣味;用心立意不可以过于慎重,过于慎重我就被事物所拘泥,这样就没有了潇然洒脱灵活泼辣的生机。

【注解】

持身: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也就是立身,修身。见○四四【注解】

轻:〈动〉轻视,不重视。清·刘开《问说》轻之而屑间焉。轻视,小看,不重视。晋·王嘉《拾遗记·魏》:“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铁为槛,梟殷之徒,莫敢轻视。”

挠:《说文》:“挠,扰也。”扰乱,困扰。

悠闲镇定:悠然,闲适貌;淡泊貌。明·张居正《送毛青城谪滇南》诗:“浮名看自薄,謫宦转悠然。”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於‘讽諭’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镇静,持重,沉静。《国语·晋语七》:“黶也果敢,无忌镇静。”韦昭注:“镇,重也;静,安也。”安定,平静稳定。明·唐顺之《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臣闻众心安定而成俗,俗必有尚,众志鼓舞而成尚,尚必有倡,倡之者始之也。”

用意:犹立意。汉·陆贾《新语·道基》:“伎巧横出,用意各殊。”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见一○七【注解】

重:〈形〉《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言行不轻率,庄重,慎重。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存之欲其重”。

泥:〈动〉阻塞,阻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拘泥于,拘执,不变通。《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潇洒活泼:潇然,清幽寂静貌。唐·牟融《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三:“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潇然遗世,把烟霞摶弄。”洒脱,潇洒脱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我看逸云那人洒脱得很。”自由不拘。明·徐渭《读龙惕书》:“将清浄者喜其无情,圆活者忘其诡随,遂非者假口洒脱,而放肆者遂至於无忌惮。”灵活,敏捷;不呆板。《三侠五义》第九八回:“正是侠客的行藏,一味的巧妙灵活;决不是卤莽灭裂、好勇鬭狠那一番的行为。”善于应变,不拘泥。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对偶语出於《诗》、赋,然西汉、盛唐,皆以意为主,灵活不滞。”泼辣,有魄力。茅盾《路》五:“你们不是小姑娘,不要害羞,泼辣些,钻到群众中间去!”

四五八、盛极必衰 居安虑患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译文】

衰落萧飒的景象就在兴盛丰满中,萌发生长的机缄就在凋零败落内。所以君子身处安宁环境应当花费一点心思用来忧虑祸患。身处变乱灾难应当百般忍耐以便图谋成功。

【注解】

衰飒:飒,本义是风吹落叶的声音,衰飒,衰落萧索。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吴崇仁以次辅领春闈,而假元之事起,狼狈去国,为天下笑,真所谓盛满之后,必有衰颯也。”颓废失落。清·恽敬《与来卿书》:“进取宜缓,不宜因难进而衰颯。”萧飒,萧条冷落。唐·杜甫《相从歌赠严二别驾》:“成都乱罢气萧颯,浣花草堂亦何有。”稀疏,凄凉。宋·陆游《独立》诗:“白髯萧颯一愚公,独立濛濛细雨中。”

盛满:富足,殷实。《管子·形势解》:“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满盈,盛极。见○五○【注解】。兴盛,兴旺发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丰满,犹富足。《管子·轻重乙》:“其五穀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於天下。”

发生:萌发,滋长。宋·欧阳修《春帖子词·皇帝阁》之四:“乾坤有信如符契,草木无知但发生。”指使萌发、滋长。《宣和遗事》前集:“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犹发迹,交好运。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占得天地《否》卦。否者,闭塞也。其事不通。内有发生之意,先凶后吉。”

机缄:关键因素,指运气的变化,见二二九【注解】

零落:凋谢。《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衰颓败落。唐·杜甫《有叹》诗:“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居安:处于安宁的环境。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天子念致理之艰难,乐居安之闲暇,肇置三令节。”

操一心:操心,所执持的心志。宋·司马光《皮公弼第二札子》:“盖言人操心不正者,虽有材能,无所用也。”劳神,费心料理,担心。《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操一心就是花费一点心思。

虑患:忧虑祸患。宋·苏辙《历代论一·汉文帝》:“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鼂错者鲜矣!”

百忍:多忍耐,百般忍耐。唐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由。公艺请纸笔,但书百馀"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此也“百忍成金”的典故,形容忍耐的可贵。

四五九、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译文】

爵号宫位不宜太过显盛,太过显盛就会处于危险状态;所能的事不应尽实毕力,尽实毕力就会处于衰落状态;品行道谊不宜太过清高,太过清高就会惹来毁谤中伤。

【注解】

爵位:指爵号,官位。见○二二【注解】

盛:〈形〉旺盛,兴盛。《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盛大,隆重。 《礼记·中庸》:“官盛任使”。疏:“谓官之盛大。”大,高,显赫。唐·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显盛,显赫隆盛。汉·王充《论衡·定贤》:“据官爵之尊,望显盛之宠。”

能事:所能之事。《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所擅长之事。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谋猷渊邃,术略入神,智周成败,思洞幽玄,才兼能事,神器无宜,而口不传心,笔不尽意,造次之接,不异凡庸。”

尽毕:尽,〈形〉本义器物中空。《说文》:“尽,器中空也。”〈动〉竭,完,没有了。《广韵》:“尽,竭也,终也。”《小尔雅》:“尽,止也。”尽实,谓完全按照实情。《元典章·兵部一·正军》:“军马、粮料、衣装、盘缠、钞定,并仰本翼正官公同尽实给散,不得中间尅减。”毕,〈动〉完毕,结束。《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毕力,尽力,全力,全部使出。《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行谊:品行,道义。《汉书·董仲舒传》:“今世废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道谊,道义。宋·戴复古《送侄孙汝白往东嘉》诗:“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

四六○、过归己任 功让他人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要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译文】

应当与人共同承担过失,不该与人共同享受功劳,共享功劳就会互相猜忌;可以与人共同忧患灾难,不要与人共同安逸快乐,安逸快乐就会互相仇视。

【注解】

患难:忧患灾难,谓艰险困苦的处境。见四二六【注解】

安乐:安逸快乐。见二○九【注解】

四六一、回归自然 述古畅怀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译文】

结交市井之人不如友善山野老翁,谒见朱门豪贵不如亲近白屋平民;道听街头谈论巷尾话语,不如见闻樵夫唱歌牧童吟咏;谈论今天人们错误言辞过失举动,不如讲述古代贤人嘉善言论懿美行为。

【注解】

市人: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归於齐,大归也。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市人皆哭。”指市井流俗之人。《新唐书·康承训传》:“勛军皆市人,嚣而狂,未阵即奔,相蹈藉死者四万。”泛指为生活名利而奔走之人。明·高启《晓凉》诗:“却喜闲身无事役,不须早逐市人行。”

友:〈动〉结交,与…为友。顾炎武《日知录》:“古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友善,亲密友好。朱德《寄东北诸将》诗:“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

山翁:见一六九【注解】。此指隐居山林的老人。

謁:〈动〉本义禀告,陈述。《说文》:“谒,白也。”《尔雅》:“谒,告也。”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增韵》:“谒,访也。”

朱门:本指红色的大门,比喻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白屋:指不施采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一说,指以白茅覆盖的房屋。为古代平民所居。《汉书·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指平民或寒士。《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 李贤注:“白屋,匹夫也。”明·何景明《寿许司马》诗:“不屈朱门贵,能怜白屋贫。”

街谈巷语: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闻:〈动〉本义听到。《说文》:“闻,知声也。”见闻,耳闻目睹。晋·葛洪《抱朴子·论仙》:“非得道者,安能见闻,而儒墨之家,知此不可以为训,故终不言其有焉。”

樵歌牧咏:樵歌,樵夫唱的歌;牧咏,牧,牧童,咏,曼声长吟、歌唱,《说文》:“詠,歌也。或从口。”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失德过举:失德,过错,罪过,失误。《诗·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以愆。”过举,错误的行为举动。见○○三【注解】。喻错误言辞和过失行为。

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嘉善,善良,美好。《大戴礼记·千乘》:“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佞不生,此之谓良民。”懿美,美好,美善。《魏书·李彪传》:“先皇之茂猷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準之前代,其听靡悔也。”

四六二、勿昧所有 勿夸所有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译文】

前人说:“抛弃自己家中无尽宝藏,效仿乞丐到处乞求施舍”又说:“暴富的乞丐不要夸耀财富,那个人家火灶里不冒炊烟?”上面这两句箴言,一句是说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人,一句是说那夸耀自己所拥有的人,这些都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彻底戒除的事。

【注解】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出自明·王阳明(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之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意思是抛弃了自家用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藏,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迷失的状态。无尽藏,佛家语,是“无尽藏海”的简称,比喻无穷道德,此处有道德和财富的双重含意。《大乘义章》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之德,包含曰藏。”沿门持钵,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钵,仰息他人。”贫儿,乞丐。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枢密马知节言:‘贫儿乞匄,尽被开封府 赶出城外矣。’”

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引自《颂古》卷一五《上方益颂》为了使学人直下承当,禅宗反复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同时卷二有《无量寿颂》:“逆顺短长休要说,谁家屋里灶无烟?”卷二八有《虚堂愚颂》:“君看陌上二三月,那个枝头不带春?”卷二三《惠因净颂》:“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箴:〈名〉本义缝衣用的工具,后作“针”。《礼记》:“衣裳破绽,纫箴请补缀。”文体的一种,以规戒为表达的主题。晋·陆机《文赋》:“箴顿挫而清壮。”箴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因其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箴言,规谏劝戒之言。《书·盘庚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曾运乾正读:“箴言,箴谏之言也。”

【评语】

《佛学人门》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应求诸内心而勿求诸物外。做人也是这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圣先贤只在自己内心求道,使得修心养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抛却自家无尽藏。做事做学问的人更要以不自夸不自满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实质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径搞短频快,而忽视扎实刻苦的基础;不能总想着外力作用,而忘却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再者,一个心底善良的人,他的子孙所以会繁荣,这并不是一种玄虚的迷信说法,而是一种事理上的必然结果,因为身教言教的关系很重要,就因为父母的心底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也必然以善为出发点作为自己的言行规范,如此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己的儿孙自然也学得心底善良,自然也都能创下一番事业。

四六三、信人己诚 疑人己诈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译文】

信任他人的人,他人未必全是诚实的,自己就先独自诚实了;怀疑他人的人,他人未必全是虚诈的,自己就先成为虚诈了。

【注解】

信人:诚实的人。《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 问曰:‘乐正子 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这里作信任别人解。

疑人:怀疑他人。章炳麟《与许季茀书》:“若以他事为疑,棋已终局,同归於尽可知矣,又安用疑人为?”

四六四、人情冷暖 原非奉我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译文】

我尊贵他人就奉承我,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卑贱人们就侮慢我,是在侮慢我的布衣草鞋。那么原来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为此欣喜呢?原来不是侮慢我,我为什么为此愤怒呢?

【注解】

贵:〈形〉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说文》:“贵,物不贱也。”社会地位高。《广雅》:“贵,尊也。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尊贵,高贵。《南史·齐武帝诸子等传论》:“夫帝王子弟,生长尊贵,情伪之事,不经耳目,虽卓尔天悟,自得怀抱,孤寡为识,所陋犹多。”

奉:〈动〉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后作“捧”。《说文》:“奉,承也。”奉承,逢迎,阿谀。《金史·世宗纪中》:“儿辈尚幼,若奉承太过,使侈心滋大,卒难节抑,此不可长。”

峨冠大带:即“峨冠博带”。见三九九【注解】

贱:〈形〉本义价格低。《说文》:“贱,买少也。”地位低下,人格卑鄙。《广雅》:“贱,卑也。”《论语》:“贫与贱。”皇疏:“无位曰贱。”卑贱,指地位低下的人。《韩非子·难三》:“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

侮:〈动〉本义轻慢,不敬重。《说文》:“伤也。”《礼记·曲礼》:“不侵侮。” 侮慢,亦作“侮嫚”,“侮谩”。对人轻忽,态度傲慢,乃至冒犯无礼。《书·大禹谟》:“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布衣草履:布衣,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履,〈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草履,草鞋。布衣草履,旧常称平民,喻出身贫贱穷苦。

然则: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唐·韩愈《上兵部李四郎书》:“齐桓举以相国,叔向携手以上。然则非言之难为,听而识之者难遇也。”

胡:〈代〉为什么,何。《诗·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四六五、无事昏冥 有事奔逸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

无所事事时心情容易昏然无知,应当静静地聪明机警地加以察觉明白;有事忙碌时心情容易奔放纵逸,应当聪明机警地静静地加以主导控制。

【注解】

无事:无所事事。唐·韩愈《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另见○六四【注解】

昏冥:谓昏然无知,沉醉。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於外也固不暇,尚何麴蘖之托而昏冥之逃也。”

寂寂:寂静无声貌。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羣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犹悄悄。元·顾瑛《以玉山亭馆分题得金粟影》诗:“天风寂寂吹古香,清露泠泠湿秋圃。”

照:〈形〉本义明亮,光明。《说文》:“照,明也。”〈动〉察知,明白。潘岳《夏侯常侍诛》:“心照神交,惟我与子。”

惺惺:清醒貌。唐·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之二:“应论十年事,愁絶始惺惺。”聪明机灵。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聪明的试相度,惺惺的试窨付。”明·刘基《醒斋铭》:“昭昭生于惺惺。”

奔逸:奔放,纵逸。明·李贽《答周友山》:“独余不知何説,专以良友为生……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思奔逸,不可得而制也。”

主:〈名〉本义灯心。《说文》:“主,镫中火主也。”〈动〉主持,掌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四六六、超然事外 明晓利害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

评议事情的人身份处在事外,应当详尽了解事情利益损害的情况;任职理事的人身份处在事中,应当忘记事情个人利害得失的忧虑。

【注解】

议事:议论商讨公事。《书·周官》:“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孔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度事,衡量事情的轻重。议,通“仪”。《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杨伯峻注:“议读为仪;仪,度也。制,断也。谓度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其罪。”

悉:〈形〉本义详尽。《说文》:“悉,详尽也。”《尔雅》:“悉,尽也。”〈动〉详尽的知道,了解。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利害:利益与损害。见○三六【注解】

任事:任职理事。《史记·乐毅列传》:“及至弃羣臣之日,餘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指承担事务或担负责任。《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贾曰:‘愚观子玉为人,勇于任事,而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可使佐鬭,不可专任也。’”

四六七、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

繁忙中要抽出空闲时间,必须先在空闲时讨取一个行事的主意。喧闹中要选取头脑冷静,必须先在平静时建立一个事先的主见。不然没有不因事态环境改变而变迁,随事情进展变化而靡从的。

【注解】

忙里偷闲: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见○五七【注解】

讨:〈动〉本义声讨。《说文》:“讨,治也。”《玉篇》:“讨,诛也。”索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何辱讨焉。” 讨取,索取。明·叶永盛《戚畹杀师疏》:“今年冬季三个月该束脩银九两未付,于本月初六日,父早起亲往 李诚鍯 府中讨取。”

把柄:操守,主意。见四三八【注解】。此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

主宰:主管,统治。《朱子语类》卷四:“天道福善祸淫,这便自分明有箇人在里主宰相似。”居支配地位者。《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天既好生,又是世界之主宰。”此处作主见解。

靡:〈动〉本义无,没有。《尔雅》:“靡,无也。”散乱,顺风倒下。《荀子·大略》:“利夫秋豪害靡国家。”注:“披靡也。”靡从,无从,谓没有门径或头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盖闻其声,今视其来。厥涂靡从,天瑞之徵。”颜师古注引 颖曰:“其来之道何从乎?此乃天瑞之应也。”

四六八、老当益壮 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译文】

夕阳西下犹如烟雾云霞那么灿烂夺目,行将岁暮更加香橙甘橘一般香气四溢,所以即将达到人生终点的晚年,君子更加应该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注解】

日既暮: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唐·杜牧《金谷园》诗:“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既,〈副〉不久,随即。《韩非子·内储说下》:“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日既暮,即日落西山,夕阳西下,傍晚。

烟霞绚烂: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绚烂,光彩炫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於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岁将晚:晚岁,岁暮。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晚岁出 函关 ,方春度京口 。”将,〈副〉将近。《孟子·滕文公》:“将五十里也。”岁将晚,即行将岁暮。

芳馨:香气四溢,芳香,芳馨馥郁。见○五六【注解】

末路:晚年,老年。见二○○【注解】

精神百倍:形容特别有精神。语本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断,齐放掌中,连揉带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红。随即放人口内,只觉芳馨透脑。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四六九、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立犹如睡觉,老虎行走好似生病,正是它们准备捉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君子要聪明不显露,才华不自逞,这样才有肩负重大使命的毅力和能量。

【注解】

攫:〈动〉本义鸟用爪迅速抓取。《说文》:“攫,执也。”索隐:“凡鸟翼击物曰搏,足取曰攫。”

噬:〈动〉本义咬。《说文》:“噬,嗂也。喙也。”

逞:〈动〉本义通,通达。《说文》:“逞,通也。”傅云龙古语考补正:“通,达也,是其本义。通有行义,无疾义。”自逞,自我显示(才能、力量等)。明·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我住东京极有名声,论媒婆,非自逞,今朝事体,管取完成。”

肩鸿任钜:肩,〈名〉本义肩膀。《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动〉担荷,任,任用。《尔雅》:“肩,胜也。”任,〈动〉本义挑担,荷,肩负。《楚辞·悲回风》:“任重石之何益。”鸿钜,指重大之任。明·卢象昇《再陈卜哈情形疏》:“微臣识浅才庸,本非边料,勉肩鸿鉅,日夕焦思。”肩鸿任钜,即肩负重大使命。

【评语】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才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它是在作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常言说得好:“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老子说:“大智若愚”,是说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无暇去忙世俗之事,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样子。常言道“一瓶子水不满,半瓶子醋晃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我夸耀,因为他清楚学无止境;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容易招致周围人们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会保护自己,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于小便忽于大,贪得多便难以专,正因为如此,不露才华不显聪明,才能为以后的大业积攒力量。

四七○、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译文】

世间俗人以满足心愿为快乐,却常常被快乐心情引诱到痛苦境地;通达人士以心中拂逆为快乐,最终常在劳苦心志中换得快乐到来。

【注解】

心肯:心里同意,许可。明·陈汝元《金莲记·小星》:“只为穷愁五马,空嘆身孤;因而悵望双娥,还期心肯。”心肯就是心愿满足。

乐心:欢乐之心,心里快乐。《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孔颖达疏:“若外境所善,心必欢乐,欢乐在心,故声必随而宽缓也。”

达士: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见○九七【注解】

心拂:拂,〈动〉违背,逆。《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拂逆,违背,违反。宋·苏轼《省试策问三》:“安视而不卹歟,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歟,则有拂逆人情之患。”心拂,就是心中遭遇横逆事物。

苦心:费尽心思。见二二一【注解】

【评语】

世人多半以为自己所喜欢的便是快乐,反而被乐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说喜欢吃好穿好的人,认为衣食丰满就是快乐,不知他被这享乐的心引到了负债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乐了。反之,明达事理的人,常处逆境和有不顺心的地方,但他仍然不以为苦,反而照常感到快乐。他的苦心,可以换来人生真正的快乐。比方名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经过困难和恶劣的途径,而他们都能一一克服,不以为苦,十年埋头窗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了。武将亲自披甲上阵,不避艰险去杀敌攻城,终能立功异域。这都是先苦而后乐,由苦心得来的快乐。世人不加认识,只知贪图享受快乐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极大痛苦的深渊。一个达观的人虽然处于逆境中,但是他不但不以为苦,反而能自得其乐,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从恶劣环境中奋发而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尽而甘来,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在顺境中不知满足,不断求进。逆与顺是相对的,逆境中条件艰难,需要不气馁;顺境中谨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满,只有不自满,为志向而奋发,才会有抗争之乐,否则就会由顺境转向逆境,乐极而生悲。

四七一、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译文】

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他人,用冷静的耳朵倾听言语,用冷静的情绪面对感情,用冷静的心情思考道理。

【注解】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当:〈动〉面对着。《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

【评语】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对于判断事物就免不了发生错误,因此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才可以中正不偏。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用了这许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静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静的反面是热情,热情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冷静相对,那热情一激动,就要坏事了。冷静好比是水,热情好比是火,以冷静制住热情,水火既济,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业。反过来若是热情冲动,弥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济,水与火皆不能当其位,结果是两败俱伤。在人事上来说,是既不通情又不达理的。古人强调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无不和“冷”带些关系,因为只有情绪稳定冷静才能心静。常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热情如火可以给人以生命力和无限温暖,但是冷静如水却有助于思考精深判断准确而明首善恶。一个成熟的人待人是冷静的,处世是理智的,这样遇事才不会感情冲动不知所措,做事才会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观察人则是一门委高深的学问,人往往由于对人观察错误而为自己带来极大损失,而观察人需要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孔子有一种很完整的观人术,那就是他主张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态,理智思维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四七二、恶不即就 善不即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文】

听闻他人恶行不可以马上就起厌恶心,恐怕这是进谗小人发泄愤怒;听闻他人善举不可以立刻就去亲近他,恐怕招引奸恶之人谋官晋级。

【注解】

就恶:就,〈副〉立刻,马上。就恶,立刻厌恶。泄怒:发泄内心的愤怒。茅盾《水藻行》:“财喜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

谗夫:用流言来陷害他人的小人,谗人。《荀子·成相》:“谗夫多进,反覆言语,生诈态。”汉·王充《论衡·言毒》:“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进身:提高社会地位,入仕做官。汉·王充《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説,进身而托其能哉?”

【评语】

在上位的人,听见了臣下说他人的丑事,不能立刻就听信。这其间或者是奸人进谗言陷害忠良而假公济私、公报私仇泄愤的行为,或者是捏造事实以诬告他人的报复手段。同样的道理,人有向上来报告他人的善行,也不可以马上就加以信任,因为这里面恐怕有心地狭窄的小人,利用机会制造谣言迎合上级,以便于达到他登进享福的不轨企图。孟子在识别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为,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首要问题是识人用才;而识人用才的关键是自己有标准善恶、有立场原则,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宠信奸小。常见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爱打听是是非非,喜欢听信别人说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长舌妇人生存的环境。对于一在个事业上想有作为的人来讲这是大忌。对于外界的传言,对某人的评价,无论褒贬都要加以观察分析,切忌附和妄加定论。

四七三、性躁无功 平和集福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译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往往一样事情也无法成功;心情平静态度温和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注解】

心粗:犹粗心,做事不够细心。《朱子语类》卷十:“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著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语本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心和气平:即“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语本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评语】

古语说:“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智圆而行方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胆大心细的人凡事才不至于失败。如果性燥心粗的人,即使是胆大而不熟考事情的利害成败,匆忙的去做,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蒋介石《青年守则》说:“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其中“和平为处世之本” 是说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待人接物立身处世,并且得到多方面的帮助,事业自然能获致成功,而福禄自然而然降集在他的身上了。只有在宁静中才能产生智慧的果实,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能深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练“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的修养工夫。这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是训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理过程。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何为的现象出现。做事如此,待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只要冷静观察,自然相处,不强求,自然就无烦恼。

四七四、居官有度 居乡易交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

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做官时对请托书信不能不加节制,要使请托的人难以见到,以杜绝幸进借端;闲居乡间不能性情高傲摆官架子,要使乡里的人容易见到,以敦睦乡邻感情。

【注解】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周礼·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玄注:“亲受其职,居其官也。”

竿牍无节:“竿”与“简”通,竿牍就是简牍,竹简为书,指书信,书札。这里特指请托信。《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竿牘,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无节,没有法度,不加节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諫,兴事无已。’”

幸端:幸,〈副〉通“倖”,侥幸。《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幸进,以侥幸而进升。《后汉书·皇后纪赞》:“既云德升,亦曰幸进,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希图侥幸升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先是司天监丞徐起等言遇先帝御楼,及帝即位,止迁一官,愿如京朝官例,迁两官。朝廷恶其倖进,条约之。”端,〈名〉借口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借端,假托事由,借口某件事。清·李渔《凰求凤·悟奸》:“想是谢礼不曾收得完,故此借端推托。”

崖岸太高:崖岸,山崖、堤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其道艰阻,崖岸险絶。”矜庄,孤高。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平居乐易,无崖岸,及至有所特立,人固有所不能及者。”崖岸太高,即喻性情高傲。

旧好:指过去的交情,也指旧友,老朋友。见二六四【注解】

【评语】

做官的人不但处理公文要公正严明,在平日私人的书信之间,也要相当节制。凡事不可以等闲视之,随意的处置。不可使他人轻易的知道你的弱点,这样就不会给小人觊觎与幸进的机会。等到辞官不作,回归故乡,要把一切宦场的习惯与威严一一去掉,不可以再摆官架子,这样旧日的亲友乡邻才都愿和你接近,敦睦旧谊,和合乡里。公私分明,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阻止黑暗邪恶;做人不自视太高或是妄自尊大,自然就不会招怨与受谤。关于在朝为官和退休乡居的应有态度,孔子的言行可供世人效法,《论语·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言言如也。君在,阎闾(里巷内外的门)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乡父老面前态度和蔼诚恳,好象不大会说话的样子,可一旦到了朝庭,就能和朝臣侃侃而谈,即使在君主面前也表现出相当威信,就像在街边巷里跟人聊天那样边走边说。这就是“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好”的具体表现。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在官谋政事;闲居后,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虚,这都是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不能面对眼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会与人隔绝,产生失落。实质上,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关,只有热衷于功名,死握住权力不放的人,才会要闲居时因失落而自我封闭。一个人的品质、气节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态度却应随条件变化而调整。在朝为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不使权力有一定威严,却去大开方便大门,就很容易使权力变成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法码。

四七五、下愚可教 中才难与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译文】

智慧至高的人对事物何须思索与考虑,天赋愚昧的人不认识远古不知晓现今,这两种人可以和他们讨论学问也可以和他们共建功业。唯独中等才能的人,多了一些思索考虑了解辨识,就多了一些主观推断猜测疑惑,什么事都难以和他们合作着手完成。

【注解】

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见○七九【注解】

何思何虑:何,〈副〉何须,犹何必,何用。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思虑,思索考虑。见四五一【注解】

愚人:愚昧的人,浅陋的人。《诗·小雅·鸿雁》:“维彼愚人,谓我宣骄。”不识不知: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郑玄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

中才:中等才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於宦竖,莫不伤气,而况於慷慨之士乎?”指中等才能的人。宋·邵雍《秋日雨霁闲望》诗:“陈言生活不须矜,自是中才皆可了。”

知识:了解,辨识。汉·刘向 《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

臆度:主观推测。唐·陈子昂《谏曹仁师出军书》:“且古来絶漠,多丧士马,非臣臆度,輒敢陈闻。”

下手:动手,着手。唐·曹唐《小游仙诗》之五一:“玉皇欲著红龙衮,亲唤金妃下手裁。”

【评语】

贤达的人,对外物断绝了妄执的心,离却了物质的欲念,心思淡泊宁静,凡事顺其自然。其次,无知无识的人,心中既无所知便不会对事物做过多的思考,以致产生疑虑。这贤愚两者虽属两个极端,但其心中没有偏执的自然状态却是一样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和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建立事业。最困难的则是立于贤者、愚者之间的中才之士,他们也具备著知识与学问,然而缺乏道德基础,万事凭逞臆测,猜疑之心非常强,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这种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和这种人相处实在困难,当然更谈不上事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了。从选择合作伙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个人学有所专,事有所长,除了自暴自弃的人难以改变外,只要愿意努力做事,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长。但对于那种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不求甚解,什么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的人确难合作。这种人对什么事都好猜疑,无远见卓识。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有专长的专门之才,或者是选择从头学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证合作的可能,事业的成功。常言道:“智人无梦”,无梦就代表无忧无虑。孔子也说:“唯上知与下不移”,意思就是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都难改变思想。关于这点程子有精辟的论断:“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才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够,所谓下愚有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近也,唯自暴者拒之与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

四七六、守口须密 防意要严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文】

口舌是心灵的大门,把守口舌不严密,泄露全部真正动机;意念是心灵的双足,防止意念不严实,行走尽是邪途蹊径。

【注解】

乃:〈动〉是,就是。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真机:真正的动机、目的。见四○七【注解】

意乃心之足:形容心灵统帅意识。防意:语本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守口如瓶》:“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也即“防意如城”意,心思,指私欲。语本唐·道世《法苑珠林》:“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邪蹊:犹邪路。《参同契》卷下:“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邪途,不正当的途径。《管子·重令》:“益损者毋罪,则是教民邪途也。”蹊径,指小路。《吕氏春秋·孟冬》:“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

【评语】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门,言语不慎就是口不严紧。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严的话,则心中的意思都从口中泄漏出来,所以说:“口也是祸之门。”我们应当严加警戒,切勿信口开河。“意”是心的倾向,心有所思则意念趋往心的方向。如此说来,意即是心的足,随著欲念而改变。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严防心起不正的欲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从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随事物变化就有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名谚。处世必须作到“隔墙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来磨练的,因为好说话来表达思想、表现才能本是人的一种需求,由好说到守口如瓶,没有控制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能力很难做到。岂止是如此,意志不坚定更是一个人创业的大敌,克服各种困难要有意志,战胜私心杂念同样需要意志。古人所说“意马走入六生之境”,和西方谚语所说“情欲有如野马,纵之则必伤人”都是警惕世人坚定意志才不致误人歧途。

四七七、得休便休 了时无了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译文】

人可以立刻休止,就应当立即了结。如果要寻找一个停歇去处,那就像结婚嫁娶虽然完成,以后事情也不会少。僧侣道士虽然好当,七情六欲也不会了却。古人说:“现在可以罢休去手就立即赶紧罢休去手,如果寻觅了却时机就没有了却的时候了。”这是极高明的见解。

【注解】

肯:〈动〉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战国策·赵策》:“太后不肯。”愿意,心甘情愿、乐意。《诗·魏风·硕鼠》:“莫肯我顾。”

当下:立即;立刻。《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道由 武昌,曾不回顾。”

歇处:休息处,住处。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径》:“歇处遇松根,危中值石齿。”这里指机会。停歇,休息。唐·张鷟《游仙窟》:“山川阻隔,疲顿异常,欲投娘子片时停歇。”

僧道:僧侣和道士。唐·韩愈《贺观察使状》:“当时集百官僧道百姓,宣示讫。”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引之南宋《古尊宿语要》云峰(文)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此事若向言语上作解会。意根下卜度。天地悬殊。大丈夫。一刀两段犹未相应。岂况被人唤。去方丈里。涂糊指注。”

去手:离手,放下。宋·陈亮《复杜伯高书》:“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

【评语】

人应当自己决定一个适当的思想。认为当停止便要马上停止,这样才能领悟世界真正的真理而得到安心。假如想寻找一个安闲的时候,等那个时候到来再停止,那你将永久找不到安闲的时候。所谓“公事未完还有私事”,比如娶妻和嫁女,忙个不休。等到婚嫁完了,认为没有事情了,仍然还有其他事情急待处理。所以硬是等待,则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结果。古人说:“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这就是古人见解高明的地方。世间多数的人都是不到休止的时节不能够休止,等到死的时候,那休止的时期也不会到来。伟人或明达事理的人大都能够看透这一关,他们对于大事了悟以后,万事都可以罢休。这是高于常人一等的地方啊?当断则断,丈夫所为,犹豫不决,儿女情长,又哪是成事气象?做事如此,名利头上急流勇退更难,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样不恋功名而毅然回归田园?例如他在《归去来辞》说:“归去来今,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张良以勇退而全身,韩信因恋功而被杀。后人很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赏张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隐山野的选择,但轮到自己又当何如?得休便休,当机立断;犹豫留恋,了时无了。

【注09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仅引前人语句。

四七八、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译文】

热闹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眼光,就可以省却许多劳苦用心思考;冷清落寞时留存一份热忱的心情,就可以获得许多真正情趣意味。

【注解】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冷落:冷清,不热闹,寂静冷寞。唐·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诗:“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落寞,冷落,寂寞。唐·辨才(俗姓袁,唐越州山阴人,梁司空袁昂玄孙,出家居越州永欣寺,擅琴棋书画。)《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热心:热忱心情,犹热情。见二三二【注解】】

【评语】

在事务繁忙的时候,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身体虽忙心仍有多余的时间,这就所谓“忙里偷闲”。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苦痛,都可以把它除去而得到快乐。其次是在一切的事情不能順心如意的去施行,弄到了失败和绝望的地步。这时候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奋斗,在冷落失望当中,应当以烈火般的热心去解决苦况。那么身体虽然在困苦之中,心反添加了人生的真趣。以这种心情去做事,就使事业在失败当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有的人误会本书作者洪自诚思想消极,言论中处处劝人不要奋斗,具有强烈的佛家出世思想,其实他写这本书的唯一宗旨,就是劝人凡事都不要走极端,也就是不可太热衷于功利,最好是采取儒家的中庸之道。因为人对世事如果太激进走极端,不但会为自己造成痛苦,也会为人群造成灾害,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过犹不及,所以他才指出“闹中取静,冷处热心”的主张,也就是当你成功时要想到失败,当失败时保留一些奋斗精神,可见他并非否定人的奋斗。事物总是辨证的,释家的出世,老庄的无为,固然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的安宁,气质的超脱,但如果到了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自己未必快乐,别人却视为怪物。“闹中取静,冷处热心”,实际上是一种明智的进取。

四七九、乾坤妙趣 天地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译文】

山林间松涛音韵,岩石上泉水声律,静静地听起来,就像赏识天地间最自然的美妙音乐;草丛边烟霞光晕;水中央云彩影像,悠闲地去观察,就像见识天地间最上乘的文采华章。

【注解】

松韵:松风,松涛。前蜀·韦庄《早秋夜作》诗:“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飆。”

鸣佩:本意佩玉。《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洁。”李周翰注:“鸣珮,所佩玉也。”此处作古代达官贵人和仕女常用美王系于衣带上作为饰物,行走时玉石互相击触发出清脆的声响解,形容自然产生的声乐。

烟光:云霭雾气。见一六五【注解】。形容天地间迷蒙的景色。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光晕,边缘模糊的光环。茅盾《子夜》十四:“房里那盏大电灯就灭了,只剩书桌上那台灯映出一圈黄色的光晕。”

水心:水中央。明·唐寅《游金山》诗:“孤屿崚嶒插水心,乱流擕酒试登临。”

云影:云的影像。见一六五【注解】

乾坤:指天地。见二○三【注解】

【评语】

一般所说的俗人,就是脑中充满物欲,一般所说的雅士,就是胸中充满恬淡,因而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无趣味,然而在雅士看来,却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俗人仅知道琴瑟笙鼓的乐器,却不知道松韵泉声全是乐章。琴瑟笙鼓是乐器,但那只是人工的音乐。人能去对林间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和对溪流泉水击石子的声音,静心的听就感到抑扬顿挫节奏,可说是天然的音乐。“鳴佩”是古時女人带的环佩相击叮当作声,声音清脆十分好听。其次再就文章来说,俗人仅知道用笔墨写在纸上的是文字,却不知道烟光云影到处都造物者所作的文章。纸上文章乃是人的构思造意。如果能对起于草边上的霞光和照在水中的云月加以眺望,就看出乾坤中有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图画了。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听天地自然乐章和读乾坤美妙的文章的耳目,那这个人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缺乏灵秀之气的凡夫俗子。文人雅士与世俗凡夫之别首先在于对自然风光的理解,对湖光山色的情趣。人贵自然,首先得学会观察自然,领悟其中妙趣并融会贯通,境界便豁然开朗,格调会自然右雅。

四八○、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文】

隐伏很久的鸟飞翔必然高远;开放争先的花凋谢独自提早;知道这个道理,可以免除困顿失意的忧虑,可以消解躁动急切的念头。

【注解】

蹭蹬:困迫不得志的意思,失势貌。《文选·木华〈海赋〉》:“或乃蹭蹬穷波,陆死盐田。”李善注:“蹭蹬,失势之貌。”困顿,失意。唐·杜甫《上水遣怀》诗:“蹭蹬多拙为,安得不皓首。”

躁急:急躁,见二九三【注解】。躁动,因急躁而行动,浮躁好动。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於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急切,紧急,迫切。《后汉书·崔寔传》:“不彊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李贤注:“背当时之急切,而慕所闻之事,则非济时之要。”

【评语】

秦朝末年陈胜起兵于农家,反抗秦朝的暴政,虽然后来事败被杀,却留名千古,万世流芳。他在少年的时候和其他少年一同锄地,大家都笑他。他说了一句大话:“燕雀安知鸿鹄志。”他后来果然起兵抗秦而成功。以鸟来比人所谓“伏久者飞必高”,以花来比人所谓“开先者谢独早”。陈胜起兵最先亦是先行失败的一人,汉高祖刘邦起兵最迟年龄亦晚,可是成功最大,先灭秦而后灭楚,造就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以人比物虽不尽恰当,但参之人事窥以天道,离道就不远了。是以成功的迟早,凋谢的先后,虽是人事的努力,其中却有天道的存在。又何必斤斤於蹭蹬之忧呢?孟子劝人应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所以心事都应容忍等待时机,绝对不可灰心丧志,因为一个能“独善其身”的人,就无法“兼济天下”。《水浒传》中宋江在吟了一首“西江月”词说:“自幼曾攻经史,成长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洲?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另外他又写了一首“西江月”说:“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呼(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者说明了“见微知著,守正待时”的道理。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必须学会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因为自己眼下的处境地位不如意而丧志,不能因为时间的消磨而灰心。古往今来功成名就者,有少年英雄,也有大器晚成。不管怎样,急于露头角就难于成气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急躁不得持久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失望悲观。只有守正而待时,善于抓住机会而又坚定志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注09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知此”后语。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1180277.html

  • 小编推荐